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是2023年當之無愧的「熱門賽道」。
瑞幸的茶咖產品,一周賣625萬杯;鴛央咖啡的門店數即將破100,喜鵲咖、功夫咖,都在押注茶咖賽道。
但另一面,行業內也有靠茶咖起家的品牌「正在逐步放棄」。
茶咖的生命力到底如何?它能沉澱為一個經典品類嗎?年末之際,我和6個品牌一起來了場深度復盤。
正在爆發的「茶咖」:
有人看好押注,有人拋棄轉型
去年開始萌芽的茶咖,今年已經迎來了一輪爆發。
年初,瑞幸推出茶咖新品「碧螺知春拿鐵」,上市第一周熱銷447萬杯。4個月後,瑞幸再推茶咖新品,正式命名為「中國茶咖」,7天銷量突破625萬杯。
與此同時,大量品牌都開始跟進這個品類。
滬咖在上海的門店,打出了「東方茶咖」的口號;輕醒咖啡官宣「你的第一杯中式咖啡」;Tims天好咖啡推出烏龍水牛乳拿鐵;益禾堂的咖雲輕乳拿鐵(茶咖產品),上市至今一直是咖啡類銷售Top1。
主打茶咖的鴛央咖啡,在長沙的直營門店已達87家,「春節前後能突破100家」,鴛央咖啡公關負責人羅艷表示。
揚州連鎖品牌紅果實,2023年正式把主打產品轉型為茶咖。150家門店的比星咖啡,茶咖產品一直位於銷量top5。
在飲品之都深圳,最近最受關注的兩個品牌,一個是喜鵲咖,一個是功夫咖,都以茶咖為主打。
做快餐的老鄉雞,也新開了一家「老鄉茶咖」。
頭部品牌的押注,漸漸催熱了茶咖的熱度,但另一方面,有些入局茶咖較早的品牌,卻開始悄然轉型。
以茶咖起家的藍嘴獸咖啡,今年大力轉型,產品開始主打鮮奶拿鐵,「逐步去茶咖化」。
「有人每天需要一杯咖啡,有人每天想喝奶茶,但哪些人每天需要喝一杯茶咖?用戶群體似乎不夠清晰。」藍嘴獸咖啡創始人黃凡智坦言。
也有不少包括研發在內的行業人擔憂:「茶咖會不會像果咖一樣,是一個階段性產品?」「茶咖整體產品風味受限,要做好喝比較難。」
也有品牌創始人持觀望態度:「這個品類暫時沒見到太成功的模型」。
整體來看,茶咖的評價偏向兩極化,這個品類的前景到底怎麼樣?
比奶咖成本低,比咖啡更利口
茶咖有3個優勢
飲品市場,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火,哪怕是個過渡型產品/品類,能快速普及也必然有原因。
採訪了6個品牌,我發現茶咖有3個優勢。
1、做增量,承接茶飲「過渡消費者」
藍嘴獸咖啡創始人黃凡智表示,「茶咖是把奶茶用戶導向咖啡的橋樑,品牌定位茶咖的初期效果很不錯,去年生意出乎意料地好。」
去年8月份成立的鴛央咖啡,也是茶咖探索品牌之一,90%的產品都是茶咖基底,「我們大部分門店都在茶顏旁邊,目前盈利狀況比較符合預期。」羅艷透露。
「茶咖更適合茶飲品牌對於咖啡賽道的初嘗試。」益禾堂咖啡負責人韓笑說,承接茶飲向咖啡的「過渡消費者」。
受訪者普遍認為,咖啡這個「苦香韻」的味型,在中國市場的普及中,始終需要「擺渡者」。3年前是特調和果咖,通過水果和小料的酸甜來中和咖啡的苦,但果咖在經歷了短期的爆發後,如今開始下滑。
換句話說,中國消費者買咖啡,始終需要一個理由。現階段茶咖充當了這個理由。
「在研發上採用『取香不取感 』的策略,用茉莉花、山茶花的香氣,加上厚乳,讓一杯茶咖產品有清新的茶香、咖啡的醇厚,口感上又濃郁順滑,達到一口驚艷的效果。」幸運咖研發總監婁雪松分析。
這種口感體驗接近茶飲,又略有不同,茶咖就是那個讓消費者再次走進咖啡店的理由,也是咖啡普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2、好創新,乳品之後,茶可以提供更多創新空間
相比消費者,更需要茶咖的是咖啡品牌們。
「乳製品已經卷的差不多了,從乳品到植物基,從厚到薄,從單一到風味乳,沒有更多可開發空間了。」一位行業研發表示。
一定程度上來說,卷過創意特調,卷過鮮果咖啡,又在乳製品上開發到盡頭後,咖啡產品陷入了「創新者的囧境」。
而茶咖的出現,讓研發們找到了新方向。中國茶及其豐富,與咖啡結合,創新的天花板一下子被掀翻了。
從紅茶到各種花香茶,再到竹香、雪松,以及單樅等,茶飲已經探索過的茶供應鏈,都可以在咖啡里再來一遍。
正如鴛央咖啡的產品策略,「茶顏悅色幫我們尋找到很多好茶,我們要用一片茶葉探尋咖啡的更多可能性。」
品牌主動供給,帶動這個品類的市場需求持續上升。
3、降成本,用茶湯代替一部分乳品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茶咖可以降低一杯咖啡的成本。」一位咖啡品牌創始人透露。
以其品牌的茶拿鐵舉例,茶湯加入後,可以降低牛奶的添加量,根據使用牛奶的差異,一杯能降低1~2元的成本。
在今年價格戰的背景下,一個能做出新意,又能降低成本的品類,解決了很多品牌上新的困境。
熱度持續上揚
茶咖是個有生命力的品類嗎?
有不少人認為,茶咖的生命力會優於果咖。
「茶咖具體生命力有多長,要看是否有延展它生命力的創新產品。茶咖或比果咖的流行期長,因為四季銷售都合適。」韓笑分析。
比星咖啡研發負責人王小山也認為:「茶咖會成為日常,但很難成為爆款,春季上碧螺春茶咖,秋季上桂花烏龍茶咖,全年可上新。」
在紅果實創始人滿建州看來,「茶咖是契合中國市場的產物,東西方文化交融,具備足夠長的生命力。」
據了解,幸運咖的菜單上,鴛鴦拿鐵曾短暫下架過,後來在加盟商和消費者的強烈要求下,又重新回歸。
但茶咖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大部分的茶和咖啡都不太搭,目前只有少量茶和咖啡搭配能有好的呈現,這就局限了茶咖產品的延展性。」王小山分析。
婁雪松認為,「咖啡和茶的發酵條件、處理方法不同,目前源頭的工藝上都沒有很契合,不能相互激發優勢。」
「茶咖要做好,還要持續投入和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市場上還沒有一款能統一認知的茶咖產品。
在鴛央咖啡,儘管菜單上已經沉澱出了「三十而荔、空山新雨後」等爆款,但羅艷認為還不夠,「我們在努力跑出屬於鴛央的招牌產品,類似於幽蘭拿鐵之於茶顏悅色。」
不得不說,目前走紅的茶咖品牌,多是品牌驅動型,打造了一種中國風的消費場景。茶咖亟需一個像楊枝甘露/生椰拿鐵/多肉葡萄這樣爆款,以此倒推供應鏈的重塑。
接下來茶咖到底如何發展?是應該重咖輕茶,還是重茶輕咖?茶咖的基本味型是什麼樣的?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市場。
茶咖的未來
現在斷言還為時過早
業內很多人認為,鮮果咖啡是國內咖啡市場的階段性產物,是帶領咖啡走向下一個階段的重要品類。
那麼,茶咖是否也是這樣的「擺渡者」?
婁雪松認為,茶咖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如果就此認定市場未來不需要這樣的產品,不夠客觀。
「隨著年齡的變化,消費者都會逐漸轉為純茶和純咖,但飲品抓的是年輕人,他們喜歡豐富的、新鮮的產品,所以這個市場一直是動態的,不能過早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