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金木研排版| 五月
第8352篇深度好文:8864字 | 19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金木研排版| 五月
第8352篇深度好文:8864字 | 19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企業在焦慮,個人也在焦慮。
但焦慮是一個負面事物,對組織和個人而言,沒有任何積極的影響,焦慮不會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面對焦慮,要做的只能通過自我調節來釋放、消除焦慮。
作為領導者,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看到光明。光明是什麼?對於企業家來說,光明就是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仍然在,人民群眾的物質消費需求仍然在,中國經濟仍然在前行。
面對焦慮,究竟應該怎麼做?
帶著這個問題,筆記俠採訪了《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華為高級管理顧問吳春波。
在採訪中,吳春波老師談到,焦慮是因為沒有方向,破除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任正非常說的一句話: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
以下為採訪整理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一把手必須關注的3件事:
方向,信心,定力
焦慮是一種迷茫的期待,在迷茫的過程中認清方向最重要。未來是不確定的時代,看到的方向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要大致正確。
為什麼是大致正確?因為這是領導者的責任,領導者作為船長,要帶領組織這艘船行進在迷茫的大海中,領導者就在把握方向。
任正非認為領導在華為有三個作用:第一,把握方向,要保證方向大致正確;第二,節奏,方向既定,什麼時候快一點,什麼時候慢一點;第三,人均效率。
所以,領導的重要使命是為組織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帶領團隊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但每個企業的方向都不一樣,需要去探尋各自的方向。此外,還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很多企業一開始都是有初心的,但是在行進的路上誘惑太多,最終迷失了方向。
尋找一個正確的方向,能長期堅守住,這就是戰略定力。沒有戰略定力,企業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違背企業的初心。
1.找到正確方向
如何探索正確的方向?我總結了四句話。
第一句話:讀萬卷書。
讀萬卷書,就是吸取別人的正能量。但現在有些企業家不讀書了,員工不讀書了,幹部不讀書了,學生也不讀書了。
為什麼不讀書?
經不起誘惑!一天在手機上花7個小時,其中兩個半小時就在看視頻。其實誰都知道,多學知識對自己沒壞處,但誘惑的確太多了。
任正非花了大量時間來閱讀,比爾·蓋茨一周能讀14本書。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聰明人可怕,勤奮的人可怕,聰明又勤奮的人更可怕。比爾·蓋茨和任正非都是聰明又勤奮的敏而好學的人。
第二句話:行萬里路。
走路長見識,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看得多,胸懷自然大,境界自然高。對於任正非來說,「行萬里」最重要的是見客戶,見客戶就是在踐行「以客戶為中心」。
在美國對華為實行全面制裁前,任正非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市場上,他不是在簽單,也不是在談業務。
他只乾了兩件事:其一,在市場中見客戶,傾聽客戶的聲音,了解客戶的煩惱,了解行業的發展,了解標杆企業,了解競爭對手;其二,在市場一線見員工,深入一線,走動管理,了解公司的問題,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
任正非的站位是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的。這樣,既可以給員工樹立榜樣,又能讓華為的高管、員工不當老闆的「奴才」。
奴才為什麼要圍著老闆轉?因為他們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是公司絕對的破壞力。
雖然都知道奴才的破壞力,但在很多企業的奴才是成群的。根本原因在哪?
關鍵還是在領導,領導認同了、領導拍桌子了、打招呼了,什麼事都能解決。領導不關注的事就解決不了,推不動。最後變成了老闆是第一推動力和生產力。
第三句話:與萬人談。
與萬人談,就是和人不斷交流,吸取別人的能量,這就是任正非提倡的「一杯咖啡主義」,喝咖啡只是媒介,吸取宇宙的正能量才是目的。
第四句話:干一件事。
把所讀、所走、所談的內容都回歸到於管理之中,聚焦於問題的解決。所以,干一件事是一個喇叭口,用這個喇叭口吸納知識,聚焦於做好華為這件事上。
可以用這一句話來形容任正非:任正非是塊大海綿,華為是一棵洋蔥頭。
大海綿,會不斷吸納別人的東西。客觀地說,任總作為理工男,有如今的管理水平和格局是學習的結果;對大勢的把握、對方向的把握也是學習的結果。
那怎麼解讀「華為是顆洋蔥頭」呢?
我提出了「雲雨樹」的模型:任正非看書、行萬里路、與萬人談就是「雲」,這些雲的能量積聚到一定程度,雲就變成雨點了,雨落在華為這些洋蔥頭上,不斷給洋蔥頭增加養分,洋蔥頭也就一圈一圈長大。
方向大致正確,證明它是基於假設的,有正確的假設才會有正確思想,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理論,有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戰略。這是任正非的思考過程。
通過這個過程,實現了任正非的蛻變:從任正非的華為變成了華為的任正非。通過構建制度、規則、機制和文化來守望華為,而不是讓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守望這20萬人的企業,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轉換。
2.越是逆境,越要堅定信念
雖然現在環境不如以前,但中國企業仍然大有可為,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美國、日本的市場只有那麼大,尤其是日本企業,都不敢做大,一做大國內市場就飽和了,因此逼得日本企業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
中國的市場容量足夠大,大市場才能孕育大企業,市場容量小了,企業的數量也就少了。
其二,中國經過40多年的積累,手裡有錢了,只不過當下不太敢花錢了。
其三,中國經濟仍保持著5%左右的增長,市場的空間還在擴大。
其四,中國人既聰明又勤奮,而且人力資源價格也相對較低,人口紅利沒有完全消失。
其五,鄧小平同志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這個時代並沒有結束,我們也沒有拋棄改革開放這條路線。
基於以上的因素,中國企業要是做不好,別抱怨,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正因為現在的條件不太好,環境不太好,做好了才能顯示企業家的能力。
沒有了外部的機會,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從現在開始補課,還還以前欠下的帳。
3.定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改革開放之際,市場到處充斥著機會。但任正非選擇通訊這個行業,絕不是高瞻遠矚,只是一個偶然的結果。
任正非也曾說:早知道通訊這麼難,我就不選擇這個行業了。為什麼?因為這是和國際企業競爭的行業,太難了。
上世紀80年代,國內通訊市場有七國八制的說法:市場共有8種制式的機型,分別來自7個國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公司和法國的阿爾卡特。
但任正非的英明在於「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城市市場進不去,只能從農村做起。
實際上,華為當時若想發展得快一些,完全可以不拋棄通訊行業,把房地產作為副業,相信也會做得很好。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始終堅持通訊這條路,即使經歷了諸多挫折,也不放棄。
戰略定力,好像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做到真不容易。誘惑就擺在面前的時候,似乎越聰明的人越經不起這樣的誘惑。
任正非總說華為「傻」,其實他也比較欣賞「傻子」,他喜歡許三多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拱個洞」的執著和烏龜精神的堅守。
很多企業在正確的道路上只走了一半,看到了新機會就拐彎了,什麼都做了,什麼都做了個平庸,最後兩手空空。
市場經濟讓世界充滿了機會,但市場經濟又是拒絕機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的40年,我們有太多的機會,但也養成了中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的員工機會主義橫行。
網絡直播就是典型的機會主義,但似乎所有大廠還不得不抓,因為他們要卷財報,要卷數據。但這是不是一條正途,還有待未來的驗證。
很多企業家都熱衷於下場做直播帶貨,用流量來撐起銷量的增長,殊不知流量也是把雙刃劍,一旦有了負面影響,其反噬程度也相當驚人。
我對流量也有一個定義:流量就是一杯啤酒上的泡沫,來得快,走得也快,最終會破掉沉沒下來。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體現。客觀地講,任總作為一個80多歲的老人,不僅不老派,還非常時髦,他看抖音,看小紅書,看悟空問答。
2020年,在美國制裁之際,華為發布的那張破破爛爛的「伊爾-2」飛機圖片實際也來自於悟空問答。
你很難想像,一個具有戰略定力,不為誘惑所動,又時髦的老人是怎麼融合到任正非一個人身上的。其實,這在於任正非的重要價值觀——回歸常識:第一,要實事求是;第二,在商言商,回到商業的本質來管理企業。
任正非曾給年輕人一個簡短的寄語:視野、意志、品格。找方向必須要有視野,學會管理世界才能學會管理華為;堅強的意志;胸懷他人的品格。
這三個詞恰好體現了華為的狼性精神:視野,代表著敏銳的嗅覺;意志,有強力的進攻意識;品格,代表著團隊合作。
二、讓組織充滿活力:
持續熵減,不斷造夢
1.避免熵增
熵增,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幾乎無可避免,企業有熵增、國家有熵增,生態有熵增,個人有熵增。
所謂的大企業病,歸根到底都是熵增。員工增多,功勞簿越來越厚,就會讓一些員工認為功成名就了,可以躺平了。
一個國家的創立,先是開國者們通過浴血奮戰拿下天下,然後開始勵精圖治,但兩三代之後,「八旗子弟」越來越多,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最後新的人起來革命,形成新的朝代循環。
中國歷史上,超過200年的朝代只有四個,除此之外,朝代的平均壽命僅為10多年。秦王朝二代即亡,其實沒有遇到強大的對手,死於自身的瓦解。
中國有個成語——禍起蕭牆,死於短兵相接的競爭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自己先出問題。大多數企業的倒下,原因多出在自身。
2.傲慢,就離死不遠了
今年3月,任正非在約見當初起草《華為基本法》的六君子時,又提到了「奮鬥」,一個80多歲的老人,為什麼還要提「奮鬥」?
任正非這樣說:首先,有夢想就需要奮鬥,奮鬥避免醉生夢死,避免隨波逐流;其次,只有對現狀不滿的人才會奮鬥;然後,奮鬥是改變現有處境和命運的必經之路;最後,奮鬥是全世界民族的普惠價值觀。
因此,任正非多次引用了黃埔軍校校訓:貪生怕死,莫進此門。用華為的話講:不喜歡奮鬥,請你遠離華為。為了保持奮鬥群體和奮鬥精神,華為會用制度淘汰掉那些不想奮鬥的人。
在華為成立30周年之際,回顧華為這30年的歷程,得出了2個結論:第一,人力資源管理是華為持續發展和商業成功的關鍵驅動要素;第二,華為的成功,是人力資源政策的成功。
華為有三大價值觀:第一,保持方向大致正確;第二,以奮鬥者為本;第三,未來需持續奮鬥。但這三大價值觀都強調一個核心:以客戶為中心。
方向大致正確,正確的方向是面對客戶的;以奮鬥者為本,奮鬥目標也是面向客戶的;客戶沒有忠誠,但客戶是有良心的,能持續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為什麼不用你的呢?
所以,以客戶為中心就形成了三大價值觀的邏輯閉環。
中國很多企業做大了就忘記了客戶,在客戶面前傲慢,沒錢的時候眼巴巴地盯著客戶,而一旦有了錢,轉身就把客戶拋在了身後。
我用六個「同」字來描述這個過程:企業初創之時,同心同德、同心協力、同舟共濟;企業逐步取得成功之後,有了錢,誘惑也不少,於是開始同床異夢、同室操戈,最後同歸於盡。
3.不斷造夢,激發員工的奮鬥精神
華為如何激發員工的奮鬥精神?不斷造夢,舊夢實現了,再造更大的夢。
1992年,華為銷售超過了一億,提出「超越四通」的目標;兩年以後(1994年),目標變成了「三分天下,必有華為」;1997年,目標調整為「世界級領先企業」;最後,變成了「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通過不斷造夢,把華為人的胸懷不斷撐大。有人說任正非是個「大忽悠」,不斷忽悠員工、幹部,也在不斷忽悠自己。在逐夢的過程中,大家就慢慢信了。
所以,企業就是在造夢,創始人的魅力也在造夢。中小企業處於生存維艱之際,更需造夢。
我時常說,華為是一個被夢想牽引的公司,夢想就來自於造夢者任正非。很多人剛進華為時只想賺點小錢,但慢慢地又為掙錢賦予了更大的意義。
三、華為的灰度管理
1.以科學管理為基礎
華為在組織內部為什麼推崇「藍血十傑」?因為他們就是科學管理的代表。科學管理,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數據為基礎。中國的管理文化也很好,但大多屬於經驗式管理。
想像一下,如果人力資源的薪酬制定和考核沒有事實和數據,就靠腦袋一拍,會出現什麼後果?
華為每年末位淘汰占到了8%,20萬人就有一萬五六千人離開華為,沒有遊行,沒有罷工,就是因為華為的考核是基於事實和數據的。
無為而治,對於所有企業老闆來說,只能是一個結果,而不是過程。
任正非有個論點:管理就像長江,只有修好了堤壩,江水才會順著堤壩晝夜不息地奔流而下,而老闆才有可能坐在江邊感嘆『逝者如斯夫』,這才是所謂的「無為而治」。
只有把基礎管理體系這個「堤壩」建好了,給江水預留了路線,否則就會泛濫成災。
每一個有目標的企業,永遠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下一個問題又會出現。所以,「無為而治」還是一個偽命題。
在管理上,華為不會絕對導向黑,或者絕對導向白,而是在黑與白的廣闊空間中遊動,你很難講這是中式管理還是西式管理,也很難講是中庸還是偏激管理,如果非要貼個標籤,那它就是灰度管理。
華為現在的80後占到70%,隨著越來越年輕的人進入華為,華為的價值觀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年輕人會不會稀釋華為的文化?
形象地比喻來說,華為這隻大灰狼會不會變成喜羊羊?或者如何把這些喜羊羊變成大灰狼?
華為的底氣和信心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利用華為的文化機制,通過管理改變組織。
所以才有前面那個結論——「華為人力資源管理是華為商業成功和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2.華為文化,既有包容,又有堅持
想讓喜羊羊變成大灰狼,也是很有挑戰的事情,但華為也會與時俱進,也會針對年輕人的特點做一些調整。
比如,華為提出了「信任式」管理,從過去對員工是懶惰、惡的假設中轉變過來,變成喚醒員工的內在驅動,激發員工的成就感。
但誰觸碰了價值底線,華為也不會妥協。不會因為員工是「00後」,就產生妥協,絕不會把「以奮鬥為本」妥協為「以員工為本」。
如果一個華為員工不認可華為的價值觀,很簡單,離開就可以了。
聽起來難度挺高的,好像在跟環境做某種對抗。實際也不難,華為就像一個大染缸,進來是蘿蔔白菜,最後腌制完成了都是一個味。
所以,機制文化比個人強太多了,人很難對抗機制文化。華為的強大也在於文化的傳承,首先,不斷有布道人來強化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傳」;其次,年輕人在逐夢過程中接受了這種價值觀,這就是「承」。
華為文化的核心有兩點:第一,說到做到;第二,以身作則。
任正非就是華為文化的最大踐行者,他有一句話:我若貪生怕死,何人英勇奮鬥?孟晚舟也有一句話:我不怕死,我絕不讓祖國和公司蒙羞。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那又是什麼驅動了20萬華為人的奮鬥呢?價值鏈循環模型就是它的驅動力,包括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和合理分配價值。
這個價值鏈循環模型解決了幾個問題:
首先,華為的分配理念是獲取分享制,個人的收益與創造的價值直接相關;
其次,多勞多得,與大鍋飯的分配方式區別開來,沒有理由不好好乾;
最後,拉開收入差距,製造矛盾,也激活了奮鬥的動力。
首先,華為的分配理念是獲取分享制,個人的收益與創造的價值直接相關;
其次,多勞多得,與大鍋飯的分配方式區別開來,沒有理由不好好乾;
最後,拉開收入差距,製造矛盾,也激活了奮鬥的動力。
這個模型利用了人性的弱點:第一,貪,拿得多了,但還想拿得更多,驅動你創造更大的價值;第二,嗔,別人拿得多,我心裡不舒服,但只要好好乾,華為的評價體系能給你很好的評價,也就拿得多了。
所以,保持組織活力的所有手段都是基於人性的弱點。
大家其實都知道華為的分配機制好,但你不能只看華為的分錢,還要看華為的價值創造。只有創造了價值才能分配,沒有創造價值就無法分配。
華為的分錢是基於事實與數據的科學評價體系,乾得好多回報,乾得一般拿一般回報,乾得不好則採用負激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3.發展才是硬道理
對於企業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沒有發展,企業永遠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狀態,沒有市場地位,員工就沒有感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很難,這是一個負循環。
企業有很多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因為發展了,資源能量增加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資源也就多了。
華為的價值創造,對於個人來講就是打勝仗,用人力資源的術語就是高績效,是把自身能力、潛力發揮出來產生的績效。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把發展當作主旋律,增長才是硬道理。
除此之外,華為還有個底線——活下去。
活下去一直都是華為的最低綱領,美國一制裁,「有質量的活下去」就成了最高綱領了。因為企業如果活不下去,一切皆廢。活下去是為客戶服務,為客戶提供服務了,必然能活下去。
4.灰度,經營和管理的均衡
實現經營與管理的均衡,是任正非整體的經營管理思想。
經營過度,管理不足也會出現問題。因為管理的跑冒滴漏就把經營的成果侵蝕掉了。而管理多餘的結果就是成本高,企業活不下去。
所以,企業的最好狀態就是一種均衡,也是一種節奏。什麼時候可以抓管理?什麼時候全力抓經營?要依據外部的情況和內部的狀態而定。
比如,美國制裁的時候,就要全力抓經營,活下去,等緩和一陣之後,又要補管理的漏洞。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整體的情況是管理不足,經營多餘。善於把握商業機會,是中國企業家的重要特徵。
對於機會要做兩點區分:發現機會,是老闆的事,是方向的問題;實現機會,是組織的事,不能靠個人。
實現機會要靠管理,發現機會靠經營意識、經營思想。很多企業發現了機會,最後沒有實現,究其原因是管理問題,是組織能力問題。
華為在高層治理上,也在強調均衡,也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理論。華為的高層決策,堅持民主決策是基本原則,但任正非又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因此,民主決策又要避免實行大民主。
大民主是什麼?一人一票,對於企業來說,首先是影響了決策效率,其次是會出現愚蠢的決策,比如英國的公投,看似民主,卻讓英國失去了很多機會。
華為的民主決策,採用的是民主決策,權威管理。在《華為基本法》中,為避免一人一票的民主決策,同時判斷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任正非設計了「一票否決制」。通過一票否決機制來避免民主決策可能出現的災難性問題。
通過這種制衡手段保持經營管理的均衡,這就是任正非在管理哲學上的灰度體現。
任正非在對待下屬可以概括為兩句話:愛兵切,用兵狠。這也是一種灰度的體現。愛兵切,發自內心的愛幹部,愛員工。同時,在管理上,在績效上,在進步要求狠。
什麼是愛兵切?新兵進部隊,班長幫士兵背槍,團長把馬讓給病號;到了宿營地,班長給戰士打洗腳水,幫助戰士把腳上的血泡挑開;晚上替士兵站崗,這體現了對士兵的愛。
還有另一則故事體現了對士兵的愛,當年霍去病帶領十萬大軍打敗了匈奴,皇帝獎勵了幾十壇酒。霍去病是怎麼辦的?他把酒倒在河裡,十萬大軍共飲一江水,這就是「酒泉」的來歷。
什麼是用兵狠?華為的幹部能上能下,乾得不好,可以從副總裁變為總監,乾得好了還可以升上去。
所以,對下屬,對幹部,不能走極端。一方面不能只有愛,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員工都看成惡人。其中的轉換,也是一種灰度。
有一句話: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將帥的核心能力不是搶單子,抓業務,因為他要帶領組織成功,要激發組織的力量,所以不僅要眼中有事,還要眼中有人。
華為的幹部長了兩隻眼,一隻眼看客戶,一隻眼看下屬,讓隊伍成長是幹部最重要的責任。所以,管理者要面向組織成長,激發每個人的能力和潛力。
將是兵的魂,兵是將的膽。魂是願景、使命,膽是能力,華為通過持續不斷地打勝仗來增強組織信心。通過不斷的小勝,員工的信心增加了,能力也增加了,感覺也上來了。
5.不怕敗仗
打勝仗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高績效,在本職工作上取得更高的績效;第二層含義是在市場競爭中戰勝一個個競爭對手。
對於敗仗,任正非有句著名的話:從泥坑裡爬出來的是聖人。
這是上世紀90年代華為自我批判的理念:首先,既要寬容失敗,因為創新意味著可能失敗,不可能永遠成功;其次,要從失敗中找到教訓,不能在同一個坑裡再摔倒第二次,把失敗的案例共享出來,避免他人再次踩坑。
當然,打敗仗會失去信心,但要形成一種「寬容失敗」的氛圍,因為英雄並不完美,有缺陷的也是英雄。
在華為有幾種不可饒恕的錯:第一,給公司造成巨大的影響;第二,重複犯的錯誤。而對其他一些錯誤,比如為了工作、為了客戶,為了探索而產生的失敗要寬容,因為是過程性的錯誤,並不影響績效。
如果不包容犯錯,就會形成另一種氛圍:不幹不錯,多干多錯。員工就會逃避做事,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能寬恕。你作為主管就寬恕不了呢?你也不能在他犯錯誤後才證明他在幹事。
可以說,犯錯誤幾乎是各級幹部成長的必由之路。不經歷失敗,不能承受失敗,只能說明你還很幼稚。
四、華為,為什麼學不會?
1.不只是狼性文化
狼性文化實際是外部給華為貼的一個標籤,華為從未認為自己就是狼性文化,也不能用狼性文化來對華為文化做一個總結。
雖然華為的文化不是狼性文化,但華為一度提倡狼性。華為提倡狼性,是因為在人的身上有三個特徵不如狼:
第一,敏銳的嗅覺;第二,強烈的進攻意識;第三,狼群的團隊協作。
這三條正是華為所需要的,因此,狼性在華為長期存在,只不過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
但狼性只強調了奮鬥,沒有強調客戶。因為狼性和人性一樣,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狼有殘忍、貪婪、自私、多疑等特徵。
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給華為貼上「狼性」這個標籤並不準確。
一個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在企業內部培養的;一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是在國內市場培養的。
一個和自己的同事都不競爭,都不敢超越的公司,在國內市場沒狼性,在國際市場也沒狼性。因為和自己同事都沒競爭性,怎麼和外部的競爭對手去拼呢?
2.不只是定力,更要厚積薄發
蘇軾在《稼說送張琥》中有兩句名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熬,其實也是一種積累,「積跬步以至千里」,熬,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華為在通訊領域的進步過程完全可以體現這一點:錯過了2G;3G開始小有成就;4G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5G 上才有一騎絕塵之態。當然,這背後是數十年不斷地投入,才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果。
其實,「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是一個基本功,可能環境中有些急躁或浮躁,就會走向機會主義。因為人一旦著急就會失去理性,就會忘記初心,就會不擇手段。
所以,任正非提倡的「烏龜精神」,不著急,不急躁,看重的就是厚積薄發的未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