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物件都是我們這一輩人親身經歷過的,不光是見過而且都用過,年輕時候推碾子推磨能累個半死。有些物件家裡還有,歷歷在目,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現在,兩個三十八年過去還不止。真是歲月如流啊!這些東西50、60、70、80後出生在農村的人基本上都見過,這是時代的象徵,科技的進步促使這些老物件逐漸淘汰...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科技也在不斷地創新...每個老物件其歷史時期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它的出現或者被替代都是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高科技的物件取代了這些老物件。說不定百千年以後這些老物件就是受保護的文物了。
1、這種鐵物件是五十年代中期發明生產的,你們知道這個是什麼嗎?只有經歷過的才知道它的名字和由來?
2、牛脖子上套的那個我們稱牛彎擔,內邊帶鉤的那個我們稱鉤擔(沒帶鉤的稱扇擔)。兩頭帶鉤稱鉤擔。
3、爪(讀作爪)鐮。專門收容易掉粒的莊稼,比如黍子。
4、尤其是那個八仙桌,我老家現在還有一張八仙桌已經有將近四十年了依然在用。除了有點掉漆外依舊結實耐用。
5、七九年買的華南牌縫紉機,當時價格148元,過去的年代的是縫縫補補的年代,每個家庭最需要的就是縫紉機了。
6、八五年(新屋入伙)賀客禮金買上海牌掛鐘,當時價格72元!
7、我一台老風扇,用了40年了,還在用,質量真的好極了。
8、那個是農村小喇叭外面的木頭盒子,掛牆上聽廣播的有線喇叭。也叫洋戲匣子,當年的有線廣播,廣播站天天播放新聞,那是農民了解國內外大事主要途徑。
9、我們東北這邊叫四不像,一種單槓柴油機改裝帶傳動軸的農用車,很有勁的。
10、還有一種土推子用來碾米的,還要配上大賭盤,風車撒子,帝駁等,要想把穀子變成米要經過五道工序。
11、雙喜臉盆我現在還用著,是74年結婚老婆陪嫁品。都見過雙喜盆結婚好像還必須用的,只是換成塑料盆的了,
12、還有搪瓷杯,你如果不小心摔在地上,把搪瓷摔掉了,那它就用不了十幾年了。水杯價格不是十元三個,幾毛錢就可買一個了。
13、煤油燈還是自己製作的,小時候上學用過自已製作的煤油燈,一個墨水瓶,一根牙育皮管一根冥紙蕊。用自來水筆的蘭水瓶裝煤油,用7,8毛錢買的辣酒瓶子蓋中間打個洞,用棉花搓成條從瓶蓋中間穿過去,成了。
14、風箱是五六七十年代的產物,是農村人用做飯時燒柴.吹火工具,在農村的鐵匠鋪也會用到風箱打鐵。
15、一台「飛躍」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當年一台電視機470元,兒時看電視,要一直看到飄雪花。特別是黑白電視誰家有晚七點鐘馬扎板凳擺上了!如看電影一樣!那台在艱難歲月里給我家帶來歡樂的「功臣」——14英寸黑白電視機,
16、蛤蜊油,我們這兒叫蚌殼子油,就是我們的半殼兒油,治冬天手腳裂口很見效,現在冬天我有時還用。
17、這種也叫撮箕,簸箕是圓的,現在這兩種東西老家一直在用,還有裝菜的筲箕!撮箕適用來把地上顆粒或粉狀東西裝起來。簸箕是用來晾曬東西的。筲箕是廚房裡放淘過的菜便於瀝水的。過去都是竹編的
18、壓水井裡的水不是第一口最涼,是後面的才更涼。 夏天的傍晚,接一舀子,放點糖精放點醋,還要加點檸檬酸、橙汁固體飲料,妥妥的橙汁汽水,小時候飲過,就是汽跑得快,別提多涼爽美味了,井拔涼水,夏天吃撈麵最好
19、煤油爐在農村就是高科技啦,其實煤油爐的構造和現在的煤氣爐是相通的,燃料是照明燈用的燃料——煤油(火油、洋油),爐子可以燒飯、燒菜。
20、的皮匠斧沒見過。裡面一大部分物件小時候家裡都有
21、頂針現在還在用,家裡衣服鞋襪有時也需要縫一縫,沒有頂針,做活不得勁。
22、當時的作用很大特別是自行車管老用了,為家庭立功了,它其的立的也不少坐,
23、有件老物件,這裡沒有搜集到,即補襪子用的襪板,已經消失多年,經歷過那個時代 , 對這些物件很熟悉。
24、納鞋底專用的「錐子」,錐子,主要是納鞋底子用的,也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人生苦短,很想念小時候的樣子,小時候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很開心,讓我們重拾兒時的記憶。
25、老式灶台,經歷過那個時代 , 對這些物件很熟悉。是的我們這代人正在步入老年年代。
26、那塊上海牌手錶,至今還在用著!這都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往事只能回味…
27、搓衣板經常挨用,這些都見過,也有用過的。到現在也有一些在用著。
28、這蜂窩煤你現在敢燒嗎?就說你敢燒!可誰敢做呀?特別是煤球,主要功夫在和煤
29、這是支爐兒,記得最清的是用支爐做飯烙餅,至今我都還記得那個烤玉米的香味,永遠忘不了。
30、石滾打場的,打場的是石滾,是毛驢或馬拉著在場院裡給穀子高糧托粒用的。
31、叫噴霧器,在農村最早用的就是這樣的鐵制噴霧器專大藥水用的,很多年輕人一定沒有見過。
32、漏瓢:以前農村人會用漏瓢做粉條,雜糧麵食做粉條。漏瓢非常好做,就是在葫蘆瓢基礎上開孔,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漏勺.
33、老式織布機,現在在農村已經很少見了,基本上都當柴火燒掉了吧,過去農村用來織土布的,現在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了,
34、篦子,梳頭用的,主要作用是把頭髮里的虱子跳蚤和卵弄出來。
35、昨天我老伴與兒子兩個孫女一塊回城,家中有好親上世紀用來挑水的擔杖。大孫女今年上大學了,問我比扔叫什麼,我說叫捍杖,挑水,沒勾叫扁擔。
36、棒槌,洗衣服用的,有時候也作為教育男人的器具。棒捶,是捶被用的,早先的被子為了好洗,都把被子洗過後用稀漿糊漿一遍,涼干,然後疊整齊放在石板上,用棒捶捶,使被面爽滑蓋起來舒服,髒了好洗!現在有了洗衣機,方便好洗,沒有用這種方法了,就淘汰了棒捶這種東西,過去我家有一付,都用的遛光睜亮,後來幾次搬家,不知道流落何處
37、手電筒,在七八十年代在農村可算的上唯一的家用電器,那時候手電筒出現解放了夜路行走的問題。
38、鐵水壺,這種水壺在農村不是人人都有的,一般都是當兵退伍之後拿回來的,所以很少見的。
39、斗,過去說「地主家的斗,吃人的口,多少年來多少代,地主用它把租收……",就是說地主家有好幾種斗,借米給窮人時小斗量出,大斗量進,收租的時候也是用大斗。普通人家用這個來量米蒸酒,省得去向別人家借秤稱,一般一斗米剛好蒸一甑酒
40、木馬叫馬角,是木匠用於處理木頭用的木架子!老物件木馬,只要有民間老木匠就永遠都要用!,有很多種還用過,這是歷史的痕跡,現在己經很少了。
41、哈趴,我們這裡叫蝦趴,蝦趴,在農村的小河裡捕魚捕蝦米的工具,現在還有人在用。
42、算盤,誰家裡要是有這樣的老式算盤那是很古老的了,已經是老古董了。
43、鉤子稱,也叫杆稱,以前都是用這樣的稱來稱重,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都已經被電子秤取代了。
44、十里不同音!故鄉很多老物件,或許只有在自己村以及周圍的鄰村,才有特色的叫法,比如我們說的這一片如何,而這一片我們說是「一胡落兒」……
45、這個農具我就不說出名字了,大家知道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經歷過的都是過來人?
46、在過去,它是一種高檔產品,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我記得我們村以前只有幾個村子,所以我不需要介紹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