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失傳的手工活「編炕席」

2023-09-19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東北失傳的手工活「編炕席」

炕席都消失好多年了,炕席在百姓家鋪炕已成了歷史。「炕席」那代人的情懷!這些自然樸實的物品對人體是非常好!夏天鋪著應該特別舒服!說到底,還是國家工業發展了,要不然就沒有地板革,也就不會發生地板革取代炕席了。地板革有毒,尤其火炕升溫,地板革不環保。

那時候有句老話:炕上沒席,當家的腳上沒皮。炕上的蓆子破,過年沒換上新炕席笑話男主人不夠格,東北已婚婦女以前叫當家的。以前有句老話娶不上媳婦急的撓炕席,現在這句話用不上了。炕席,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從炕席到炕革,見證了從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徹底轉變。逆工業化是不可能的,所以確實回不去了。

我家經歷的火炕是從七零年以前鋪的是高粱桔炕席和葦秸炕席,七零年以後火炕上鋪而鋪面多有變化:初期廢棄高梁席及葦席後,改為用牛皮紙(紙袋紙)糊炕,糊完了用桐油漆刷,漆皮干透後即可,能夠頂炕席多年不換,之後用纖維板鋪炕,又省去了刷桐油漆炕這個環節,纖維板鋪炕、方便、耐用、衛生好打理,八十年代後期改為鋪炕革,這是火炕鋪面的又一次革命,城市及農村家裡有火炕的家庭均為炕革鋪面,好不壯觀。此一情景已漸遠多年,時代變遷…!

火炕還有鋪纖維板的,根據個人喜好刷上藍色、黃色或白色的油漆,優點是炕過熱不糊。80年代末屯子裡有個別家用過那種板子鋪炕,像是鋸末子聚合起來那種板,約摸著3毫米厚,正面光滑,背面是麻面紋,怕濕,不怕熱。但是在我們那一直沒普及起來,就被炕革取代了。

炕席一一勾起我童年的回憶了。 一個大土炕,鋪上新炕席,再鋪上簿褥子,熱熱乎乎的,也是兒時的一種享受。80年之前炕上都用葦席也有用秫杆炕席,85年之後拆炕用木床,夏天鋪涼蓆(竹製品)冬天用床單。90年前後改用炕板革,俗稱人造革。直到現在,仍然是住炕,床在鄉下極其稀少。晉、蒙、冀西北一帶,是炕席—油布—炕革的進化過程,但在東北農村,確實沒有油布這個東西。

童年時光,每年春節。父親趕年集,買回來的年貨里總有一領新的蘆葦炕席!母親把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鋪上新炕席,我們姐弟妹換上新衣服!爸爸媽媽包著餃子,歡歡喜喜過大年!幸福的童年回憶,如今生活都好了,大沙發,大床也許誰都不記得那個那年了,而我時常懷念,時常想念。小時候光著腳丫子在炕上淘,扎刺是常事兒。脫鞋就上炕,上炕就紮上,紮上好疼的,拔出通紅滴。小時候眼睛上起了火結時用一個銅錢在炕席上磨熱了以後焬幾回就好了,憶得少年多樂事,夜半燈火上樊樓。

我十幾歲就和我奶奶學著用高粱杆釘蓋簾,扎掃把,刷子。每天 天不亮就起來盯,晚上放學回來盯到半夜。攢到一定數量,在放假的時候,騎自行車在零下30多度°的冬天去市裡賣。那時候天寒地凍穿著一件薄棉襖,在外面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的賣蓋簾攢學費,補貼家用。看見我爸衣服破舊,用賣蓋簾的錢,給我爸買了一件皮尤大衣,用最快的速度騎自行車到家讓我爸試穿,心裡那個高興啊!五毛錢給自己買個蝴蝶結的頭花,稀罕的捨不得戴。想想那個時候是真苦啊現在每天開車上下班,家裡單位吹著空調偶爾還覺得冷。時代變了,我也變得矯情了。

編炕席,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六道工序:產葦子的地方偏葦席。我們那裡只有高梁,就編高粱杆席,步驟:曬乾,去葉,修掉葉褲,破杆,粗杆一分四,細杆一分二,也有分三的。碾壓:用石滾子在光滑地面上反覆碾壓,地面要掃乾淨,沒有沙粒,有沙粒就硌斷了杆,碾壓好後,打梱放水裡浸泡一天,泡軟了控水,下一步是刮篾子,用一平木板放地上,刮篾者坐矮凳或蒲團,左手搭篾在木板上,右手控篾刀並用右腳踩刀前部控制好力度,左手向身體方向抽拉篾子,就颳了一頭,甩過去再刮另一頭,完成了一根篾子,熟手甩得啪啪得颳得很快,刮好後開始編,一天編一席,快手也有一天編兩的,但要起早帶晚,很辛苦,稍不小心篾子就割破手指,編者都傷痕累累。

七十年代初,五尺炕席能賣兩元錢。然後晾乾後用捲成一個圓筒用牛皮紙包裹好豎直放置,底下點燃硫磺 熏,產生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炕席很白,能賣個好價錢,記得當時供銷社收購,每張炕席2元,填補家用,勾起童年滿滿的回憶!編炕席比較難,編茓子我到是學會了,趁著人家不注意,就偷偷著編一段。扎高粱杆蓋簾 編穴子 柳樹條編框 柳樹條囤子 ……現在想想那都是美好的童年回憶啊 淳樸簡單的鄉村生活

真正的優質炕席必須蘆葦席,光滑不起毛刺,使用3-5年會有包漿,顏色發紅,油光嶄亮,和用久了的葫蘆瓢顏色很像。現在會織席的人最小是70後,80後頂多會倒(dao二聲)邊、翹邊,因為80後長大了炕席被地板革所代替。想念火炕,真正冬暖夏涼,夏天光著膀子午睡還會留下炕席花。

小時候炕上鋪的大部分是葦席,鋪高梁杆的蓆子算是比較高級一點兒的了。後來許多朝鮮屯兒都流行用牛皮紙來糊炕,然後再刷上一種叫作清油的油漆,因為這種辦法比較乾淨,容易打掃、擦拭,所以逐漸地也在許許多多的漢族村屯中流行。 因為火炕的煙道容易堵,所以每年入冬前都需要扒開炕面,清理煙道這樣一來糊好的炕面就廢了。後來人們採用一種大張的纖維板來鋪炕,這樣一來就不用每年都糊了。 到了七十年代出現了地板革,後來就有人買回來鋪炕,這種鋪法既方便又美觀,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不太抗熱,如果把炕燒得過熱,上面的地板革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甚至發糊、起火。後來有的廠家就研製出來了一種比較耐熱的,專門用來鋪炕的所謂炕革。目前在北方地區現在還有炕的地方仍然還在使用,不管用什麼編織的蓆子基本上都退出了歷史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a623dab77f4253eb9bb5cabd5f2d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