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交公糧的歲月,當時的情景你還記得嗎,一組七八十年代農民交公糧的照片讓我們一起回憶,每張都有一段辛酸苦澀的難忘故事!
提起交公糧,農村年齡長者們,一定會記憶猶新,對於年輕人來說,它早已成為歷史。從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應該記得「交公糧」,讓人刻骨銘心。六七十年代是生產隊集體交公糧,80年代單幹以後,各個農戶「交公糧」就是一種繳納農業稅的方式。秋天收回來的糧食,要按照要求把收回來的糧食,按照要求將糧食上交到當地糧站。方寸照片.記憶永恆;敘不完的辛酸,寫不完的故事!永恆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往事;現在的年輕人沒見過,也不懂得「交公糧」為何物!
我70後,也交過,大早起的就拉著駕車子就去排隊,拿一個棒子窩窩頭,很苦的。想想交公糧時一家老少齊上陣,那場景真是太壯觀了,提前排成幾排專等司磅員、質檢員、會計等人開磅,那個辛酸場面太為難人了,有的老的老,小的了人,最小的四、五歲,可憐哪,玩著玩著就睡覺了,大人又要排隊,又要照顧小孩,唉,往事不堪回首。小時候看見的父母輩們自己不夠吃!得先把公糧交了,這才幾年啊不用交公糧了!!
為了交公糧,起早排隊,但大多數人家都是自帶乾糧(紅薯麵餅子)用籠布包了帶上,還有幾骨都大蒜,渴了的話,糧所大院附近有賣茶的,二分錢一碗,也有賣時令瓜果的,只是大多數人只喝二分一碗的茶水。儘管很苦,只要能快點驗收合格,不再在糧所過夜,能順利交上去,就算燒高香了!儘管最後手裡落張白條,推拉著空車回,那就別提心裡多高興了。好象打了勝仗一樣!唉:那堪回首喲!五味雜陳,酸甜苦辣呀!
對於70後,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想起來這些事就淚眼模糊,就想起一輩子受苦受累,老實巴交的父親。父親單薄的身體,扛著跟自己身形差不多大,裝滿稻穀的稻蘿,小心翼翼的走在爬向糧堆的跳板。這樣的畫面,想一次哭一次!
有一次我擔著涼曬乾凈的小麥去繳公糧。糧店院裡院外人山人海,根本無法前進一步。聽說有的已來三天了還沒進大門。無奈,我們商量幾個人,把糧食擔到糧店後面翻圍牆進去。當走到驗糧處一看,地下撒落的小麥約有半指那麼厚,踩在上面如同踩沙灘一般。通過驗麥、過秤、入庫三道手續,我都扔了一包煙,所以三關順利通過。每人給張白條回家了。
那時候的父母,一年到頭沒有一天是閒著的,兩季農忙沒日沒夜,一旦農閒,村裡鄉里就要安排義務挖河挑河!可父母仍然覺得幸福光榮,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時農民種糧食,首先是要交公糧的,很多人自己種糧卻有吃不飽的現象,沒有經歷過那個年月的人很難理解那干一天幾分錢的日子。自己餓著肚子,挑著公糧去交的,辛苦不說,收糧人還態度不好,高高在上!那時候交公糧那叫苦,一大早就起來趕往鄉糧站,排隊驗等,一整天是常事。那時候驗收糧食的基本都是大爺,親朋好友的糧食有個差不多就過了,其他人的如果沒點好處再合格的糧食也說不合格,一等兩三天的也不是沒有。一根很長的內空鐵釺,從麻袋外面捅進去、谷就帶出來了,如果不合格,不論你多遠都要拖回去又曬又風車的,不堪回首的記憶。那時交公糧真受罪,一眼望不頭累死累活只有一張白條扣完各項提留不余什麼錢。
當年交公糧時情景,有一年曾在糧車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和父親在集市上吃早飯後回家,又買倆斤油條給母親捎回去,一晃多年過去了,只剩下回憶了。
交公糧,北方很少使用風車,一般是揚場靠風力將曬乾的糧食中的雜物分離出去,距離揚場的人最近落下的糧食都是飽滿足實的,較遠的質量差點,最遠的一般叫篦子了,隊里一般要求將最近的糧食收起來單獨作為公糧,驗收的時候檢驗員一打眼就直接過的,那時候的人的愛國心良心和奉獻精神真是再也見不到了。
我家當年交了公糧家裡就剩不了什麼糧食,每年到7月份就斷糧了,我爸都要出去跟地多的親戚借稻穀養活一家人。好糧交公糧,差糧分口糧每年平均一人分三百七八十斤,不足部分糠菜代替。困難的歲月。
一眨眼四十年過去了。在那個年代,拉著架車交公糧的情境,把曬乾,揚凈的交上去,那時生活困難,天不明就帶上兩個窩頭,排隊去了,到現在記憶猶新。從2006年開始,國家取消了農業稅,農民「交公糧」永恆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往事;現在的年輕人沒見過,也不懂得「交公糧」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