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這二帝、三將、四科學家,就了解了東漢(下篇之四科學家)

2020-11-12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了解了這二帝、三將、四科學家,就了解了東漢(下篇之四科學家)

四科學家:蔡倫、張衡、張仲景、華佗

蔡倫(?-公元121年 )有兩個身份:宦官和發明家。18歲進宮,沒有任何背景,靠著自己的才華(工匠精神和技藝),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名垂青史。據說,蔡倫是華南地區第一個進入朝廷(皇宮)為官的人(不僅僅是個宦官哦)。蔡倫最後官至中常侍(這個職位三國迷是不是很耳熟)、尚方令 。

備註:中常侍,出現於西漢晚期,東漢時成為有具體職務的官職,多由宦官擔任此職。漢安帝開始,此職位被委以重任。從四人增加到東漢末年的十二人。

蔡倫有兩大工匠技能:一是善於製造刀劍;二是造紙。

當時蔡倫負責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東西,讓他的發明製造有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蔡倫把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物品切碎剪斷,放在水池中浸泡。雜物會爛,但纖維不會。他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攪拌成漿狀物,再晾或曬乾,就變成了紙。

紙,是蔡倫帶領工匠們反覆試驗得出的發明。

有人說,蔡倫是總結了前人的造紙經驗,經過革新,改進了造紙術,並不是發明了造紙術。這就是純粹的抬槓了,瓦特發明蒸汽機,也是借鑑了前人的經驗,難道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造紙術,就是蔡倫發明的。

出了是一名傑出的工匠,蔡倫還是一位政治上的大臣,政治害死了他。。

公元121年,蔡倫的靠山鄧太后死了,漢安帝繼位。

漢安帝的祖母宋貴人之死、漢安帝的父親劉慶沒當上皇帝,都怪當年的竇太后,但竇太后死了很多年了,沒法找她秋後算帳了。但參與此事的蔡倫還活著,漢安帝找蔡倫秋後算帳,讓蔡倫主動認罪。

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蔡倫喝毒藥而死。一代巨匠的魂魄,飄散在了歷史的天空中。

張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南陽人,都知道張衡是個天文學家,但張衡還有很多其他「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這些「家中」,文學家特別耀眼。其實他還是個政治家,最後官至尚書。

先說張衡的出身:古時候,想學點科學文化知識,家裡沒點背景(有錢有勢)是不行的。一點文化沒有的二流子、小混混之流,即便是遇到亂世,也只能搞搞政治,比如劉邦、朱元璋。在張衡所處的和平年代,劉邦、朱元璋之流,是沒有前途的。(跑題了)

張衡的祖父曾是蜀郡的太守。張衡和祖父一樣,從小就很聰明,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家裡還有錢,又有錢,又聰明,還愛學習——不成功才怪。

年輕時候的張衡是驕傲和狂妄的,張衡曾照著班固的《兩都賦》,作了一篇《二京賦》,用以諷刺朝廷。即便如此,朝廷和很多達官貴人多次徵召,張衡都不應命(歷年曆代,人才都難得啊)。後來做了家鄉南陽郡太守的主簿,後太守調回京,張衡也就辭官回家了。

用現在的話說,有錢的確可以任性。後期張衡也擔任過諸侯國的相國、東漢的尚書等職務,但按照張衡的秉性,他升官可就不太容易了,而且志不在於此。

文學上,張衡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為:司馬相如、揚雄、班固),除了《二京賦》,還有《歸田賦》等文學作品。

張衡最出名的兩件天文作品:地動儀,混天儀。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中有大柱,安關閉發動之機。有八個方位,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下有蟾蜍對應。任何一方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

張衡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製了一個精確、全面的「渾天儀」。

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等,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運動。

公元139年,一代巨匠、牛人、全才的張衡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仲景(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建安三神醫」之一,其他兩位:華佗、董奉。一部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他在中醫史上的地位,被後世稱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是秦漢以來醫藥理論的大成,是一部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業書籍,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影響力巨大。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互相傾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再加上瘟疫橫行。

(桓帝時大的瘟疫三次,靈帝時大的瘟疫五次,獻帝的建安年間瘟疫更多)。

百姓的日子是相當的難過。

據說張仲景家是個大家族,人口最多時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傷寒就占到了七成。善良的張仲景痛下決心,決定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救治百姓(要給張仲景點贊、點贊、再點贊)。

張仲景出生於官宦之家(就像小編常說的,沒有錢沒有勢,哪有資源讓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呢),到了張仲景父親這一代,已經開始沒落了,張仲景本人從小就厭惡官場。

在漢代,「孝廉」已成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何為孝廉?

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制考試、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簡稱。

(明清時,變成了舉人的代名詞:孝廉。歷史總是一脈相承的。)

東漢末期世家子弟都靠孝廉出仕為官,張仲景不想為官也不行(也要養家餬口的),經過孝廉,最終被派去當了長沙太守。

任職長沙太守期間,張仲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打開衙門大門,專門為百姓看病。所以後來張仲景去世後,南陽(家鄉)和長沙(為官之地),搶著要作為張仲景的身後埋骨之地,原因就在於此。張仲景感嘆:「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張仲景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為了專心,也 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去官職,跑到偏僻的嶺南隱居,專心研究和撰寫醫書。

公元215年(建安十五年)終於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此書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後,變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華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 「建安三神醫」之一,其他兩位:張仲景、董奉。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後人多說「神醫華佗」。

華佗和張仲景一樣,也可以通過孝廉出仕做官,可見他也是出身於官宦名門之家,但不同的事是,華佗最終也沒通過孝廉做官,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醫學事業。

華佗和曹操是老鄉,都是今安徽亳州人。華佗年輕時,為了鑽研醫學而不停的遊學,足跡遍布中原多地。華佗尤其擅長外科,也著有醫術,因為和曹操搞不到一起去,被曹操殺了,醫術丟失了,甚為可惜。

華佗有以下三大貢獻:

1、麻沸散。華佗首創全身麻醉後施行外科手術,所以被稱為「外科鼻祖」。華佗遍訪名醫,收集到很多的麻醉藥物,經過多次研究,終於製成了麻沸散。可以讓患者失去知覺,然後進行外科手術。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就算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創舉。

2、外科手術。得益於發明了麻沸散,華佗是第一個創造外科手術的人,據說華佗在當時,已能可以做腫瘤摘除、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了(非常的牛)。歷代醫學界的人士無不膜拜(神醫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3、五禽戲。因為五禽戲,華佗成了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倡養生之道。專門為年老體弱的人創立了五禽戲。一曰虎戲,二曰鹿戲,三曰熊戲,四曰猿戲,五曰鳥戲,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得到正確舒展的醫療體操。

針對華佗被殺之事,版本很多,最經典的版本是曹操頭疼,請華佗來醫治。

華佗說:「必須打開頭顱,進行外科手術。」

曹操一聽,你是敵人派來殺我的吧?人的頭顱被打開,還能活嗎?

(在那個年代,曹操這樣想很正常。)

還有個典故,華佗曾經為關羽刮骨療傷,關羽一聲不吭,還可以下棋。

以上,只是傳說,杜撰的成分很大。

華佗被曹操所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曹操的頭疼之病,莫說是東漢末年,就是放到現在也是疑難雜症。華佗是神醫但不是神,他可以縫個腸子、摘個瘤之類的,但打開頭顱再進行縫合,他沒那個本事。

華佗被殺,和他的驕傲不遜、脾氣乖張的性格有直接關係。

曹操是先把華佗下獄,然後拷問致死的,可見曹操是想讓他認錯。

如果華佗肯低下他高貴的頭顱認錯,也許就不會死了。當然,那他就不是神醫華佗了。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蔡倫

華佗

張仲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VrIvHUBdHeNs4oxr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