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陸軍大國,個別軍官早在一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自行火炮的發展趨勢,一名叫勒瓦瓦修爾的軍官在1903年就提出了一種採用履帶式拖拉機底盤的小口逕自行火炮概念。在一戰時期,法國成功的發展出多款履帶式自行火炮,而聖沙蒙194毫米自行火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到二戰中還有它的身影。
聖沙蒙自行火炮
戰場催生自行火炮
與坦克一樣,自行火炮之所以加快進程出現,其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戰的實戰需求。一戰進入塹壕戰之後,炮戰就成為雙方日常消耗對手實力的重要手段。按照法軍的構想,在正面戰場上,對面的德軍每一門火炮,法軍都要對應布置一門火炮予以反制,這就是反炮兵作戰。
法軍這種想法實際上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想法雖好但難以實現,數量有限的火炮要有限供應給重要位置的大軍,達到相應的部署密集度,而那些次要地區的戰線分配到的火炮不僅數量少,而且口徑小。更麻煩的是許多次要戰場並不適合大口徑榴彈炮的行軍。
聖沙蒙自行火炮
與此同時早期的履帶式車輛在泥濘的戰場上表現出優秀的通過能力,這些裝備既然能載人,就能搭載武器裝備。
雖然法軍的M1897式75毫米炮很優秀,但是在反炮兵作戰時因為彈道較為平直,無法擔任這一重任,而且威力過小。於是施耐德公司開始研製一種履帶式底盤的大口逕自行榴彈炮,可以在戰線上靈活機動作戰,這就是聖沙蒙式194毫米自行榴彈炮。
聖沙蒙自行火炮
一戰最好的自行火炮
聖沙蒙式194毫米自行榴彈炮,底盤採用一台放大版的霍爾特15噸拖拉機底盤,由一台位於後部的汽油機提供動力,在一戰時期談不上什麼高速前進,只能滿足基本的機動需求。
駕駛員位於底盤的最前端,而底盤的後部延伸出去,安裝了一個液壓控制的駐腳,上方是一個小型的控制台,操控人員背後是一台小型起吊機,主要用來吊運炮彈和發射藥。
自行火炮線圖
早期採用一門155毫米口徑火炮進行測試,發現底盤完全有能力承載更強的火候,遂採用一門海軍「大力菲普」194毫米口徑榴彈炮,實際上真實口徑應該是190毫米,另4毫米是包括了膛線溝槽的尺寸,不知道法國人為什麼要這麼命名。後期有部分將火炮改為身管更短的280毫米榴彈炮,提升打擊能力。
早期直接將火炮布置在底盤稍微靠前的位置,炮管放平了和成員差不多一樣高,雖然方便了裝填,但是仰角達不到最高,無法發揮出最大射程,後期通過抬高位置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重心上升,對於一款龜速前進的自行火炮而言也無所謂了。
施耐德彈藥運輸車
自行火炮本身基本不攜帶炮彈,而是用同樣的底盤改裝出彈藥車,彈藥直接碼放在底盤上,大約可以運送60發炮彈以及相應的發射藥。作戰時往往一輛彈藥車配合一輛自行火炮,為其補充彈藥,足夠打上幾個來回。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彈藥車
服役歷程
雖然這種自行火炮比較原始,但是已經具備了後世自行火炮所需的所有元素,相比於一戰時期其他型號的自行火炮,它的綜合實力還算是頂尖的。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彈藥車
一戰期間因為數量不足,這些聖沙蒙194毫米自行火炮沒有發揮出決定性作用,但仍表現出高效的作戰能力,一戰後仍在法軍中服役。
這些聖沙蒙自行火炮被法軍一直保留到二戰,在法蘭西戰役中被德軍繳獲,對於這種無法適應新戰爭的裝備,德軍將它們安置在了諾曼第防線上當成固定防禦火炮,在著名的諾曼第戰役中還給盟軍造成了一些殺傷。
施耐德彈藥運輸車
雖然聖沙蒙194毫米自行火炮太過簡陋,甚至戰鬥室連一塊抵擋輕武器的鋼板都沒有,但是它確實是一戰時期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