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寫東西的時候都喜歡借用名人名言,也有人喜歡用俗語,也就是「俗話」,它流傳很廣,帶有地方特色,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意思是蘇杭之美可以媲美傳說中的天堂;「人怕出名豬怕壯」,告訴你豬太壯了是會被宰掉的,做人要低調一點。
比起充滿文化氣息的名人名言,俗話就略顯庸俗和通俗,但「話糙理不糙」,俗語裡蘊含的道理可是一點也不少,比如這句「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其中就有大講究。
「有福之人兩腿毛」,根據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有福氣的人,兩條腿上長滿了毛。現代人看來,其實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大部分男士的腿上都長著腿毛,難道大家都是有福之人?
可是你想想古代時候,農民都得下到田裡干農活,田裡有多少泥巴不用多說,他們下田之前通常會把褲腿卷得高高的,避免褲子弄到泥巴,不過這樣小腿上就會沾上很多泥巴。
濕潤的泥巴非常粘,乾了以後就粘在腿上,這時候你想要洗掉它,腿毛就會隨著泥巴一起掉落,這樣長時間循環,腿毛自然就少了。反之,那些不用干農活的人,腿毛就自然生長。以前那時候,不用下地幹活的男人不算多,得家裡條件特好的那種富家子弟。所以底層老百姓們有感而發,說出「有福之人兩腿毛」的話。
「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話就比較難理解了,「毛兩腿」不也是毛長在兩條腿上嗎?跟上半句沒有什麼區別啊?下面跟你說說這個發音習慣你就知道了。
在古代,人們把這句話里的「毛」念的是「忙」,在俗語裡這兩個字是通用的,寫成「毛」還正好和上半句對上。所以應該是「無福之人忙兩腿」,沒有福氣的人,兩條腿都特別忙碌,為了生活、為了家人,根本沒有時間去享福。
俗語是我們漢語語彙里為群眾所創造的,由老百姓們口口相傳才保留下來的,通常是由勞動人民創造而出的,反映他們的想法和願望,「俗語」一詞,始見於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這裡的「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里,腿毛其實不能代表全部福分,但話里包含了當時的勞動人民對好的生活的嚮往之情。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小編覺得無論是有福的還是沒福的,兩條腿都在為了生活而忙,就算以前的出身和地位不高,不是富家子弟,但靠著自己的雙腿和雙手,就能成為「有福之人」。你們覺得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13c2b940de9973bae42837b8bcd0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