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金木研排版| 二月
第 8652 篇深度好文:7735字 | 14 分鐘閱讀
責編| 金木研排版| 二月
第 8652 篇深度好文:7735字 | 14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近10年來,中國最年輕首富登頂!
據《2024 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統計,41 歲的張一鳴以 3500 億元人民幣的財富驚艷眾人,首次成為中國首富!
誰能想到,這個在14年前還抱怨蘋果手機貴的小伙子,如今卻一舉超越前輩,成為中國新首富!
他為什麼這麼牛? 我們如何從他身上學到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
或許,從他的經歷可以窺見一二:
早在高中時, 張一鳴就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而同學還想著讀書意義;上大學後,在同學都想著放鬆時,他卻開始了第一次創業,雖然失敗了。
畢業後,張一鳴先後開啟了五次創業,直到2012年成立位元組跳動後,靠著自學和想像,寫出了位元組跳動的第一版推薦引擎, 推出了今日頭條、抖音等APP。
而隨著 移動網際網路的變革,今日頭條、 抖音等平台成為主流應用。
在這一路的歷程中,離不開張一鳴持續不斷地深入思考。就像他說的「我們大部分關鍵決策,80%在創業之初就基本確定了」。
為此, 筆記俠搜集了張一鳴過往的分享和演講 , 梳理出個人成長、執行力、平常心、溝通、商業等5個方面的思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關於克服惰性:
門檻,過去了是門,過不去則是檻
1.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觀念比選擇更重要。
2.你最終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如果你真的非常想。雖然聽起來有點唯心,但是強大的願望確實非常重要。
3.稻盛要辭職離開快倒閉的公司,遭兄長棒喝:「在這樣沒人幹活的公司你都做不出點成績來,你還能幹什麼?洛克菲勒感覺再也無法忍受日復一日枯燥的工作,提出換崗,遭主管冷言「要麼好好乾、要麼另謀出路」。同樣的道理,不同的說法,卻像雷一樣擊中並成就了兩個商業巨匠。還是那句,不抱怨、想方法。
4. 「獨立思考忠實於自己的內心」「越樸素不虛榮,所做出的選擇會越實際而可行」。
5.聽說有人每天能看一本書,問題還不在看書速度,而是在知易行難,實踐的速度趕不上所知的要求,欠帳很多。
6.卓有成效如果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善於集中精力。
7.研究聰明人如何犯錯誤,回報率很高。聰明人易犯錯誤包括:
第一,嫉妒他人成功;
第二,自命不凡;
第三,過於相信自己判斷;
第四,停止學習;
第五,認為世界是靜止的,生活在過去榮耀中;
第六,任何事情都有自己一套言之有據、且深信不疑的說法和理論:忘記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第一,嫉妒他人成功;
第二,自命不凡;
第三,過於相信自己判斷;
第四,停止學習;
第五,認為世界是靜止的,生活在過去榮耀中;
第六,任何事情都有自己一套言之有據、且深信不疑的說法和理論:忘記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8.堅持原則很多時候是經濟的,可以看做是一種短期浮虧的長期受益的投資。
9.昨天和朋友聊天,總結到:在這個信息流動越來越快越來越透明的社會,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做一個表里不一的人成本越來越高,齷齪的人會越來越倒霉,不裝不但是一個道德品性優選,而且也是更經濟的。很多人還未意識到這點。
10.某項較長時間不如人意的工作,終於有了起色,耐心很重要。凡事都有原因,只要認真找原因並努力改進,就會有效果。
11.今天提到感性理性,我的觀點:感性深化放在深處,理性實化放在前鋒。
12.改變你目前能改變的,專注到circle of influence(影響圈):現在最重要的是放鬆,睡覺去。
13.口碑很重要,人品很重要,信用很重要,越老越重要,原則要堅定。
14.將事情做滿,還是將事情做好,其實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容易看到將事情做滿,但是容易忽略把事情做好。
15. 參考別人的意見,只是判斷線索,不可作為決定的決心。
16.關於感性,或憂或悲,但你看到人生不容易十之八九,當你看到生活的真實面目時:你會悲,但就不會因表象而傷感;你會喜,也不會而浮華而極樂。
生活中有時候猛然聽到殘酷而又真實有穿透力的話,看到本有違世界觀而又有理的書,直到你自己會下意識的去看生活本來面目,你的感性就變化了。
17.玩德州撲克看人性的弱點:
第一,貪玩(一開始拿爛牌但是不fold,fold:認輸);
第二,僥倖(希望等低機率事件);
第三,不能舍(因過去付出而不放棄);
第四,過度概括(只看一個例子就下結論)。
第一,貪玩(一開始拿爛牌但是不fold,fold:認輸);
第二,僥倖(希望等低機率事件);
第三,不能舍(因過去付出而不放棄);
第四,過度概括(只看一個例子就下結論)。
其實,德州撲克和人生一樣:應該:第一,理解不確定性;第二,專注有可能的事情;第三,理智評估機率;第四,能舍才能得;第五,避免意氣用事。
18.一件事情上,在心裡想對方自私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多數發現自己也蠻自私的。在罵對方貪婪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多數發現自己也同樣貪婪。
19.做個理性人,很多事情就不必做。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態度有其意義。
20.今天手機報上有一段話:「獨處是一次心靈按摩」靜坐在斗室里,漫步在小道上,平躺在沙灘上...有意識的面對自己,和內心對話。喜歡獨處的人,和別人在一起時,往往也會處理的更好。交流和獨處相輔相成,才能讓內心成熟和強大。
21.凡事就怕不認真,不思考。好多問題我應該能知道的,只是之前沒有認真看,認真想,想當然(不是沒時間)。延遲滿足感是一項長期修煉。
22.想做的事情太多,經常要抑制自己的激動。
23.注意力也可以開源節流的,慾望和雜念分散注意力要節流,鍛鍊身體和注意力訓練是開源。
24.人不逼一下自己,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很多事情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25.喬布斯說stay hungry,我以為饑渴有三個層次:貪婪、成就動機、好奇心 。三者分別關註:瞬間的結果,持續的過程,和遠大的未知。三者也恰好對應了三種人:卑劣的投機者,艱辛的攀登者,與幸福的探索者。
26.研究快樂的專家告訴我們,快樂有三種:pleasure(歡樂),passion(熱情),higherpurpose(理想、有意義)。其中歡樂是最短暫的,熱情其次,而最長久的是理想。
27.想學的東西很多,吾生有涯知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怠也。有兩種理解,積極的理解是應該有優先級的規劃學習。
28. 做減法最不容易也最容易。
29.保證足夠睡眠是積極高效的第一步。
30.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分享。
31.很多很好的想法自己都非常認真,現在都被人實現或者通往實現的路上了。真希望自己能分身體幾個同時努力,這樣人生多精確。但是分身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根據情況排優先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32.一連串有想像力且恰當的比喻連續使用是講道理的好方法。
33.系統地運動鍛鍊需要抗身體的惰性,鍛鍊久了之後,不但身體好,而且鍛鍊的積極性也好,容易啟動,養成習慣,最近覺得讀書學習也很類似。
34.說到自我修煉,由於懶惰(體力的、思考的、情緒的)是萬惡之源,所以修煉很多時候就是在克服惰性。
35. 不斷給自己小的承諾並努力達到。Be Proactive (變得積極)的修煉方法之一。
36.不怕犯錯誤,不怕壞方法,甚至不怕壞習慣。只要你會自我改正。你習慣改正嗎?
37.未雨綢繆其實很難的,大多數情況都是事情推人走,而且往往能容易被推動的人已經不錯了。
38.延遲滿足感和堅決告別惰性,是「優秀」的最重要兩塊基石。
39.當某人開始深入認識自己、研究自己的時候,說明此人開始有了哲學的思考,預示著此人開始邁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40.非常同意自控力(也就是反惰性)是優秀的標準。確實馬拉松不是高標準,思維意識情緒的自控更難。
41.高中剛開始學物理的時候,老師反覆強調不要想當然、憑感覺,應該要推理。其實線性思維是常見的一種想當然,也許許多事物的常態是類線性的,但是常態或者普通事物往往不是關鍵,需要面對的情況往往是非常態,所以要注意避免線性地」想當然。
42.低落的狀態時情況往往沒有感受的難,鬆懈的時候其實不如想像的容易,人往往難理性。
43.避免的常用含糊詞:「難免會」,「差不多都這樣」。
44.最近感覺忙碌多,思考學習反省又少了,觀察問題也不夠深入和耐心,在 speed up(加速)和激動幹勁足的時候,保持一份 slow down(慢下來)的心態很重要。
45.內向但精力充沛有企圖心的人。性格內向的人更易成功:美國MSNBC網站報道稱,一項研究發現,內向害羞大多與生俱來,而且,內向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成功。
在做決策時,他們願意花大量時間思考,不喜歡閒扯其他的話題,更能專心致志地奔著一個目標努力,因此他們成功的幾率也相應增大。
46. 很多複雜問題是更高維度簡單問題的投影,比如說打籃球動作變形、速度慢、配合差是很多時候體力不行;寫程序爛、bug多、時間長是抽象分解問題做的不好;還有比如海軍說的「很多管理問題都是假象,本質是能力問題」。而解決這些本質問題,需要更大代價和決心的。
47.人慾望太強的時候就容易短視,太自我中心的時候就容易盲目。
48.以前一直都沒覺得找人自信很重要,現在發現越來越重要。惰性、依賴、拖拉、保守很多也都是不自信導致的。自信的人,自然會和自我高要求聯繫起來。
49.不抬槓,要抓住主要問題,任何辦法都是在一定時空下對真理的近似實現,時空條件越具體,辦法法就越有效。如果去抬槓「近似」,那麼就更難在這個時空條件下實施。
50.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既沒有你設想的容易,也沒有你想像的難。
51.所謂門檻,過去了是門,過不去則是檻。人生的悲哀往往是,你想兩肋插刀,刀卻只有一把。懷舊,不是那個時代有多好,而是那時你年輕。覺得不快樂,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兩人的感情就像織毛衣,建立時一針一線,拆除時只需輕輕一拉。
52.成熟感悟:成熟就是從inside-out(由內向外)更多的變成outside-in(由外向內),就是在需要時常能變成忍者神龜,在另一些時候又能變成動感超人。
53.關於勤奮,就我所知,罕有成功者不是工作時間極長的:通用電氣的CEO 每周工作一百小時,堅持了至少十年。巴菲特為了最早看到次日的華爾街日報,經常在凌晨四點去取報紙。勤奮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享受挑戰極限的過程,保持熱情和好奇心,堅持不懈。
54.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 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55.人生的本質是追尋自我的提升。包括思想、能力、意志等等。這些發展好了,一切隨之而來。偏偏大多數人追求的是短期的公司、職位、薪水,運氣好的能有所發展,運氣差的會迷失方向流於平庸。
56.不滿足之後有幾種反應。第一,努力提高自己;第二,嘗試安慰自己;第三,抱怨牢騷記在其它人事身上。
57.不愛表達觀點的人,總是容易被人認為沒想法不聰明,而部分強勢之人更愛發表意見,所以看其他人大多不如自己聰明,其以總愛發表關於他人是否聰明的意見之人為甚。
58.聰明又耐心是有一些矛盾的優點,同時具備兩點的人卻非常優秀。
59.職場總結:工作基本上是一個積累信譽的過程。自己今天的工作一直在為自己的明天積累信譽。工作中總是掉鏈子、需要人提醒就是不斷丟掉自己的信譽。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not we repeatedly think or want or say(我們是我們反覆做的,而不是我們反覆想或想或說的)。
60.有人問我如何突破自己的職業瓶頸,我說:你的瓶頸就在於你的心。 你的心更寬,心態更好,遇到問題將自己撥高一層去看問題,把你心裡的那些小糾結小疑惑小算盤小私心,統統打破,你就沒有瓶頸。
二、關於執行力:
唯有行動,才能改變事情
1.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你會開始創業,有多深的感覺你會對另外一個人說我愛你,有多麼的確信會讓你有精神上的信仰。
你不必等一切都100%確定了才開始創業,去愛一個人和建立信仰。其實我們的確信度永遠達不到100%,那麼你會一直等嗎?今天,你如果不做一個肯定的決定可能會失去得更多。
2.強烈的動機比方法更根本。
3.執行力到底是什麼?我認為的執行力是:說到做到,不找藉口,完成別人都能完成的事。而更強的人可以做到:完成別人完不成的事。
同樣的一件事,交給不同的員工,會有不同的結果,完不成的人都會有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說服領導,將一個小困難由點到面擴大化看待。做一個NB的人,從此刻開始,不再找藉口。
4.常說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其實更多時候是機會已經來了只是還沒凸顯,往往自己沒珍惜。
5.向成功找方法和為失敗找理由,也是人的一個方面的兩種習慣和素質。
6.我最近經常問自己:馬上有什麼可行動,你是行動派嗎?很多問題它不會消失,不動(猶豫/抱怨/感嘆)肯定是錯誤,行動就有力量,哪怕是行動的準備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改變事情。
7.在我理解來看,執行力就是態度和能力。不斷篩選和提高大家的態度、能力就是提高執行力。
8.指標系統:為什麼刷牙不能堅持認真刷,為什麼在跑步機上能堅持跑步。 有許多事情不容易做好和不被重視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指標系統。
比如,如果健康有準確方便度量的指標,那麼大家的身體素質一定會提高。但是指標不見得好提煉,提煉指標的過程,本身是分解事物特徵的過程。而且指標要常測量。比如說:當我今天發現眼睛度數上升100度的時候,才發現眼睛過疲勞了,用眼不注意了,在手機上看書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
9.大多數人,確實一開始就想繞過困難。好的問題就是一半的答案,剩下一半答案就是奮鬥。
10.我今天的處境都是因為我有些應該做的事情我沒有做,不應該做的事情我就全做,所以要改變現狀,就要從自己開始。
11.對現實隱忍,對未來有期待,在當下有作為。
12.對很多事情我挺有自己觀點和想法,目前不能解決問題,沒有效果,所以不應該去展開和評論,要想想現在能有效果和價值的事情。我甚至時常要提醒自己:你這樣想是沒有錯的也是沒有用的,趕緊做許多又很有用又沒有錯的事情。
13.一點不要含糊,含糊代表著僥倖、代表著自我欺騙、代表著自我感覺飄然。
14. 牛逼的人找方法,傻逼的人找藉口。
三、關於平常心:
接受當下的自己,把自己做好
1.「平常心」是一個佛源詞,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語,比如「精進」和「想入非非」。「平常心」在百科裡的定義是:「在一切環境和一切行為中,保持無差別不偏執(unbiased)」。在現代心理學,也有一些解釋,大意是說:「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從容淡定」。
如果用最直白的話來說,就是: 「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
2.平常心對待自己。最基礎的是,認識到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都是一個平常人。
其實在我看來,大部分事情,都是有原因、有道理的,沒有特別難以解釋或者特別不尋常的部分。
但有一點,能取得很好成就的人,他們往往保持很平常的心態。也就是說,保持平常心,接受當下的自己,把自己做好,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平常人也可以做非常事。
3.當你特別在乎結果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發揮得不好。比如我們在射箭,瞄準的是靶心,但如果你想著「我要拿十環」的話,其實不容易發揮好。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帶著預期的時候,就會動作扭曲,容易搞複雜。
平常心對待成功和失敗,也包括不要錯誤歸因,把外因當作內因,不要把運氣當作能力,要找出成功或者失敗的真實原因。
我們最早做短視頻,城市用戶的留存不太好。討論時,一個同事覺得肯定是因為城市白領做腦力勞動多,更傾向於圖文表達。總結的邏輯乍一聽很有道理,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
我不是說所有的結論都不對。只是要承認有的事情我們不知道。人很不喜歡不確定性,所以對成功和失敗都希望找到符合自我敘事的歸因。
4.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幸運的時候不要忘形,失意的時候也不要絕望,相信事情總會有轉機。那這句話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呢?當然是唯物的,告訴你忘形和失意都無助於事,做有意義的事情,關注事情的變化。
5.在不來勁的時候來勁,在太來勁的時候淡定。
6.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周遭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是自己。
四、關於溝通:
別裝,做個坦誠真實的人
1. 當感到溝通困難的時候,最好的溝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說法,而是:更坦誠的溝通。
2.溝通中沒聽明白的話,常因為這些話用了「這個」,「那樣」等代詞,或籠統的名詞,含糊的形容詞、副詞、量詞替換掉往往「本身還模糊或有分歧的內容」。雖然句子是完整了,但是意思不清楚。然而如果替換的部分是清楚的,並不會聽不明白。你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詞,還給他們。
3.短期交往說話忽悠會有溢價,長期交往說話實在會有溢價。
4.溝通,聽一個人說話:你是否知道他在說什麼,你是否知道他知道他在說什麼,你是否知道他們知道他在說什麼。
5.你每給別人一個不堅決的回覆,就給人帶來一個期望,給你帶來一份煩心。
6.我總鼓勵員工大膽地和上級說出期望,不要考慮合不合適。雖然這些期望經常不能達到,但可以靈活調整和溝通。如果不說,他最終轉成別的形式來滿足甚至離開,損失更大。為人nice(和善)的員工經常為公司考慮,不好意思提,其實不提不好。
7.別裝,做個坦誠真實的人。團隊中都是坦誠真實的人,溝通成本將小很多。
8.能否坦誠溝通是公司團隊管理的主要問題。
五、關於商業:All-in有時候是偷懶
1.堆砌的產品沒有安全感,準確的抉擇才有。
2.組織的成果都在組織之外,所以不要把做完了某某項目說成成果,而應該始終關注對外體現的成果,如:用戶在什麼方面體驗得到了提升,公司在業界得到了什麼益處。
3.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獎罰分明,這樣大家才相信遊戲規則存在,才會挑戰自己更大回報,才不會有僥倖心理。類似這樣的原則CEO要謹記不忘。
4. 對於一名CEO而言,最艱難的事可能就是抵制住想自己解決問題的慾望。你曾身經百戰,你也許是最有經驗,最有資格去解決問題的人。但是這樣一來卻無法建立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將機會留給別人期待他們能解決問題十分艱難,但也十分值得。這樣一來,整個團隊的能力都可以有所提升。
5.很多人做業務會說要all-in,一下子結束戰鬥。我自己覺得,隨便說all-in的團隊有很大問題。all-in有時候是一種偷懶,如果你想得很清楚了,戰略應該如此,那沒有問題。但我的感受是,在很多時候,只是「我不想再想了,就這樣吧,行就行,賭一把吧」。
還有一種走捷徑的方式是:對事物的過度抽象,對方法論的過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論其實沒有那麼有用,大部分情況下,甚至可能是沒什麼用的。因為你對一個事情抽象,相當于思維上加槓桿。一旦這個槓桿加錯,通常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實這種現象有一個對應的說法,叫作「理性的自負」,這也是人的ego(自我)。因為知識有限性是非常明顯的,很多是非結構化的知識,過度地使用概念其實是無助於理解的,避免過度抽象使用方法,也是一種平常心。
6.不論個人工作和生活中有什麼挑戰,有什麼困難,這些都是外部的。自己能夠做到的是外部波瀾起伏,內心平靜如常。
參考來源:
1.《張一鳴:牛逼的人找方法,傻逼的人找藉口》,仟語仟尋;
2.《張一鳴最新演講:外部波瀾起伏,內心平靜如常 | 位元組9周年》,位元組跳動;
3.《張一鳴: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沒有延遲滿足感造成的》,筆記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拼多多,跟全世界開了個玩笑
2.97億中國人,老了
雷軍:懂一行,愛一行,才能做好這一行
拼多多,跟全世界開了個玩笑
2.97億中國人,老了
雷軍:懂一行,愛一行,才能做好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