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機能不能當戰鬥機用?對有一定軍事常識的朋友來說,這個問題或許不算困難。拋開殲教-6和米格-29UB這類特定型號戰鬥機的教練機版本不談,就拿實戰表現來看,捷克斯洛伐克的L-39和英國的「鷹」式等教練機,都是在戰場上得到了淬鍊的狠角色。
但是,具體而言,到底哪些教練機可以用於實戰,哪些不可以?教練機通常在什麼情況下用於實戰?把教練機當戰鬥機、攻擊機使用,有什麼缺陷?要弄清這些問題,就不是空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清楚的了。
東德空軍的L-39
高教機:小國空軍的福音
首先要說明的是,當今對教練機高低級別的劃分,可以分為「初級-高級」和「初級-中級-高級」兩種標準。不過,相比初教機,部分高教機設計上其實兼具中教機的功能;而且隨著中教機的地位和作用遭受質疑,取消中教機、只保留初教機和高教機的聲音此起彼伏。
所以,本文為行文方便,將中級、高級和中/高級教練機暫且統一歸為高教機,即採用「初級-高級」二級制的教練機劃分標準。
上文提到的兩款教練機,以及我國的JL-10、L-15,俄羅斯的雅克-130,美國的T-38,韓國的T-50,都屬於高教機。這類教練機基本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乃至空戰能力,部分高教機在外貿時甚至本身就會打上「戰鬥教練機」的標籤。
雅克-130高教機
例如,L-39ZA機腹可以裝配蘇制GSH-23雙管機炮,機翼可以懸掛火箭發射巢或R-60M近距空空飛彈;雅克-130更是武裝到了牙齒,全機有1個機腹中線武器外掛點、6個機翼下方外掛點和2個機翼翼尖外掛點,外掛點總數多達9個。對那些戰鬥機部隊規模和現代化水平有限的國家來說,這些火力強大的教練機不失為一個戰鬥機選項。
正因如此,我們所聽聞的教練機實戰戰例也大都為高教機創造。如在1998年8月,辛巴威空軍第2中隊的「鷹」式教練機空襲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叛軍部隊;2017年,俄羅斯ANNA電視台的報道中清晰展現了一架配置火箭發射巢的敘利亞政府軍L-39教練機,這款飛機在敘利亞戰場上主要承擔對地攻擊的職責。
辛巴威空軍「鷹」教練機
除此之外,2020年3月3日,入侵敘利亞伊德利卜省的土耳其空軍F-16戰鬥機擊落了敘利亞政府軍的一架L-39高教機,今年1月又有報道提及敘軍一架L-39在伊德利卜省空域用火箭彈擊落了土軍的一架TB-2無人機,拿下了敘空軍的第一個土軍無人機戰果。
顯然,無論從紙面武備上看,還是從實戰角度說,高教機是可以承擔一定的對地攻擊和空戰任務的。畢竟當初教機培訓的飛行員完成基礎飛行科目,掌握一定飛行技能和資質後,自然會進入高級教練機培訓階段,進入更貼近實戰的訓練環節展開訓練,比起武備寒酸的初教機,高教機擁有一定的對地攻擊或空戰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而正如前文所說,一部分戰鬥教練機,本身在設計時就會同時被定位為攻擊機或輕型戰鬥機,所以它們奔赴戰場不完全是矮子裡拔將軍,而是執行既定任務。
但是,從戰例來看,真正將教練機投入一線戰場的,大多是辛巴威、敘利亞、委內瑞拉一類的中小國家,而鮮有戰機數量多、種類齊全、現代化水平高的大國空軍這樣做。因為對一部分資金和技術不足的中小國家來說,他們既沒有能力開發、也沒有能力購買和維護性能較好的專用戰鬥機。對這些國家而言,除了朝鮮保留了大量一代機之外,一機多用是最划算最現實的做法,經濟實惠、具有對地支援和有限空戰能力的高教機無疑是一個福音。
另外,儘管有一些國家,例如裝備了數架L-39的柬埔寨,的確會面臨實力強大的潛在對手(越南和泰國),因此需要卻沒有能力供養龐大的戰鬥機機隊;但也有一部分如辛巴威、安哥拉、幾內亞這樣的國家,本身就沒有很大的國防壓力,本國武裝力量的潛在對手無非是叛軍或現代化水平同樣不夠高的鄰國軍隊,在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戰鬥機+高教機的組合,而非清一色的戰鬥機機隊,對這些國家的空軍而言也的確夠用了。
尚比亞進口的我國K-8教練機
初教機不能實戰?
說完了高教機,再來看看初教機。
飛行員在接受完理論學習後,會進入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的實訓流程,在完成實訓後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員。而對這一流程的第一環節——駕駛初級教練機來說,識讀儀表信息、熟悉飛行特性、將理論和實踐進行初步結合才是首要任務。
由此可見,安全性是初教機的一個重要考量。換言之,初教機對高空高速性能的要求不高。所以可以發現,不少初教機,例如我國的初教-6、蘇聯的雅克-18和瑞士的PC-7都採取平直翼型的設計。
瑞士PC-7初教機
另一方面,既然強調安全性和中低速性能,那麼建造維護成本和單位耗油率更低的活塞發動機、渦槳發動機,自然是初教機的不二選擇,例如雅克-18採用的是蘇聯國產M-11活塞發動機,奧地利的DART-450採用的則是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AI-450S渦槳發動機。
平直翼、活塞/渦槳發動機、中低速性能、高安全性,這幾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就是當今初教機的模樣——神似二戰戰鬥機的螺旋槳飛機。
儘管韓戰時期,志願軍飛行員曾多次創下用螺旋槳飛機擊落擊傷噴氣式戰鬥機的經典戰例,1969年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之間的戰爭也為世界再度呈現了螺旋槳飛機之間的戰鬥。
但就普遍情況而言,以螺旋槳飛機為主、裝配活塞發動機或渦槳發動機的初教機改裝潛力有限,很難像L-39或雅克-130那樣裝備空空飛彈(也有螺旋槳飛機可以發射空空或空地飛彈,例如巴西的A-29可以裝備MAA-1、AIM-9兩款空空飛彈和AGM-65空地飛彈,不過A-29通常被視為高教/攻擊機),在現代戰爭中基本不具備空戰能力。
用螺旋槳飛機去和噴氣式戰鬥機正面拼刺刀同樣愈發困難。所以很難指望初教機可以像L-39或雅克-130那樣作為輕型戰鬥機使用。更何況,這類結構簡單、防護性差、速度慢的飛機在戰場上的生存性很成問題,有沒有能力正面壓制並突破地面防空火力都是個問號。
但這並不是說初教機就沒有了實戰價值。在1960-1964年的剛果危機中,駐紮在當地的比利時軍隊曾為T-6G初教機臨時加裝了機槍為前來撤僑的「雲雀」直升機護航。後來該機被加丹加叛軍接收,雖然沒有實戰資料,但應該是具備較為有限的對地攻擊能力的。
捷克斯洛伐克Z-143初教機
除此之外,2008年9月9日,斯里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的兩架捷克產Z-143初教機攜帶4枚炸彈,配合突擊隊襲擊了瓦武尼亞地區政府軍的一個空軍基地。此前猛虎組織曾多次用手中的Z-143襲擊斯政府軍地面目標,但這次在戒備森嚴的守軍面前,突擊隊無功而返。Z-143面對密集防空火力,只能在匆匆投彈後倉皇逃離,其中一架最終被追來的殲-7G戰鬥機擊落。
可以看出,加丹加叛軍和泰米爾猛虎組織手上的初教機作用其實非常有限。除飛行員軍事素養外,初教機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影響其發揮的一個重要原因。韓戰期間,經改裝後可攜帶數枚炸彈的波-2初教機曾多次襲擾美軍基地,甚至轟炸了南韓國防部大樓(造成2人受傷),除給美軍造成了一定心理壓力外,實質戰果並不多,主要原因就在於波-2載彈量有限,且沒有自衛能力。
經歷過二戰和韓戰的波-2教練機
從上述戰例中可以發現,初教機的武備和改裝潛力遠不如高教機,有的初教機在設計時甚至根本沒有武備,只能靠後期魔改才能攜帶數量和威力有限的炸彈和機槍。作為戰鬥機/攻擊機使用的話,實戰價值不能說沒有,但確實很低。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就地位而言,高教機可以作為部分中小國家的主力戰機,初教機只能靠有限的改裝和運氣加成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而且基本沒有空戰能力;就戰果來說,戰後初教機取得的實際戰果較少,高教機卻有相當豐富的戰鬥經驗,甚至有擊落敵機的記錄,在阿富汗、敘利亞、剛果等中低強度的戰場上屢屢亮相。
一言以蔽之,初教機和高教機在某些情況下都可以作為攻擊機、戰鬥機或轟炸機使用。但高教機無論是總體武備、改裝潛力還是在將教練機當戰鬥機使用的中小國家空軍中的地位,都要強於初教機,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實戰中的戰果也要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