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力管理

2023-12-07     筆記俠

原標題: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力管理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91 篇深度好文:6353字 | 16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91 篇深度好文:6353字 | 16 分鐘閱讀

個人成長

筆記君說:

你是否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每天都很忙?

為什麼每天忙碌到持續懷疑人生?!

好像年初的讀書計劃一半都沒完成;

明明計劃好了的一切,最後事情還是一團糟;

很努力地付出,但最後就是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工作成果;

……

如果你持續有這種忙碌無果的無力感,或許是你在時間管理上出現了問題。

我們身邊有太多已經開始混日子的人,在本應奮鬥的年紀,把自己很多時間精力放到遊戲、逛街、購物和吃喝玩樂上了,他們生活得很好。

那沒錢沒背景沒人脈沒學歷的普通人如何通過奮鬥逆襲人生?

短期內提升智力是不太可能,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過改變自己的時間分配,捨棄掉一些對未來沒有建設性的生活內容,鍛造自己某些方面的專業能力,才能為人生創造更多可能。

如果你對未來沒有期待,生活足夠優渥,就不需要做時間管理。

如果你希望在每天有限的24小時內,擺脫忙碌無果的無力感,更好地把握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時間管理。

在《時間黑客》這本書中,飯大官人為我們分享了他從月薪千元到年薪百萬的時間管理方法。

如果你希望通過努力達到收入提升,不妨照抄一下。

一、期待未來,從時間管理開始

1.「重要緊急四象限是最沒用的理論」

幾乎每個知道重要緊急四象限的人,都做不好時間管理,因為從實際的落地上,幾乎沒有可操作性。

  • 親情&友情&愛情,誰更重要?

  • 健康&休息&運動,誰更重要?

  • 領導信任&同事支持,誰更重要?

  • 公司內發展&公司外社交,誰更重要?

  • 自我成長重要麼?達成業績重要麼?

  • 愉悅自己重要麼?照顧好家人重要麼?

親情&友情&愛情,誰更重要?

健康&休息&運動,誰更重要?

領導信任&同事支持,誰更重要?

公司內發展&公司外社交,誰更重要?

自我成長重要麼?達成業績重要麼?

愉悅自己重要麼?照顧好家人重要麼?

當這類事情堆在一起同時並發了?我們該如何判斷取捨?

四象限作為知識點,只灌輸理念,不給達成目的的工具。

只是「知道了道理,依舊做不好時間管理」。

如果一直停留在渾渾噩噩的講道理,那麼對未來的期待怕是到死都不會變為現實。

2.時間是資源,管理是動作

管理學有個說法,之所以存在管理,是因為資源的有限

時間肯定是有限資源,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對時間進行管理。

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每天上班累得半死,沒有一點自我時間」,「我擠不出時間來,我啥事都做不了。」

你感覺忙了一天,細數後並未做什麼,可以發現部分人是「真忙」,但是還有部分人是「假忙」。

英國教育學家赫胥黎說:「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正確的進行自己的時間管理呢?

2.通過時間帳戶看清時間分布

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在哪裡。

時間可以分為九個帳戶,分別是精力恢復、收拾自己、通勤、工作、學習成長、鍛鍊、情感、社交、消遣娛樂。

時間是有限的,我們除了需要清楚地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明確1分鐘、1小時、1天可以做多少事情,學會爭分奪秒,還需要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明確時間帳戶後,可以細化我們對生活中時間的理解與復盤,進而調整不同帳戶的時間投入,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

時間是一項投資,日積月累能給人帶來個人認知收穫、能力成長、收入的遷躍。具體方法請繼續往下看。

2.時間管理需要養成習慣

養成記工作日誌的習慣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只有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堅持記工作日誌是不可缺少的職業習慣,把當天的工作收穫、經驗教訓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每天檢視自己,讓自己獲得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從而更好地利用時間,實現更高目標。

不在工作時間內干私事

很多人都會上班時間想著家裡的事、忍不住刷微信、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收發私人郵件、QQ聊天、上購物網站等。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卻能分散自己的工作精力,占用大量的工作時間,從而讓時間在無形中溜走。

今天你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安於現狀,明天就有可能被淘汰。

既然在工作時間內完全不考慮私事是不現實的事情,就應該對這些私人事務進行有效的統籌安排。

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私人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為自己的職業前途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擠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為什麼每天都是工作8小時,就是沒有別人的效率高?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早上或者是中午休息到辦公室後,有人在辦公室閒聊一陣之後才進入工作狀態,而有些人則能一來就進入工作狀態。

別看每天只是短短的半小時,但是時間一長,差距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了。

一定要要求自己儘量擠出可以利用的時間,效率最大化。

今日事,今日畢

魯迅先生說過,耽誤他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由此可見,自我拖延時間無異於慢性自殺。

寒號鳥明日復明日的壞習慣,終落得個凍死的下場。

工作生活中拖延的習慣一定要杜絕,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特別是在無人督促的情況下。

當然,也可以請相關的同事來督促你,開了局、動上手就會發現——也沒多難治。

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可支配時間的多少

如果用時間來衡量人類進步,那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每天奪回了多少小時屬於自己的時間。

1850年代,工業革命後,一名普通美國工人每年要工作3400小時。

到了2017年,一名普通美國勞動者每年的工作時長,只有1757個小時。

兩者每天相差4小時。

「可支配時間」是人生重要的資本

人類的文明的發展,正是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下,用這些「可支配時間」堆積而成。

所謂「可支配時間」的增加,並不是說絕對閒暇時間的增加。

而是相同的時間下,減少低效的、無意義的勞動,轉而將時間花費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去,幫助我們更好地將時間為己所用。

時間類型有四種:必要時間、健康時間、工作協作時間、可支配時間。

我們可以發現,個人的可支配時間越多,個體就越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

擠出了時間資源之後,把時間分配給哪些事,那就屬於投資選擇的範疇了。

只有我們擠出屬於自我的、可支配的時間,人生才可以有選擇的機會。

大家可以發散思考,什麼樣的未來是自己想要的,對未來有哪些期待,向目標發力,把自己節省下來的可支配時間投入到對未來的建設之中。

大家可以發散思考,什麼樣的未來是自己想要的,對未來有哪些期待,向目標發力,把自己節省下來的可支配時間投入到對未來的建設之中。

三個習慣,避免浪費時間

a.避開一切排隊

排隊是一筆不小的時間成本,上班路程上的時間損耗,中午吃飯的時間損耗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排隊情形。

人與人之間對待這些時間的區別是不一樣的,有些問題可以通過錢解決,而錢對年輕人是很重要的資源。

錯峰行動是在不增加經濟負擔情況下的更佳策略。

b.巧妙投資健康

睡眠不足是職場人的常態,也是「啤酒配枸杞」「敷最貴的面膜,熬最晚的夜」等養生方式流行的原因。

健康帳戶還包括飲食、運動投入、情緒穩定、工作壓力管理、家人健康身心守護等內容。

合理的調整生活時間的次序,改變生活的習慣,規避排隊……

持續地,自然而然地,被動地,不經意間地把時間投入健康帳戶,健康越穩定,意外就越少發生,做其他事情的質量也更高

c.降低無效社交

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很多事不是憑藉興趣或是面子來選擇。

要嘗試避開充滿炫耀和攀比,只為了吃喝的聚會,更要慎重對待突然冒出來的邀約。

當然,對於一個靠專業謀生的人,或許某些場合的社交是不必要的,或者說,頻次沒必要那麼強。

人是天生的群居者,非必要不社交其實很難,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進行調整

經過修煉,時間也有複利

a.同一段時間,復用到多個時間帳戶

你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干幾件事,會不會每一件事都干不好?

任何觀點都是在某些場景上才可以成立的。

像寫PPT、講課、做數據分析等高專注度、需要支付高智力密度的事情上,肯定無法同時做多件。

低智力密度的事情就很容易並行,不妨運動的時候刷課程視頻,通勤路上聽聽書……

有些世界上頂級的運動員,他們在練習的時候,能做到一邊運球練習,一邊在iPad上解題,目的就是為了快速思考、觀察、決策,兼顧許多的點。

總之,低專注力的事並行搞,高專注力的事專心做。

當你身體和思想,同時在線,就可以達到一段時間被我們復用的效果。

b.控制娛樂消遣,讓內啡肽勝過多巴胺

抖音一分鐘,人間一小時;爽劇不刷完,完全睡不著;確認過眼神,熬夜「吃雞」人……

娛樂消遣是生活的避風港,是新型社交方式,更可以成為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成年人的替罪羊。

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戒斷娛樂消遣很難,不妨改成控制娛樂消遣。

  • 非工作賺錢需要,不安裝娛樂消遣APP

當然很難,所以可以把應用藏在比較難找的角落,關閉所有的桌面通知與推送……

儘量減少在這些應用上花費時間和精力。

  • 控制消遣,可以設計斷點

坐車吃飯的時候可以刷B站,朋友圈,因為這些時候都有打斷點。

但是周末躺在沙發上,晚上睡覺前刷短視頻,肯定會越刷越興奮,這個時候是沒有打斷點的。

給自己設計合理的時間斷點,避免無止境地時間損耗。

  • 設計墮落約束規則

如果想刷劇了,就去跑步機上跑步;如果想干點墮落的事,就給自己肉體增加點運動量或者懲罰。

當然也可以請身邊的家人,同事,朋友來監督,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時間能夠更好地利用起來。

、時間管理的進化論

同樣的時間長度里,為什麼大部分人忙忙碌碌,最後卻是碌碌無為;有人卻讀完了20本書,寫完了10萬字,到底差別在哪裡?

同樣是24小時的時間,有的人成為了馬某某,有的人靠短視頻「自救」,到底差別在哪裡?

好的時間管理工具可以讓自己受益終身。

1.別再做無法執行的日程表啦

小夥伴們有做過日程表嗎?你平時做的日程表是不是這個樣子的?

這樣的日程表是無法執行的,因為一開始它就是為自己規劃了一個不斷受挫的計劃。

這類日程無法對抗意外,需要各個時間點都踩准節奏。

如果有中斷或者延誤或者突髮狀況,則剩餘的日程安排基本就會失效,最後的結果就是無法執行日程。

職場人,特別是需要從事具備創造力工作的職場人,應該通過任務流去管理自己的日程。

2.有效日程表的打開方式:記日記,做復盤,列任務

當你困惑:計劃沒有變化快且碎片時間多,雖然每天很忙碌,但是時間不夠用;不知道如何戒除懶惰,如何擁有強大的執行力去養成好習慣;上有老下有小,沒有足夠的時間支持生活平衡和職業轉型……的時候,應該解鎖一下日程表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個流水日記表包含流水日記區、思考復盤區、待辦事項區,它與普通的日程計劃表最大的區別在於:有復盤,有行動指引

其中時間段有兩種顏色:白色和綠色。

白色時間段屬於與同事們的協作時間,此時自己是無法專注做一件事的。個人在公司的職務級別越高,負責的範圍也就越廣,這些時間被填充的也就越滿,可以理解為必要時間。

綠色時間段,理論上不會有人找,可以自由安排,可以理解為可支配時間。

當然,不是每天都必須要復盤,豐儉由人,按需定製

也就是說,這個復盤內容並不是當天必須填的,而且正因為不是當天復盤,過幾天甚至幾個月之後再回顧這個表,完全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3.填寫和記錄三個區域的關鍵

主要負責收集與整理的流水日記區

流水事件關鍵詞:記錄各時間段發生的事,儘量精練,不超過15個字。

過程-感受-反思:記錄各時間段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作為流水事件的補充。

通過流水日記區觀察到自己在那段時間裡的可支配時間被分配在哪些事情上。

哪些事情是主動做的,哪些事情是問題發生後,被動拿出可支配時間容錯的。

在日記區並不僅僅是記錄這個時候在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旁邊一欄的「過程、感受、反思」。

舉個例子,昨天傍晚和媽媽電話通了快2小時,日記區就是「陪伴家人」,通話結束後感受就是這個電話打得太久了。過了一天再看,其實底層是和媽媽聊天、吐槽,能讓自己感到放鬆,自己也在逃避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

流水日記區的進階用法有2個:

a.打標籤

要清楚自己的可支配時間用來做什麼,可以用打標籤的形式進行。

標籤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分級關係,例如職場社交、團隊建設、個人成長等屬於一級標籤,各自的子項屬於二級標籤。

b.擴列記錄

如果你對某些事特別執著,可以把流水日記拓展更多的列,比如單獨記錄自己每天的金錢支出、飲食攝入情況、實際睡眠時長與運動時長、要收錄的金句,以及每周或每天主動聯繫到的有價值的人,等等(見下圖)。

如果一些特定的事件能夠固化,就值得擴列記錄。

這樣比較容易達成一些正向的目標,比如1個月聯繫4個細分領域的高手,並輸出採訪日誌;每天強制儲蓄,30天收集90條金句,並用在文章里;連續達成30天的運動、寫作輸出、早起等。

不建議一次擴列太多,因為記錄成本太高,如果一件事無法完成,就會對自己的信心造成傷害,產生挫敗感。

凡事三省吾身的思考復盤區

二次復盤反思:往往是今天受了某事情的觸動,是今天值得反覆思考的部分。

三次復盤反思:往往是二次復盤反思的延伸思考,亦或者是對這段時間的反思。

生活中有太多的「只給雞湯不給勺子」的事情,我們每次看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不禁感慨:這個道理、觀點、心得、規律非常對!非常好!可是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做呢?

怎麼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需要進行不斷地琢磨!

怎麼不斷地琢磨呢?就是需要填滿我們自己的「思考復盤區」!

「思考復盤區」就是那把勺子,是幫助我們攀登開悟之坡的梯子。

二次復盤甚至三次復盤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加入了時間的變量,我們能更理智地看待一些當時被情緒裹挾的事,能讓我們建立起抵禦負面情緒的鎧甲。

因為事情過去之後再看,會發現絕大部分當時接受不了、憤怒、難過的事,都不過如此,時間仍然在繼續向前走。

令你省心、靠譜、有洞察的待辦任務區

待辦任務區需要我們著重思考自己有哪些事值得做。

DDL (Deadline):幾時交付。

相關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

核心訴求:相關人想要什麼結果。

待辦任務:服務於核心訴求的行動關鍵詞。

這裡寫上去的每一個任務都是自己給自己加的,並且是根據當天實際發生的事情推演出來的。而這個「核心訴求」則是鍛鍊了人的邏輯思維和看問題角度的豐富性。

為什麼要叫「核心訴求」?因為很多時候人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能從一個表面上的訴求洞察到核心訴求是一個極為厲害的能力。

核心訴求的提煉,一方面提高的是超預期交付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需求洞察,不論是業務上還是社交上,都非常能拉開人與人的思考深度差距。

待辦任務區的意義有三點:

a.省心,用記錄減輕記憶負擔

人生和遊戲一樣,有各種各樣的任務需要完成。

腦海中總裝著很多事,就會很疲勞,很有壓力。

大腦是用來思考、判斷、決策的,而不是用來記事的。

養成記錄的習慣,長期往復,你記錄的很多事情就會固化,這些固化的事情不會占據我們的時間。

例如,每月發了工資理財,還款,公司有直播,活動,分享會等。

這些內容很多都可以做到顆粒度極細,做到周級別,前提是占據好對應時間段即可。

b.靠譜,努力做到凡事有交代

靠譜,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與省自己心對應的,是省別人的心。

如果你給對方交代一件事,對方忘了,結果會怎樣?下次很難再敢去找他。

好的記錄習慣能讓自己省心,更提升自己的靠譜形象。

每天都查看一下待辦事項,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這裡除了記錄還有比較的功能,不是所有的待辦事項都是必須要完成的。

每件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決策水平非常影響自己的人生際遇。

c.洞察,挖掘目標的需求本質

核心述求需要記錄的是,相關人想要什麼,嘗試著推演與洞察,一定要養成推演(或者問,或者猜)出對方核心述求的習慣

洞察的精準也十分重要,當別人需要安慰的時候請給予安慰,而不是自我出發點的建議;別人需要開水的時候,不要給冰鎮飲料……

三、寫在最後

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還是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擁有時間這種寶貴的資源。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時間應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它的特殊任務。

如果把人看作一個系統,那麼這個日程表就是對系統運作進行數據記錄,然後復盤的時候對數據進行標註。

隨著時間推移,就能得到一份自己的運作數據,根據這個運作數據再給自己設計作業系統——用完全理性的方式把人當AI機器,這樣的理念真的很酷。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8af9da7bf471d320680a05428ee5f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