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2024年度演講:人生不能後退!

2024-07-19     筆記俠

內容來源:2024年7月19日,雷軍年度演講。

分享嘉賓:雷軍,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執行長(CEO)。

高級筆記達人 |李雲責編|編輯部排版|二月

第8414篇深度好文:9987 字 | 20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2024年7月19日,雷軍年度演講。

分享嘉賓:雷軍,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執行長(CEO)。

高級筆記達人 |李雲責編|編輯部排版|二月

第8414篇深度好文:9987 字 | 20分鐘閱讀

精益創業

筆記君說:

2020是小米創辦的十周年,雷軍開始了第一次演講,《雷軍10周年演講全文:豁出去,干|筆記俠版》。

2021年8月10日,是雷軍的第二次演講《雷軍年度演講: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2022年8月11日,是雷軍的第三次演講《雷軍2022年度最新演講:熬過絕望低谷,你便無人能敵》

2023年8月14日,是雷軍的第四次演講《雷軍2023最新演講:別畏難,先幹起來再說!》

今年,雷軍的演講主題是「勇氣」,講述了小米造車時的勇氣決策。

他說,三年多前,小米正處多事之秋、內外交困。小米造車,勇氣從何而來,如何衝出重圍?

當時,雷軍整整想了一周,偶然間,他看到《人類群星閃耀時》。書中的一句話,讓他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一個人對奇蹟的信念,永遠是一個奇蹟能夠產生的首要前提。

以下為雷軍的最新演講內容,enjoy~

這是我辦的第五次年度演講,歡迎大家。

3月28號,小米SU7正式發布,熱度遠超想像。一夜之間就成了現象級的爆品。過去的三個多月的時間,我感覺每天都像在夢裡一樣。

回顧過去1000多個日日夜夜,小米汽車發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小米造車其實源於一個意外,那是在2021年的1月15號早上7點多,在上班的路上,我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他說:雷總,你們被美國制裁了!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我馬上就懵了。我們很快就召開了緊急董事會,商量如何應對?

在董事會上,有一個董事問:假如你們手機不能做了,你們三四萬人怎麼辦?

對呀,假如我們手機不能做了,我們三四萬人怎麼辦呢?有一個董事就建議我:你們要不要認真考慮一下造車?

當天下午,我們第一次認真討論了造車,幾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但我覺得造車風險太大,我們還是認真做個調研吧!

我們組成了一個6人的調研組,在70多天的時間裡面,馬不停蹄地去了10多個城市,調研了85場,面訪200多人,中間還開了四次高管會。

在調研的過程中,有兩位好朋友一致力勸我造車,他們是李斌和何小鵬。說實話,我在想他們倆勸我造車,對他們倆有啥好處?他們難道不怕汽車行業又多了一個友商嗎?我一直在想,也許他們就是單純為我好,為小米好。

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受到智能電動車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在給董事會的彙報之中,我是這麼講的:智能電動汽車大勢所趨,而且汽車行業正在和消費電子行業相結合、相融合,我覺得小米必須干!

同時我也表達了我的擔心:汽車行業會不會像手機一樣贏家通吃?全球可能只能活下去5-8家?如果我們不能幹到全球前五,有可能我們就活不下去。

如果要造車,首先要有長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著全球前五去。這就意味著要準備燒很多的錢,我們當時認為最少需要100億美元。

董事們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給了我一個肯定的答覆——支持造車。但是由於投入實在過大,雷軍本人必須帶隊親自干。

說實話,我完全沒有想到董事會有這樣的要求。在之後的幾天的時間裡面,我每天都在焦慮之中度過。

當時的小米正處在多事之秋:上市兩年半,公司正處在從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轉型之中,特別的痛苦;小米手機的高端化剛剛開始,千頭萬緒;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位培養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輕高管離職了,他就是周受資。這給了我當頭一棒,雖然心中有萬般不舍,我還是為他送上了非常美好的祝福。

在這樣的多事之秋,所有事情交雜在一起,讓我內心亂成了一團麻,我要思考我們到底要不要造車?自己要不要帶隊造車?

其實是挺不容易的。在每一個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決定大幹一場,第二天早晨醒來,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又迷茫了。

我反覆地問自己:創業這麼苦,我真的還要從頭再干一遍嗎?而且風險這麼大,萬一輸了,我這輩子就這麼灰溜溜的收場嗎?我真的有足夠的體力、精力殺入一個全新的行業嗎?

這些問題在我腦海里思來想去,想了整整一個星期,特別的煎熬。

3月30號我正式回復了董事會:如果這件事情小米必須干,如果大家覺得我合適,為了小米,我願意挺身而出。

這不是一時的衝動,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70多天以來深思熟慮的結果。當時我的心中只有7個字:雖千萬人,吾往矣。

縱使面對千萬人的質疑和阻攔,我也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一、破釜沉舟的勇氣,是突圍的關鍵

當天晚上,我們舉辦了發布會,正式公告:小米下場造車,雷軍帶隊,10年內全資投入100億美金。「小米造車」、「100億美元」這幾個消息震撼了全行業。

其實那天我狀態特別不好,重感冒,嗓子幾乎都說不出話來。在台上我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我斬釘截鐵地說:這是我人生最後一個創業項目,我願意壓上一生全部的聲譽和成就,為小米汽車而戰。

發布會直播的彈幕上全是「干翻特斯拉」,那一刻百感交集。

那天晚上,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車行業的不眠之夜。

我收到了很多信息,最打動我的一條是凌晨5點的一位同事劉安昱的信息。他從小就痴迷汽車,以為這輩子跟汽車無緣了。在業餘時間,他自己攢了一輛大房車來過癮。

那天,他正好在廣州出差,看到小米直播發布會以後,激動不已。當即拉著幾個同事到珠江邊喝酒。喝完以後還覺得不盡興,又在江邊走了整整一晚。

到了凌晨5點,他終於下定了決心,這個機會他一定不能錯過。他就給我發了條信息:只要讓他參與,幹什麼都行。

那一夜,徹夜難眠的還有很多很多人。

李田原,當時在寶馬德國總部負責寶馬IX設計。小米的發布會深深地震撼了他,讓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願望。

放棄寶馬總部的工作,放棄歐洲舒適的生活,說服家人一起回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果斷辭職,收拾行李,舉家回國,投身到小米汽車的創業中來。

胡崢楠,小米發布後的一個晚上,他給我打電話說,他干過國企,干過民企,自己也創過業。他跟前東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別想出來看看網際網路到底是怎麼造車的。後來他加入了順為資本,再後來他兼任了我的顧問。

就是這樣一群熱愛汽車的人,從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們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就組成了超過1000人的團隊。

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裡,我們汽車部門已經超過了7000人,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聚集了超過1000位的技術專家。

那個發布會對組建團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三年多時間裡面我們收到了38萬份簡歷。作為一家致力於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我們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小米永遠歡迎優秀的工程師繼續加入小米汽車的團隊。

小米造車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我的一群企業家朋友們也特別關心,4月5號組團到訪了小米。他們提了很多問題,主要是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們現在才下場是不是太晚了?

確實,3年多前造車和新勢力相比晚了六七年。當時我是這麼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車的靈魂,而智能化在電動車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只要你真心喜歡,只要你真心想干,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時機。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小米汽車不拿出來獨立融資、獨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聽到上市就熱血沸騰。而且當時造車很火,新能源汽車公司的股票飛漲。

我說:的確有幾家VC 給小米汽車開價了。當時因為市場特別火,估值100億美金。

各位想一想,項目現在啥都沒有,就估值100億美金,而且花別人的錢造車幾乎無風險,誰能拒絕這樣的好事呢?

實話實說,我們也動過心。但是想來想去,深思熟慮後拒絕了。

為什麼?因為造車的周期很長,如果我們拿了別人的錢,想很長時間保持想法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小米內部造車,小米內部的大量人才、技術都可以直接用。

我非常清楚,造車難度很大,光靠我一個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團的每個人都能毫無保留地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車,這樣我們才有勝算,

最後,我們決定全部由我們自己干:錢,全部自己掏;風險,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車做好,我們在所不惜。

那天,王傳福來了,李想也來了,何小鵬也來了,李斌也來了。我還記得後來王傳福跟我說,他特別佩服我們的勇氣,但是多少還是為我們捏了把汗。

這就是小米造車的起點。如果不是遭遇美國制裁這樣意外事件的巨大衝擊,我們不會貿然進入汽車這麼複雜的行業,也不會有今天的小米SU7。

所以,無論面對何等巨大的危機,都不能被嚇倒,破釜沉舟的勇氣才是我們衝出重圍的關鍵。

二、躬身入局:

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當我們決定造車以後,其實還面臨無數的挑戰。汽車行業每年發布兩三百款新車,是一個卷得不得了的行業。

作為一個新來者,第一輛車非常的重要,我們該怎麼造車?我們該做一輛什麼樣的車呢?

1.先從最難的轎車干起

剛開始,團隊找了一大堆的報告,開始學習,開始研究,寫了上百頁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潑了盆冷水:各位不要想這麼複雜了,我們能不能先造一輛小米工程師們都想買的車?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想買的話,那個車造出來也沒用,我說我們把問題先簡化好,第二個問題來了,那小米工程師到底想買輛什麼樣的車呢?

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調研公司,花幾個月整份報告。

在討論的時候,我再次提醒大家,別浪費時間了,100份報告也替代不了與一個真實用戶面對面溝通。

我說,我們應該馬上開始了。於是動員所有人,約小米的工程師一個一個聊,兩三個星期,我們就聊了300多人。

聊完大家覺得還不過癮,就跑到小米每一個辦公區停車場,一輛輛看大家開什麼車。這個方法看起來土,但是簡單、直接、有效。

很快,我們就知道大家買的品牌、車型和價格段,比如說轎車和 SUV 各占一半。

從研發角度來說,高端車容易,低端車難做,SUV 相對容易,做轎車要難一些,所以大部分車企都是先干 SUV。

但我的觀點不一樣,我們決定不走尋常路,先從純電轎車干起,純電轎車難干,等轎車干好了,再干其他車型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們下決心先干轎車。

2.不走捷徑,自己干

中國的產業鏈非常成熟,攢一輛車還是比較容易的。3年多前,有很多朋友勸我,說你們已經晚了,趕緊出車,找代工就可以了,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自己干。

剛開始我們也這樣想過,既找過代工,也想過收購,但是沒過多久,我們就下了決心,從核心技術干起,不走捷徑。

為什麼呢?因為之前我們吃過大虧。14年前小米創業時就是輕模式,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紮實,後來遇到很多挫折。到今天為止,我都覺得我們還在補課。

所以,當我們再次創業的時候,我們決定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下了這個決心,我們投入非常堅決。一上來就做了三代電機,兩套大壓鑄,包括智能駕駛、雷射雷達,我們很多技術都是這麼乾的。

比如電池包,可能一般人覺得很簡單,實際上特別複雜,一個電池包做下來差不多需要十幾個月幾千萬的投入。所以,行業里開發一輛新車一般做兩個電池包,多的做3個。

大家知道SU7做了多少個嗎?我們乾了10多個電池包,甚至為了把電池包的技術搞明白,我們還自建了一個電池包工廠。不僅把我們自己的團隊折騰得夠嗆,還把供應商折騰得夠嗆。

我覺得不好意思,專門打電話給寧德時代的曾毓群解釋。他說,他理解,他當年給 A公司做過電池,A 公司一款手機其實只需要一個電池方案,他們在研發過程中開了200多款。只有這樣干,才能真正把產品過好。

我們就這樣,從核心技術出發,10倍投入項目,披星戴月乾了大半年,2021年底春節前,第一次項目的正式評審會開始了,大家都挺激動,結果這個會開的特別鬱悶,大家分歧特別大。

吵來吵去,最後下定決心,整個產品方案推到重干。

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把我們汽車部最核心的十幾個人全部叫過來開會,商量怎麼解決。

就這麼一個臨時召集的會,誰也沒有想到一開整整21天,開成了一個馬拉松式的會議。剛開始大家還比較矜持,後來越來越激烈,有時候一個問題能從早上9點吵到晚上9點。

當時的團隊1000多人,大家都在等我們這個會議的結果,我下定決心,把所有的信息放下來,一直開到吵明白為止。

今天回想這個會,真的很重要。我們來自於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第一次有如此長時間高密度面對面的討論,幫助了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這21天的會,最終形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小米作為一個新來者,只要能順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很多人問我說,你們3年為什麼能把車造出來?最關鍵就是這句話:小米造車要尊重行業規律,守正出奇,要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來就顛覆,一上來就掀桌子。

基於這21天的會議,我們這十來個人成了真正的戰友。可以背靠背信任,才能應對之後無數的考驗。

但誰也沒想到,考驗來的如此之快。會議開完,上海疫情就爆發了,我們有不少工程師在上海,研發怎麼辦呢?

有一位同學,他就在家裡搭了一套工作環境。我們的超級電機的控制軟體,就是在他家的客廳里第一次真正運轉起來。

這是一段非常難忘的奇特經歷,我們相隔如此遙遠,卻又感受到如此的親密。我記得SU7的很多產品決策,就是在各種各樣的視頻會議中完成的。

我們甚至在這個期間還辦了幾次線上的慶功會。當我們遇到階段性成果的時候,就把紅酒寄到每一個同學的家裡,大家就聯網雲喝酒。

就是這樣大無畏的革命、浪漫精神,幫助我們克服了重重的困難,項目沒耽誤,還能夠按計劃進行。

2023年8月16號,第一輛市場車緩緩從產線上駛出來,現場所有人都激動不已,經歷了這麼多的峰迴路轉,我們小米SU7如期交付了。

創造這個奇蹟,是我們汽車部門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還記得在下線一次結束後,大家散去了,我一個人圍著這輛車轉了一圈又一圈,最後打開車門又在裡面坐了很久。

真的不敢相信我們的車真的造出來了,在那個時刻真的百感交集。

回想起來,我們選擇做最難的純電轎車,選擇從核心技術做起,選擇在項目壓力最大的時候停下來開21天的會,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氣、決心。

因為我們深信,只有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我們才能走得更遠,小米汽車才能真正成功。

三、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過去3年時間,我個人琢磨最多的是,既然我帶隊,我怎麼可以能把車做好?

其實我琢磨了很久,後來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懂一行,愛一行,才能做好這一行。

所以,要想把車做好,我一定要懂車,一定要愛車。

1.重新學開車

大家可能不信,我個人做車的第一步就是自己開車。說實話,十多年前由於工作繁忙,公司給我配了專職司機,從那以後,我很少開車。但當我決定造車的那一天起,我就下決心自己開車。

重新開車就有點像新手上路,手忙腳亂,我花了好幾天才慢慢適應。

我後來再想,我一定要儘快補上這一課,我一定要試駕足夠多的車,我要迅速抹平這個信息的鴻溝。那時,我就跟周圍的朋友去借車開,接著跟周圍的同事借,結果一兩個月的時間就全部借完了。為啥呢?因為他們買的車型都差不多。

後來我決定把各個品牌的4S 店都逛一遍,每次去我都戴著帽子,戴著墨鏡,全服武裝,但好像沒啥用,很快就被認出來了,所以特別尷尬。

後來我找了一個好辦法,我在我們小米地下車庫轉,看見沒開過的車就讓助理借。

我借到車後,我特別喜歡跟車主聊天,一般我主要問三個問題,這輛車好在哪裡?不好在哪?你當時為什麼要買這輛車?假如你要換車,你會換一輛什麼樣的車?

認認真真的開個一兩天,我再去網上找這輛車的所有相關資料,看各種各樣的評論,這樣我對一輛車的認知就完整了。然後我再加滿油,洗好車再還回去。

2.做一個賽車手

三年下來,我大概試駕了170多輛車,筆記和資料有20多萬字。然後為了補課,我還專門抽時間看了很多汽車巨頭的傳記,甚至把過去看過的賽車電影全部找出來重看了一遍。

以前主要是看明星、看劇情、看熱鬧,這次主要看車,看完了以後特別多的感慨,為什麼人家法拉利做得好,保時捷做得好?你看看人家老闆,人家的創始人都是賽車手。

真的,你說你不懂,你怎麼能把車做好呢?我心裡就開始想,定個小目標,我能不能成為國內車企老闆里開車最好的之一?我能不能去開賽車?

當有這個想法以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開賽車是不是很危險?而且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去看賽車是不是有點不靠譜啊?

我想了很久,還是下決心去試試答案,要開賽車,先要考個賽車駕照。我的那個賽道是夏天學的,因為賽車主要是處理賽道上的極值情況,所以賽車裡能拆的都拆了。

各位想一想,北京的夏天溫度一高有時候40度,車裡都是60度,幾次全跑下來,全身濕透,就像洗了一次桑拿。

而且新手學賽車,一不小心就衝出了賽道,一不小心而且很容易就撞上了那個防護牆。

老司機管這叫上牆,每一個牆上好幾遍,你這個賽車才能開得好。而且賽車是沒有保險的,被撞了的話只能自認倒霉。

平時大家開車都很小心,也很認真,但是在賽場上是經常出現。所以說,賽車看起來很危險,實際上也不安全。

為了把車學好,我買了一個很高級的7軸模擬器,在家偷偷練。吃了不少苦,最後我終於拿到了賽照。

我不僅僅自己練,我逼著小米的團隊也去練,我們的管理團隊和工程師超過100人拿到了賽照。

因為我相信,只有真心熱愛汽車的團隊,才能真正把車做好。

這個完成後,我對車的認知又進了一大步,因為之前自己開車,我從來沒有開過地板油、地板剎,而且我也不知道什麼叫轉向精準,什麼叫操控,什麼叫指哪打哪,開完賽車以後全明白了,更深地理解了什麼叫人車合一。

3.親自測試工程車

2022年年底,我們的工程車第一次冬測在黑河,零下三四十度,這對於小米汽車來說是第一次大考,我特別重視,我和我管理團隊都親自去了現場。

第二次,我又參加了夏測,在吐魯番。吐魯番夏天的氣溫最高能達到50度。各位想一想,你的車在50度的陽光下暴曬一中午,車裡有多燙?我看我們有的對標車,車裡的溫度高達90度。那一瞬間,真的覺得SU7把防曬做好真的太重要了。

因為小米第一次做車,質量對我們非常重要。

在今年1月份,我們還開展了整個行業最大規模的路面測試,實車路測我們投入了576輛樣車,測試了30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總測試里程達到了540萬公里。

今年年初,我們的測試車隊覆蓋面非常廣,當時,有網友就評價說,你們小米汽車行不行,就看你們高管敢不敢自己開。

當時我們車還是測試車,我們有一位工程師看到以後專門轉到群里專門@了我。他的意思我懂,我又默默地轉到了高管群,並專門@所有人。

小米高管立刻全體響應,全部參與了測試,是吧?他們要用自己來證明SU7是靠譜的。

我們所有的高管在SU7上市前測試了超過10萬公里。我自己測試了十多次,累計測了5000公里吧。

最難忘的一次,是今年1月份從北京到上海,早晨6點到晚上9點,15個小時,一個人開1276公里。

剛開始,我們的公關同學不讓我這麼做的。他們不擔心SU7,他們擔心我蹭了、颳了,一不小心就成了輿論危機。

我一邊在開,他們一邊人盯著我開,比我都緊張很多倍。結果一路上非常的順利,而且我覺得今天的高速公路再加上智能駕駛,整個體驗還是蠻輕鬆的。

說到這裡,重新自己開車、學賽車,親自參加冬測夏測、長途測試,其實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我的體會是什麼呢?

勇氣不是口號,而是每一步腳踏實地的行動。

感謝三年前的意外,使我加入了一個這麼有趣的行業。

四、人生沒有退路

只能拚命往前沖

我們就是這樣緊鑼密鼓、埋頭苦幹了三年多,在研發的過程中也是非常低調,一直也沒有做任何宣傳。

2023年12月,小米汽車第一次亮相,很多人覺得突然,有點橫空出世。所以剛開始熱度特別高,但沒過幾天,撲面而來的就是各種質疑、批評、詆毀。

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蘋果十年都幹不成,憑啥你們三年能幹成?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我咋知道蘋果為啥十年不成?你們為什麼不問蔚小理幾年干成的?

其實,這個產業都已經很成熟,我覺得三年干成就是一個標準時間,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反正黑稿潮水般襲來,再加上幾家友商推波助瀾,漫山遍野的調侃和嘲諷。

1.沒有人看好小米汽車

我覺得這些都是小事,真正的困難是我們傾盡全力做的SU7,在上市前兩三個月與大家交流時,居然發現所有人都認為賣不動。

這給我急得不行,我跟他們說,我們的配置體驗都比model 3好很多。人家跟我說買model 3的都是特斯拉,都是馬斯克的鐵粉,他們肯定不會買你們SU7的。

我說,那好吧,寶馬3、奧迪 A4、奔馳C這些用戶該不該升級更智能的電動車呢?價位差不多,產品更好。

我們幾個部門跟我整了三份報告,每份洋洋洒洒幾十頁,我看完,核心就一句話「這三家的用戶買的全是品牌」。

他為啥買SU7?反正我一句話就被噎住了。還有我們精心為女車主設計的防曬收納,好看,但很多人說,女車主肯定不買這樣的性能車。

那咋辦?

我就讓市場部請一些媒體朋友們來幫忙出主意。一共請了23位,我也萬萬沒想到,絕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們認為,能賣3000輛就燒高香了,這是當時大家的理解。

我覺得大家說的都是心裡話,我有點不服氣,我就嘗試去說服他們。我說了兩三個小時,說到口乾舌燥,完全沒用,改變不了他們的觀點。

這讓人無比的絕望,我們整個團隊都籠罩在焦慮之中。

大概今年3月。很多人都說我憔悴了,反正那個時候我是極度鬱悶。在我最鬱悶的時候,我想起來我試駕過的一輛車,但是我們一個同事買的車,我借來試駕過幾天那是福特野馬,40多萬的性能車。

那個同事跟我說,那是他工作了十年之後攢錢買給自己的獎勵。

他跟我說,每天早晨一上班坐到車裡,踏下油門的一剎那,他就熱血沸騰。每天晚上回家了,還在車裡坐一會再上樓。此時此刻,都能回想起他當時跟我講的這些話。我真的相信:人生值得被獎勵,這就是Dream Car(夢想之車)的意義。

我們的小米Su7就是為他這樣的奮鬥者設計的,所以我相信人們對dream Car的嚮往,我相信三年多時間,我們整個團隊全力以赴的投入,我也相信小米SU7的魅力和強大的產品力。

所以,無論多少人不看好,我始終堅信SU7一定會大賣。

2.真正的考驗是產能

其實,真正考驗我信心的是今年2月份要確定產能。

汽車生產供應鏈很長,生產過程很複雜,我們要如何確定全年的產能呢?

很多人都建議我們把產能定在3萬輛,這樣更穩定,但我內心卻非常矛盾,定多了擔心賣不掉,定少了擔心不夠賣,大家又會罵我飢餓營銷。

我還記得在今年二三月份的時候,接受央視的一個採訪,當時我說既怕賣不動,又怕不夠賣,內心極度矛盾。

這個時候我的這份自信讓我下定決心,大家知道我們在年初定了多少嗎?

76000輛。

這意味著什麼?扣除產能爬坡的時間,月銷要達到1萬輛。

當前月銷能達到1萬輛的,只有一輛車,就是特斯拉的model 3,也就是說我們從第一天起,定的目標就是數一數二,如果賣不出去意味著什麼?可能大家對車賣不出去沒概念。

大家可能覺得我們的工廠看起來很大,但事實上我們的工廠只能存3天的車。

大家知道一個能存1000台車的車庫有多大嗎?如果你有一萬輛車賣不掉,我們需要多少個足球場停車?

而產出車一旦開始有庫存,將會有漫山遍野的車,對我們來說,這將是滅頂之災。

所以我很清楚,全年76000輛車的產量是一個瘋狂的目標。

但我也很清楚,我們沒有退路,只能拚命往前沖。

在巨大的焦慮中,離發布的日期越來越近。在3月中旬發布會前,我們辦了唯一一次媒體會。

媒體老師第一次接觸了SU7,這時候有一些人的觀點開始改變,他們說:無法想像,這是小米造的第一輛車,它的完成度是如此之高,價值感也特別高級,他們說小米確實有高人。

3.更大的難題是定價

這時,我懸著的心才稍稍踏實了一下。但更大的難題是定價。價格定錯了,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新能源汽車跟純電車是兩個概念,新能源汽車包括了增程式、插電混動等各類車型,油電混合的增程車,成本很高。

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純電車都在虧損。

所以,只有合理定價,我們的業務才能持續成長,超低價只是飲鴆止渴。

當時網上有謠傳說SU7要定價14.9萬,甚至有人說定價9.9萬,這確實太離譜了。

更大的壓力來自我們內部,我們銷售的同學們都很有經驗,他們對於純電轎車一直信心不足。

在發布會的前一天,我們最後的價格決策會時間不長,但爭論非常激烈。我認為我們的初期配置與體驗遠超 model 3,我們要有勇氣,定價21.59萬,這個價格比model 3還便宜3萬。

我覺得SU7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銷售的同學還是很擔心產品未來的前景。

當我講完SU7的定價後,整個會場一片寂靜,我真的很無助。

直到現場的一位高管說,這個價格無論賣多少輛,我們小米都認。

3月28號發布會,我極度緊張,嗓子沙啞,就像十年寒窗苦讀的學生終於參加高考。

我在台上大概講了半個多小時,才逐漸放鬆下來。

講到SU7為誰做的時候,三年來夾在心裡的很多話,脫口而出。

我說SU7就是為這樣一群人做的,他們不甘於平庸,還在為夢想奮鬥,他們嚮往先進的科技,渴望幸福的生活,他們心中有火,眼裡有光,渾身都閃耀著樂觀與自信的光芒。

當我公布定價,現場的觀眾開始歡呼。小米SU7應該成了。

發布會後我接受媒體採訪,一個同事非常激動地跑進來告訴我,小米SU7預定量4分鐘破1萬,27分鐘破5萬。

那一剎那,仿佛一切都如此美好。3年來所有的痛苦、委屈與不被理解,全部煙消雲散。

同時,有很多用戶沒有試駕過SU7,甚至沒有見到過車就直接預

有一個朋友講了一位米粉的故事,讓我特別的感動。這位米粉叫申力立,39歲,是川大數學學院的一位教授。

他是一位資深的米粉,多年來一直默默地支持小米。

3年多前,小米官宣造車,他覺得這是小米的關鍵時刻,他必須要站出來支持,然後第一時間在小區里買了一個車位,留給小米汽車。

就在發布會當晚第一時間下了訂單。如今空置了3年多的車位迎來了SU7。

這就是米粉朋友們給小米巨大的信任啊。

當我彎腰為車主開車門的時候,這是對米粉朋友們發自肺腑的感激。

這個無意之舉在網上火了,就是千億CEO開車門的段子,後來很多的車企老闆們都要去現場開車門。

北京車展,我就成了別人眼裡的營銷之神,行走的流量。

而這全部來自於小米SU7巨大的成功和一眼萬年的魅力。

在SU7巨大的成功下,在所有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下,5月份我們發布了新的交付目標。年底我們保底交10萬輛,目標是12萬輛。

無論是對我們而言,還是對整個小米汽車供應鏈的所有合作夥伴而言,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小米SU7首戰告捷,這意味著小米汽車終於擠上了牌桌,但離真正的成功還差很遠,我們的長徵才剛剛開始。

五、勇氣,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

過去的三年,對於我,對於小米都是一段脫胎換骨的經歷。

小米SU7成功的背後凝聚著巨大的勇氣,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這是我們小米集團4萬多名員工共同的勇氣。

勇氣並非沒有恐懼,而是面對恐懼的時候,依然堅定不移。勇氣來自於堅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熱情,還有每一步的腳踏實地。勇氣就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

朋友們,願你任何時候都擁有勇往直前的決心和披荊斬棘的勇氣。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 梁寧:下一個時代,是情緒價值的比拼
  • 王志綱重磅演講:再不出海,就該出局了
  • 中層不狠,累死三軍
  • 比時間管理重要10000倍的,是能量管理
  • 2024關鍵詞:熬!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6cab9c03bd7a997592454692650f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