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咖啡生存調查:僅一年,2公里內「同行」超10家

2023-12-08     咖門

原標題:縣城咖啡生存調查:僅一年,2公里內「同行」超10家

「如果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可能不會開咖啡店。」

90後王大可去年離職後,回到家鄉安吉開了一家名叫DUCK COFFEE的咖啡店,70平左右,投資了30萬元。

短短一年,身邊的「同行」2公里內超過10家。「閒時不斷懷疑自我,忙時幹勁滿滿」,王大可說這種過山車的心態能把人逼瘋。

在很多三四線城市,像王大可這樣的咖啡創業者很多。年關將至,他們的小店現狀如何?

我做了一次縣城咖啡店生存調查。

縣城咖啡創業現狀:

2公里內「同行」超過10家

回老家安吉開咖啡店之前,王大可在杭州從事外貿工作。

和很多咖啡圈的朋友一樣,因為喜歡咖啡,他離職後就毫不猶豫選擇了咖啡創業。

「店鋪面積70平左右,一共投資了30萬元。」王大可介紹,DUCK COFFEE是一家典型的社區咖啡店,去年10月份開始營業,至今已經堅持了差不多14個月。

店裡有30多款產品,除了經典的美式、澳白、拿鐵外,還有很多風味特調,比如草莓特調、百香果美式、冰啤美式等,客單價在20 ~35元。

「目前每天出杯量在60 ~80杯,偶爾會賣到100杯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個性化,DUCK COFFEE提供兩種咖啡豆供顧客選擇,中深烘焙的1號拼配豆,和淺中烘焙的2號SOE豆。

也許契合了王大可的開店初衷,DUCK COFFEE氛圍輕鬆溫馨,就像「我家樓下的小麵館」,平時以堂食客人為主,外賣占比只有20%左右。

「開店容易守店難。」王大可坦言,辭職開店以來,心態一直在變化,經歷過日營業額超2000的「忙day」,也有出杯量不超過10杯的「悲慘時光」,「閒時不斷自我懷疑,忙時幹勁滿滿,這種過山車的心理真的能把人逼瘋」。

王大可的壓力,一方面來自於競爭。

眾所周知,安吉這個名不經傳的小地方,今年因為「咖啡店多」登上過熱搜,一個小縣城開了300多家咖啡店,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王大可也表示,近一兩年間,不同風格的咖啡店在安吉遍地開花,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之前周邊2公里範圍內只有一兩家咖啡店,現在已經突破10家。」

這是全國縣城咖啡市場的一個縮影,幾乎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咖啡店就開遍了縣城。

江浙的青田、東北的延吉等也都因為「咖啡熱」相繼「出圈」。

另一方面,守店帶來的壓力同樣不小。

「很多客人都覺得辭職開咖啡館,做喜歡的事情很酷,但是很多煎熬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是看不到的,我熱愛咖啡這個行業,但是並不建議大家盲目入局。」

然而,縣城開店熱還在持續狂飆。小紅書上,關於「縣城咖啡」的筆記已經超過3萬,裸辭回鄉開咖啡店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諸如「小縣城開咖啡店,做好這幾點穩賺不賠」「如何在縣級城市開好店」「給三四線城市小咖啡館的一些建議」等筆記數不勝數。

王大可表示,開店並不能和自由劃等號,甚至有時候比996更加「不自由」。

經過了一年的「心理折磨」,跟開店之初相比,王大可現在的心態總體趨穩。

他說,三四線城市沒有一二線卷得那麼嚴重,但是縣城咖啡店還是要找到自己的賣點,「沒有特色的店肯定走不長遠。」

天津薊縣中中咖啡的主理人文樂,也有同樣的想法。

「下沉市場還是有機會的

但不那麼容易抓住了」

「大城市易攻難守,小城市易守難攻,下沉市場群雄割據。」

今年8月份,中中咖啡主理人文樂,在朋友圈分享了這樣一句話。

文樂已是咖啡圈的老手,已經在天津薊縣開出多家門店。

最近,我詢問他今年的經營情況時,他坦言,今年仍不打算擴張,主要還是「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目前,文樂的6家社區店「中中咖啡」和5家景區店「可否咖啡」,經營情況基本和去年持平,變化不是很大。

「其實各行各業都能感受到,當下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環境,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現在不是擴張的好時候,未來即便拓展,也需要進行策略性調整。」

對於今年的經營策略,文樂的思路很清晰,圍繞「穩」重點做三方面的工作:

  • 提高上新速度,每半個月集中推一款新品,之前主要賣經典咖啡,今年增加一些風味咖啡吸引顧客;
  • 持續推出品牌周邊,不斷觸發、喚醒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給消費者帶去更多新鮮感;
  • 持續做私域營銷。目前會員群里的復購率可達到50-60%,群里90%的用戶月下單至少一次,在當月產生訂單,優惠卷領取核銷率在50%以上。

目前每家店的營業額能穩定在1000-1200元,比較平穩。但是文樂說,今年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在他的咖啡店附近,頭部連鎖品牌店明顯增多。

比如某家門店周邊去年只有1家瑞幸,現在增加到3家,並且還多了1家庫迪,1家幸運咖。

頭部品牌的下沉動作正在加快。「市場的空缺將會逐漸被填補,賽道會變得擁擠,紅利逐漸消失,未來拼的是運營能力。」

文樂認為,人們對咖啡的品質需求在不斷提高,相應的,只有提高品牌自身的運營能力和經營效率,才能做出既好喝又不貴的咖啡,吸引更多消費者。

下沉市場還是有機會的,但不那麼容易抓住了,大家都在挺,只有練好產品、樹好品牌,打出差異化競爭優勢,才有希望。」

下沉再也不等同於「低端」

照搬大城市那一套也行不通了

王大可和文樂的故事,是近年來咖啡創業浪潮的一個剪影。

在他們背後,還有千千萬萬個創業者在不同城市經營著自己的咖啡夢想。

然而,更廣闊的下沉市場,不同地域或有其特定的消費特性,照搬大城市那一套顯然是行不通的。

比如,雲南有個幸也精品咖啡,在雲南的四五線城市、甚至小縣城,走精品咖啡路線,用「反常規」的運營模式走出自己的路,一年開出50+店。

還有四川綿陽的「快樂咖啡商店」,以「快樂咖啡」為定位,專注產品和核心消費群維護,不到兩年時間,沉澱了20萬+會員。

不同區域市場或有不同的「切入」機會。對創業者來說,開店也需要「量身定製」,找到細分市場需求和自身的差異化定位。

但需要警惕的是,下沉市場並不意味著低端和粗糙。事實上,隨著咖啡日益普及,需求逐漸分層,三四線城市精品咖啡市場也已經逐漸成形。

明確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節奏,不斷求新求變,縣城咖啡仍有無限機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1c2d7c15da6322c5501452492e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