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76 篇深度好文:4666字 | 14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976 篇深度好文:4666字 | 14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每年伊始,我都會給這一年起一個關鍵詞,作為一年的方針和思路。
2021年是「平衡」,2022年是「靈活」,2023年是「健康」……
而2024年,我想用這個詞:「清醒」。
清醒,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也是讓自己「撥開迷霧」,更好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方式。不被種種幻覺和內耗所困擾。
我想把去年一段時間內的感受和心得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新的一年有所啟發。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更加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不再迷惑。
一、世界不是單線程的,
而是多因素的
許多人容易對世界有這麼一個幻想:認為它是單線程的。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我做了什麼事,就一定會得到什麼;為了達成某個結果,我就必定要去做什麼事。
前者比如「我努力學習,一定會有回報」「我讀許多書,一定會有收穫」「我努力工作,一定會被看見」;後者則比如「我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須非常自律」「我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非常努力」。等等。
這可以給我們一種穩定感,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預測的,我對自己的命運是可以控制的。它可以給我們安慰和依靠。
但問題在於:現實世界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它往往不是一個簡單的單線程邏輯,而是多因素模型。
一件事情發生了,是因為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在這些因素裡面,有些是我們能控制的,有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甚至有些是完全隨機的。寄希望於「我做了A,就能得到B」,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關鍵是:許多時候,我們只能看見「我們能控制的因素」,看不見其他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我們很容易犯「簡單歸因」的錯誤,把結果跟前者掛鉤——儘管前者占的比例實際上可能非常小。
所以,一個有用的原則是: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那些簡單地把某個結果歸因於某個原因的表述——比如「他之所以如何如何,是因為怎樣怎樣」。它們要麼是過度簡化了,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同樣,不要對自己的行為抱有過高的期待。不要想著「我做了A,就一定能得到B」。這種心態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動力,但本質來說,它是對世界運行規律的誤解,一種過度樂觀的認知偏差。
過度依賴於這種單線程的期望,很容易在期待落空的時候被狠狠地挫敗。
二、一切都是機率,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調整機率
在第一點的前提下,一個更好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呢?就是接受這一點:一切都是機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許多因素影響的,每個因素都會影響這件事發生的機率。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機率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機率為負。把所有的機率加總起來,就是這件事發生的機率。
但在這些因素裡面,有許多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它們可能取決於其他人,可能取決於大環境……而有些是完全隨機的,我們一般把它們叫作「運氣」。剩下能夠被我們控制和干預的,很可能並不會很多。
隨便打個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個因素影響,其中可能只有10個因素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它們加起來可能只占了20%的機率。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們也只能決定20%的機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運氣決定。
當然,上述的數字都是我隨便一說的。但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控制的都不會超過60%。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單線程」的幻覺,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個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換掉,用「我做了A,它能提高B發生的機率」來替代它。
我努力學習,並不意味著我一定能夠通過考試,只是在我能控制的範圍內,儘可能提高「通過考試」的機率。但是否通過考試,可能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
我做了很多安排和準備,並不意味著我一定能夠規避掉風險,只是在我能控制的範圍內,儘可能降低「發生壞事情」的機率。最終結果如何,並不是我的行動能夠決定的。
我好好鍛鍊、注意飲食和作息,並不能百分百確保我不會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機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機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飲料,生病機率可能降低1%;每天鍛鍊身體,生病機率可能降低4%……
諸如此類。把自己的行為、思考和最終的結果鬆綁,用機率的視角去看待一切。
我們並不需要追求100%,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做的,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增加好事發生的機率,降低壞事發生的機率。並最終在結果發生時,無論是好是壞,無論是大機率小機率,都去接受它。
三、不要過度在意不可控,
避免陷入內耗
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過度地為那些不可控的因素煩惱和擔憂,這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會讓我們陷入精神內耗。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和資源去工作,可以自己安排工作的優先級,但我們無法決定工作的成果會得到什麼評價,如何影響我們的績效。那麼,為後者而憂心忡忡或煩惱,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說什麼、做什麼,但我們無法決定別人對我們的看法。過度在意和關注後者,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同樣,焦慮自己會不會失業,會不會很難找到工作,會不會生病,會不會遭遇風險……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是否發生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陷入在這些焦慮之中,只會造成自己的內耗,讓我們更難去擺脫和避免它們。
有意義的是什麼呢?永遠是「我可以做些什麼」,也就是可控的部分。
所以,一個建議是:當覺察到自己又出現了許多雜念時,先跟它們保持距離,用一種「鳥瞰」的姿態,看著它們起起伏伏、來來去去。然後,問自己兩個問題:
1)它有幫助嗎?
2)它能讓我更積極嗎?
第一個問題指的是:我所思考的這個想法,以及我思考這件事本身,對它有任何幫助嗎?如果有,那我會記下來,等安排時間去統一思考和處理;如果沒有,就轉入下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則更簡單:如果這個想法是沒有幫助的,那麼,它會讓我變得更高興、更活躍、更有力量嗎?
舉個例子:比如想像某件事做成之後的結果,儘管毫無實際幫助,但光是想像本身,就能給我注入動力,讓我有更強的理由推動自己去行動——那麼它就是積極的,我不會去拒絕。
不要把精力和時間消耗在無法控制的事物上,這只會徒增煩惱,白白耗費我們的精力。
四、風險是永遠存在的,
不要拒絕與風險共存
如前文所說,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這其中,必然有一些跟我們的立場相悖:它們可能會降低好事發生的機率,或者增加壞事發生的機率。這些因素,就叫做風險。
每個人對風險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喜歡冒風險,有些人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非常低,這些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
沒有任何事情是沒有風險的,風險永遠存在。
如同我們不可能帶著100%的期待去行動一樣,我們也不可能要求風險為0才去行動。
如果你對風險非常厭惡,凡事都希望沒有任何風險才肯行動,那麼只會導致兩個結果:要麼你因為在事後發現事先沒能覺察到的風險而後悔,要麼你就寸步難行。
因此,一個更合理的思維方式是:不要追求沒有風險,而是在可控的範圍內,把風險降低到能接受的程度。
什麼叫能接受的程度呢?這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嚴重性和機率。
關於前者,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能想到的最壞結果是什麼?如果這個最壞的結果是自己能接受的,那麼就可以了。
關於後者,你最需要避免的一個情況,是滑坡謬誤。
什麼意思呢?假設最壞的情況發生需要依賴於A、B、C三件事都發生,而這三件事發生的機率都是20%,那麼最壞結果發生的機率是多少?只有0.8%。
不到1%的事情,我們基本就可以理解為小機率事件,它極不可能發生。(畢竟,學術上拒絕原假設的p值也只有0.01)
但在生活中,許多人難以用這種思維方式考慮問題,而是特別容易犯滑坡謬誤:A發生,意味著B很可能發生,意味著C很可能發生,也就表示最壞的結果很可能發生——然後就把自己困在這種無謂的恐懼和擔憂裡面,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實際上,一旦用機率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擔憂和恐懼,很可能是完全不必要的——你在為0.8%的風險,付出了80%的心理負擔。
不妨用這種心態去看待你的選擇和決策,你也許會發現,很多看起來很可怕的風險,其實都只是杞人憂天罷了。
五、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
接受自己會犯錯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如果一個人永遠不犯錯,那只能說明一件事:他一直沒有邁出過他的舒適區,沒有真正去做什麼有突破性的事情。
還是打一個非常簡單的比方。
假設一個人對風險非常厭惡,每次都是等有了95%的把握再去行動。那麼他做10件事都不出錯的機率是多少呢?
只有59.8%。也就是接近一半。
實際上,95%把握已經是極高的程度了。如前文所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可控範圍可能都不超過60%。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你要求自己不犯錯,那麼結果就只能是什麼都不做。
同樣,為過去的決策後悔是沒有意義的。很多人總會有一種思維慣性,當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之後,會反反覆復地反芻「要是當時我不這樣做就好了」「要是當時我做出了另一個選擇就好了」……如同附骨之疽,總在你不希望的時候來襲擊你。
但還是那個問題:每一個時刻,只要在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認真的、儘自己所能的,那就足夠了——它就意味著在你做出選擇的當下,這個選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哪怕再來幾次,你也很可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那麼,又有什麼理由為曾經的自己後悔呢?
要知道,用「現在」的自己去苛求過去的自己,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一種「後見之明偏差」。如同我們不應該要求歷史人物具備現代思維一樣,我們也不應當要求「過去」的自己,依據未來才能得到的信息,做出不同的選擇。
如果你經常因為過去的錯誤選擇而後悔,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你很可能不敢再做出任何決策了。因為碰到任何決策,你都會產生這樣的擔憂:我的信息是否足夠充分完整?我將來會不會後悔?要不要再等等看?
這就會導致你難以寸進,始終不能做出任何有效的選擇和行動。
即使犯錯了,只要這個錯誤不是不可彌補的(參見第四點「風險」),那麼就不要緊。不要用現在的自己去苛求過去的自己,更不要用過去的自己來懲罰現在的自己。
從長久的視角來看,許多當下我們覺得非常麻煩、非常困擾的錯誤,其實很可能都只是人生長河裡的一朵浪花。
六、你是自由的,
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什麼
最後,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你的一生,可以自由地做出你的判斷、決策和行動。只要你能夠為自己負責就好,無須要求自己一定要滿足別人的期待。
所有的主導權應該在你手裡,而不是其他人。
我寫了很多文章,企圖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但這些都只是「我的觀點」。你不一定要完全採納,更不要全盤照搬,而是應該基於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情況,去選擇性地使用。
同樣,別人可能會告訴你「你該做什麼」,可能會為你提供方向指引,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的期望……但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建議」。最終選擇走哪條路的,只能是你自己。
生活可能不一定順利和如意,可能會遇到困難,也可能會面臨限制,但永遠記得一件事: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
只要你能夠為選擇的後果負責,那麼你就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
而只要你自由地做出了選擇,那麼這個選擇就是明智的、合理的,無須再為它後悔或煩惱,沿著你選擇的路走下去就好。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妨暫時隔絕外界的聲音,找一段時間,專注地聆聽自己內心的心聲,問一問自己的第一感受。想法或許會騙人,但最直接、最簡單的感受是不會的。
生活不是做題和考試,沒有一個確定的終點要求你去抵達。
把握住自己的自由,不要活在別人的看法、評價、目光和期待里。
意義並不在於哪一個方向,意義是在路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