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連鎖越開越多,和瑞幸庫迪做鄰居,成為小店不可避免的挑戰。
「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吳傑抱著這樣的想法,專門挑有瑞幸、庫迪的地方開店,在關掉2家咖啡店後,吳傑仍然信心十足,開啟了第3次咖啡創業。
和瑞幸、庫迪「正面剛」的選手,能找到自己的贏面嗎?
「瑞幸開到哪裡,我就開到哪裡」
在中小品牌戰戰兢兢的當下,在創業者中出現了「戰鬥機」型選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瑞幸開到哪裡,我就開到哪裡,我就是要開到瑞幸、庫迪多的地方。」第3次咖啡創業的吳傑,仍然對市場充滿信心。
先來介紹一下:吳傑,短視頻博主,人稱「表哥」,曾是BAT員工,也做過網際網路創業,他是大廠創業潮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看到瑞幸的故事,2022年正式入局咖啡行業。
無論曾經的履歷多麼優秀,跨行而來的他,咖啡創業之路依然充滿坎坷:
2022年8月,開第一家門店,大學城業態,低成本試水,投資3萬,4個月關店。
2023年4月,開第二家店,寫字樓門店,投資10萬+,盈利不達預期,2個月後關店。
2023年6月,吳傑開始了第三次咖啡創業,6月和7月相繼在杭州開出2家門店,有了前兩次的經驗,以及和大品牌「正面剛」的體感,這次他似乎找到了門路:
「最近做了一個全面的計劃,大概兩月內業績還會提升30%,重慶、杭州兩個城市可能會突破20家店。」他十分興奮地告訴我。
第三次創業——青松咖啡
他是數萬咖啡從業者中的一員,也是滾滾行業浪潮之下,迎難而上的選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這次能不能成功?
我和吳傑深聊了2個小時,復盤了吳傑的3次咖啡創業。
第一次試水:
線上曝光千萬,每天只賣30杯
衝著瑞幸來的他,第一家店就選在了杭州下沙大學城,「這裡1公里內有6家瑞幸,1家庫迪,我要在這裡測試一下我的門店模型。」
處在包圍圈裡的咖啡店
2022年8月,杭州下沙大學城店開業,房租2500元,取名「兩千五咖啡」,8平米小店、自裝修,所有設備和家具都是二手的,3萬元就開起來了。
頗有品牌意識的吳傑,在短視頻平台更新了開店全過程,開店前就收穫上千萬曝光。
這家店,客流曾在節假日出現過爆發,但好生意並沒有持續:最終平均日出杯量只有30杯,這讓主打15~20元價格帶的小店,並沒有太多盈利空間。
「能賺錢但賺得很少,如果說滿足於個人情懷,做個精品咖啡店是可以做的,但我的目標是做成一個連鎖品牌。」吳傑分享。
4個月後,吳傑果斷關掉了這家店,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第二家門店。
第二家店主打寫字樓:
10萬元開店,2個月關門
第二次創業,吳傑把目光定位在了寫字樓,希望做白領的剛需生意。
距離第一次失敗,僅僅過去3個月,吳傑的第二家門店,就在杭州贊成大廈開業了。
左邊的瑞幸距離十幾米 右邊的庫迪距離只有十米,吳杰特地選址在他們中間,「希望和他們正面競爭,加速我測試門店模型的過程。」
「我當時做過調查,那邊的瑞幸一天600+杯,庫迪一天400+杯,我就想園區的咖啡氛圍這麼好,一定會有人想喝更好的咖啡,我想做一個靠近精品咖啡的品牌,主打 18~20元的價格帶,承接咖啡的進階需求。」
今年4月,吳傑的「天天美式」正式開業,20平小店,招牌上寫著「咖啡百味,挑貴的體會」,他每周一款SOE,用幾百元一公斤的豆子,賣20多元一杯的咖啡,希望吸引咖啡愛好者。
但現實仍然是骨感的,平均日出杯量仍在30杯上下,微利前行,他發現了這種小店的痛點——「開到瑞幸庫迪旁邊,是沒有辦法競爭的;開到社區和更具情懷的獨立小店相比,也毫無優勢。」
投資10萬元,僅僅開了2個月後,吳傑果斷終止了這次測試。
第三次繼續死磕:
大連鎖賣9.9元,我賣3.9元
第三次創業,是重慶青松咖啡創始人看到他的故事後,主動邀請他加入的。吳傑準備在杭州重新打磨青松的產品結構、門店模型,唯一不變的,還是和大品牌死磕。
首家店開在杭州城郊的喬司鎮,主打椰子咖啡,瑞幸就開在隔壁。
30平的面積,第一個月做到了3.7萬元的實收,沒有達到預期,「這是我和瑞幸的最佳試驗場,我一直不停地調產品、調營銷,希望能彎道超車。」吳傑表示。
瑞幸做9.9元戰略,吳傑就把自己的美式賣到3.9元。
「這是一個城郊的鄉鎮,鎮上的消費者品牌意識不強,不像大城市很多消費者會直接線上點單,這裡更多是走過路過的隨機消費,這也給我留下機會。」吳傑說。
大眾點評上門店產品價格低
「首先,我的門店可以做的更年輕更好看,吸睛指數更高。」
「其次,我增加營業時間,每天營業到晚上11點,還增加了雞尾酒來提升晚上的營業額,幾天後,隔壁的瑞幸也把營業時間調整到晚上11點,但他們無法像我一樣靈活地上產品。」
第三,同質產品更低價,差異產品保利潤。吳傑的門店,美式3.9元引流,沒有利潤,但話梅美式、椰子水,這些差異化產品,原價也能賣得也不錯;同時他還增加了具有性價比的烘焙產品,比如1塊錢的雲腿小酥、5塊錢的豬扒包,和咖啡組成套餐售賣。
大眾點評上門店顯示的烘焙產品
憑藉著「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吳傑看到了希望。「隔壁瑞幸一天300杯,我的店能做到100杯多杯。」雖然並沒有實現盈利,但他還在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和營銷方式,他相信會有齊頭並進的時刻。
本著「哪裡有瑞幸庫迪,我就要開到哪裡去」的思路,吳傑第三次創業的二店,開在了杭州東站附近,1公里內也有3家瑞幸,周邊蜜雪冰城和喜茶都有。
吳傑的手感越來越好,二店日營業額穩定在2000~3000元,還上了雲腿酥和豬扒包後,「很多早上排隊去對面買包子的客戶,早上開始來點套餐了,營業額又提升了20%。」
他逐漸有了更深的感悟:開咖啡店不是做咖啡的剛需,而是做人的剛需,「早餐就是白領的剛需,我們就要把有吃有喝的早餐一站式解決。」
目前吳傑的三店和四店都在籌備中,三店他選的是杭州老牌的精品咖啡社區——武林商圈,四店則開在亞運會奧體中心的寫字樓下。
「這4家店開好後,基本上覆蓋了我想測試的所有店型,看看哪種跑得更好,未來就會重點發展這種門店模型。今年年底,我希望在杭州再開10家店,讓青松咖啡在杭州和重慶的門店總數達到20+。」
即將開業的新店
而且,吳傑已經下定決心,「未來選址,還會優先選擇有瑞幸、庫迪的地方,對我來說,我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小品牌,一無所有,我沒什麼好怕的。」
和很多人唱衰咖啡小店不同,吳傑至始至終都對咖啡賽道充滿信心。
「我覺得今年做咖啡是個機會,大品牌的價格補貼,一定會讓市場規模變大的,我現在只要控制好成本和毛利,就跟著瑞幸、庫迪的腳步,他們開拓好的市場,我跟著走就好。」
他把自己的嘗試,當做一種「戰略性試錯」。而對於近兩個月的小店關閉情況,吳傑也有自己的看法。
「開店至今,我也是用時間和金錢積攢了很多教訓,才剛剛看到一點曙光。如果一些沒有經驗、沒有計劃的人去盲目開店,最後倒閉了就說市場不行,這是片面的。」
去年,所有人都看到了咖啡的機會;而今年,所有人也都看到了市場的殘酷。
寫到最後,我想祝福所有和吳傑一樣勇敢又清醒的咖啡創業者,早日找到自己的路徑,也祝福咖啡行業能早日枝繁葉茂,托得起更多人的咖啡夢想。
戳藍字,看更多咖啡館生存方式調查>>>
某品牌集中閉店50家,下半年咖啡市場,會有哪些變局?
把9.9打在門頭上,將咖啡賣到懸崖邊,獨立店開始「反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