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起源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曾經一度被明朝統治者收服,在明朝後期,由於明朝內部出現農民軍叛亂,清朝軍隊依靠強大的騎兵攻占了明朝的天下。清朝在打下天下後,有很多的制度傳承於明朝,但是也有一些舊有的滿族制度逐漸就留存了下來。
清朝的包衣制度就是清朝在滿洲時期建立的一套制度,這種制度在清朝前期還有留存,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制度逐漸就沒有在留存下來。包衣制度在清朝發展中為何沒有繼續存在?包衣作為一種等級在皇權與軍權里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
在漫長的時間內,努爾哈赤逐漸整合了女真人的部族勢力。在中央的皇權對長期在遼東職守的李成梁抱有不信任並把他調回北京之時,努爾哈赤得到了發展的機遇,快速發展,開始組建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組建標誌著努爾哈赤開始在內部進行王朝化,努爾哈赤經過組建軍隊有了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力。當東北局勢再度不穩,明朝再度把李成梁調回到東北遼東時,努爾哈赤已經成為了遼東不可忽視的勢力,李成梁也無法再隨意控制努爾哈赤的勢力。
努爾哈赤經過30多年的準備依靠著建州左衛的勢力,逐漸完成了對女真人的統一,通過爆發薩爾滸之戰,明朝軍隊失敗。
鬆散的部落一般形成重要區別的在於「本部」與「別部」的區別,「本部」指的是宗族勢力主要的部落,而「別部」主要指的是依附於「本部」的部落,除了本部與別部,再就是奴隸。奴隸一般是由本部人犯錯誤或者是外部的戰爭產生,奴隸一般是沒有自由,沒有權利的下等人,在部落戰爭中,由於沒有合適的管理體系,大多數失敗投降的都被殺戮,只有少數留下作為奴隸。
在性質上,包衣就是奴隸或者是奴僕,包衣沒有自己人身自由,而且世代為奴。沒有主人的同意,他們始終世世代代為主人家族的奴隸。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構建的為了完善女真族整個部落體系能夠為他所用的一種具有軍事與政治、生活統一管理的一種制度。這套制度之下還存在著包衣制度,根據滿語的翻譯,應該把包衣翻譯為「家裡的」差不多這種意思,不作為家中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成員而是一種家中奴僕或者是下人來看待。
包衣制度主要開始於八旗制度之前,在女真族還是部落時代的時候,很多部落的首領與貴族都有著這樣的包衣。他們的組織架構就屬於傳統的部落文化的一種奴隸制度,首領通過控制包衣再加上直系親屬與部落形成互相制約,形成部落的穩定結構。
隨著努爾哈赤進行八旗制度,王朝化開始後,這種部落化的殘存,包衣制度一時間雖然沒有被斷絕,但是還是進行了對內部包衣制度的調整。隨著王朝勢力的構建,包衣制度隨著八旗制度分為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別。
上三旗作為皇家的包衣主要作為皇帝的專屬私人勢力,主要是作為內務府的主要官員或者是作為地方的重要商業的官員,例如絲綢、鹽業等等。就如同曹雪芹爺爺曹禺就是正白旗旗下的包衣,後來作為江南的織造富商。
八旗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皇權的地位,更集中了皇帝的軍政大權,作為內部的包衣制度漸漸在完成王朝化體系之後,包衣的歷史作用也在漸漸失去它的作用。從八旗制度組建開始,就以為女真族開始真正脫離部落化進行內部的王朝化改革,而包衣制度作為部落化的奴隸制度的管理方式也註定要被更先進的管理方法所替代。
在女真族的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努爾哈赤開始一直到清朝康熙,皇權是在一步步逐漸強化,到了清朝雍正年間,皇權真正達到了頂峰。由皇帝直接領導的上三旗從軍隊到包衣都對於皇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皇權的重要拱衛,上三旗的包衣在整個清朝的政治架構與體系中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在八旗制度建立之後,由於不斷地與中原明朝開戰,進而有不少的漢族投降的人加入了八旗隊伍。為了更好的讓這些投降加入自己的漢人更加歸順,努爾哈赤逐漸開始組建漢八旗。這樣包衣制度就很快被八旗制度的擴充消解掉了。
包衣制度不能持續存在的原因是皇權不能允許包衣制度廣泛的存在,包衣相當於貴族的家臣,只聽命於貴族,對於皇權來說是一個威脅。再加上隨著清朝勢力的不斷擴大,為了更好的招降漢人,就必須給漢人一定的地位,如果漢人投降後就必須成為奴隸,那麼清朝想要打下江山,難度可想而知。
在一定程度上清朝的皇帝可以用滿族與漢族的勢力來調節朝堂之上的勢力,但是隨著滿漢實力不斷地做大,皇帝也需要有自己的直屬勢力,一部分是太監,但是為了吸取明朝太監作亂的情況,清朝對於太監的使用十分謹慎。最終最重要的直屬勢力構建在了皇帝所領導上三旗的包衣上。
清朝的包衣制度作為直接的臣屬關係,形成了皇帝最為直接的勢力,不僅僅是內務府的管理,還有皇帝作為控制朝堂之間平衡,作為皇帝創收渠道管理,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清朝入關前的包衣一共只有813人,相對於整個的王朝體系來說,人數非常少。包衣中其中一大部分在清朝都做了不小的官。
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因為清朝勢力不斷地擴大,這些跟隨著清朝主子打下天下的包衣隨著不斷地得到封賞,最後很多人甚至得到了當大官的機會。這八百人里有一名叫吳興祚的人做到了清朝總督。其中做到知府的有24人、知州、知縣的有75人。
清代的包衣制度是北方遊牧地區部落文化的落後管理方式,中原王朝的王朝化早就將這種管理方式淘汰。但是在清朝快速完成王朝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種包衣制度還有少量的遺留,但是隨著王朝化的開始,所謂的包衣制度也很快被瓦解。
高一級的文明具有著更高的運作效率,只有加快運作效率,才能在地區中取得勢力的進步與成功。清王朝包衣制度其實到了八旗制度建立的時刻就開始瓦解,等到清朝徹底地完成王朝化的構建後,包衣制度幾乎就成為了歷史。這就說明老的文化,一旦不先進,就會馬上被淘汰,這並不是由某個團體決定,而是由整個的制度與文化的不斷演化所決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