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小店自救!上海「咖啡一條街」抱團行動,給全國打了樣

2023-11-08     咖門

原標題:最強小店自救!上海「咖啡一條街」抱團行動,給全國打了樣

如何在價格戰中,保住生意和夢想?

最近,上海「咖啡一條街」——永康路上,20多家門店的聯合自救行動,吸引了我的注意。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取暖,永康路店主的生意從幾近腰斬,實現了雙位數提升。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我採訪了此次活動的組織者薛勇敏,希望為全國的咖啡店破局提供一個新思路。

營收幾乎腰斬

上海「咖啡一條街」的店主急了

在永康路開店6年的薛勇敏,最近特別忙,他不是在忙自己的生意,而是奔走在永康路近30家商戶之間。

這些獨立店主,最近要聯合起來,干一件大事——

告別過往的單打獨鬥,「自救」從一家店上升到一條街,盤活整條街的流量,抵禦連鎖品牌的傾軋。

永康路的小店,開始了「聯合自救」

提到上海永康路,咖啡從業者都不陌生,這裡曾是上海紅極一時的「咖啡一條街」,聚集了30多家「靈魂有趣」的獨立小店,比如茶是一枝花、六六咖啡、澡堂咖啡、spoooon舔勺、熊爪咖啡、loop58、火山咖啡,形成了「很上海」的咖啡街區氛圍。

幾年前,永康路是咖啡愛好者的周末聚集地,也是大部分咖啡人到上海的打卡目的地。

然而,在今年上半年,剛剛走出疫情的獨立小店們,卻遭遇了始料未及的現實打擊。

3月份,因永康路入口處一組弄堂拆遷,整條街的文藝氛圍被「破壞」,還一度傳出永康路要拆遷的傳言。

「人流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都不止,營業額也斷崖下降。」茶是一枝花創始人薛勇敏告訴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連鎖品牌的價格大戰,又攪動了整個行業的格局,獨立小店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永康路上一家咖啡店店主表示,「營業額幾乎腰斬,每個月保本都比較難。」

數據也印證了獨立小店的困境。《2023年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上海咖啡店的數量從6545家增長到8530家,但獨立咖啡店的占比卻從原來的64.8%下降到了55%。

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獨立咖啡店該怎麼辦?

「最強小店自救」

20+店聯合,盤活一條街

曾是廣告人出身的薛勇敏意識到,一家店單打獨鬥,力量分散,根本無法在當下格局中取得贏面。

在永康路6年的經營中,他發現,每家店的氣質都已經和這條街區融合,大家共同形成的文藝氛圍,才是永康路真正的競爭力,而不是某家一枝獨秀的小店。

「我們的困境是,整條街的客流量下降,打折、降價、上新都解決不了問題。」他告訴我。

10月份,薛勇敏有了一個計劃,他拉上鄰居六六咖啡的主理人趙銘、loop58的主理人婁鑌,一起做了一份「永康路樂活嘉年華」的策劃,奔走在30多家商戶之間,一家一家去講、去說服。

最終,永康路上的知名小店,紛紛加入了這場活動

10月23日,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永康路煥然一新。活動結束,店均營收提升15%~20%。

到底是怎麼做的?

1、120米街頭牆繪,提升一條街的顏值

原本拆遷痕跡較重的入口區域,是消費者「出戲」的重災區。

這次活動將永康路、襄陽路街角120米長的圍牆,進行了美化牆繪。同時在其中體現「永康路樂享生活嘉年華」,「時尚大魔都,一條永康路」所倡導的生活方式、城市精神。

他們的行動,從美化這條街開始

120米、六大生活場景的大規模牆繪,讓一條街的精氣神撲面而來。

2、金秋風車陣,製造出片氛圍感

永康路還布置了上千個風車,組成「金秋風車陣」。從襄陽路到嘉善路,從天上到牆上,再到花壇里,滿眼望去全是五顏六色的風車組合。

迎風而動,不僅拍照好看,還營造出一種節日的鬆弛感。

「還有攝影師、詩人,參與到了風車的創作中,把詩歌印到了風車的每一片扇葉上,形成了很好的互動。」薛勇敏分享。

圍繞「風車」,每家店都做出了自己的風格

具體到每一家店,也都布置了聯合行動的海報、台卡、印章等周邊。

3、集章領「永康路福袋」,活動商家都參與

此次活動最重要的一環,是「消費集章領取福袋」的活動。

「我們設計了一張『集章卡』,上面是所有參與行動的商家,消費者只要在任意5家門店消費,完成集章,就能兌換永康路限定福袋一個。」薛勇敏告訴我。

值得一提的是,福袋還有專屬顏色「永康綠」。其中的周邊也別具風味,有乾花手環、黃銅書籤、軟木杯墊等,每一樣都讓消費者有曬圖的衝動。

4、集中宣傳、不斷裂變,把影響力最大化

在宣傳渠道上,此次活動專門註冊了「關於這條路的一切」微信公眾帳號,「永康路!永康路!」的抖音、小紅書帳號,所有宣傳內容集中發布。

所有商戶除了積極轉贊評之外,還可以在自己門店帳號上,圍繞這次活動自發創作內容。

所有商家力出一孔,把影響力最大化,吸引了不少上海本土自媒體的報道,活動得以進一步裂變。

5、序列活動不間斷,不斷策劃新活動

「這次活動只是一次嘗試,未來不斷會有新的活動出來。」薛勇敏告訴我。

「永康路樂享生活嘉年華之萬聖節/聖誕節/元宵節等,這個大主題之下,我們可以根據節日變化,不斷延展出新的活動,讓這條街重回主流視線。」

做大街區的「池子」

店均營收提升15%~20%

永康路的自救行動,也引發了央媒的關注,CCTV2以「獨立咖啡館的突圍」為題,進行了採訪報道。

「這次活動效果特別好,街上的人肉眼可見地增多了,以前稀稀拉拉,現在絡繹不絕,逛街的、拍照的越來越多。」

「大家的營收都有增長,平均每家店增長在15%~20%。」薛勇敏已經開始策划下一次活動。

而據我了解,這次街區活動的總花費並不多,摺合到一家還不到千元,卻發揮出了令人驚喜的效應。

背後的邏輯也顯而易見,一家門店通過打折促銷,撬動的人流是有限的,甚至根本不為大眾所見。如果把一條街當成一個商圈,用購物中心運營的思路去盤活一個街區,則會形成更強的穿透力。

街區就像是一個池子,池子做大了,形成的集群效應,會惠及到其中的每一家。

我想,這對全國各地的「咖啡一條街」、咖啡聚集區都是一個啟發。

甚至上升到一個城市,所有獨立門店聯合起來,用不可複製的內涵和調性,結合Citywalk等流行趨勢,創造出獨屬的某種城市精神玩法,不失為對抗價格戰的一種手段。

不得不說,在仍以獨立小店為基本盤的中國咖啡市場,小店的智慧和生命力不可小覷。

他們就像彈簧,壓力大、被無限壓縮的同時,也是在默默蓄力,只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爆發。

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沒有生意,上海不成海,沒有理想主義者前赴後繼,上海的小馬路又太乏味。」

龐大的市場不會只有連鎖這一種經營模式,而是需要更多氣質清奇的獨立門店出現,在生意之外,為人們帶來不可替代的人文關懷。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

希望全國各地的獨立咖啡店,不要被市場帶了節奏,不要被價格戰亂了陣腳,而是用「只有小店能做的方式獲得戰役的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6e8ef516deb9cd96e1b7a0d501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