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勾踐攻打吳國失敗,然而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伯嚭之言,答應越國投降,把軍隊撤回吳國,最終勾踐經過臥薪嘗膽後,滅亡吳國。「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雖然蘇聯出現的時間不長,但人們對於蘇聯的印象都很深刻,一開始蘇聯的實力在世界上屈指可數,更具一定的影響力,可沒多久蘇聯卻解體了,這是為什麼呢?蘇聯解體之時轟動全世界,人們基本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很多人都以為是他的對手美國搞的鬼,其實蘇聯的突然倒塌,並不是美國在使壞,主要在於其自身的三大弊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的快速發展,讓他們在世界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甚至是達到巔峰的狀態,反觀美國則是不盡人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陷入低谷期,很多專家都認為美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而美國和蘇聯長期屬於敵對狀態,蘇聯有著高效的經濟體制,正處於低谷期的美國,根本無法擊敗蘇聯,甚至有可能會被蘇聯所吞沒。
如果美國想要生存下去,找到與蘇聯共存的方法極為重要。戰爭並不能解決這個大難題,一時之間整個美國都籠罩著悲觀的情緒,就連美國的專家都覺得美國無法撼動蘇聯的地位。但是美國的總統里根卻覺得蘇聯的未來堪憂,彼時蘇聯風光無限,美國總統里根此話一出,無疑是個笑話,讓眾人貽笑大方。
如此看來,不得不稱讚美國的總統里根「慧眼識珠」,一眼看出了蘇聯的體制存在致命性的問題,蘇聯倒塌之後,全世界都震驚不已,大家回想起美國的總統里根說起的話,一時之間都以為是美國從中作梗,其實事情真相併非如此。
蘇聯的倒塌主要是源於自身問題,地大物博的蘇聯,他們的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儘管蘇聯因為地勢問題無法種植糧食,但有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坐鎮,按道理說滿足蘇聯人口日常糧食需求根本不成問題,到底是什麼導致蘇聯的糧食短缺呢?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史達林所推行的工業政策,蘇聯過度地發展工業化,導致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價格遠遠高於農產品的價格,自然就沒有人願意種植農產品。而高額的農業稅,使農民的積極性更加差,也就出現了全國都在搞工業化,農業卻無人問津的現象。沒有人種植農產品之後,蘇聯自然就無法滿足國家的糧食需求,儘管蘇聯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發展農產業之後,卻依然沒有成效。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於糧食的需求也日漸增長,種植糧食的速度根本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如此一來,蘇聯只能從其他國家進口糧。
我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如果一個國家的糧食被其他國家掌控,那也就意味著國家的命根子都掌握在他國之手,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致命的傷害。蘇聯的重心雖然都在工業上,但他們的工業上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蘇聯在軍事行業上有著超高的實力,遠遠超越美國,可在其他領域,卻是蘇聯的短板。另外,蘇聯過度地依賴石油和軍火,這嚴重導致工業發展不平衡。一開始,石油價格暴漲,作為世界上第一生產石油的蘇聯,因此身價暴漲,但是蘇聯採油的設備幾乎都是依靠進口,如此一來,不僅蘇聯產油的成本大大增加,就連國家的財政大權也被其他國家所掌控,也給了美國的可乘之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剛失去石油市場的主導權,軍火方面也受到了影響。石油和軍火對於蘇聯來說可是左膀右臂,失去這兩個之後,也就註定了蘇聯的命運。如此看來,蘇聯的崩塌並非偶然,而是必然,更不是因為美國從中作梗,而是他們本身制度就存在致命的問題。
不過蘇聯也是情有可原,因為蘇聯的周邊都是虎視眈眈的列強,為了防止被其他國家合併,蘇聯就著重地發展工業化,也就忽略了其他問題。蘇聯的崩塌也給其他國家敲響警鐘,一個國家要想長期穩定地發展,各個方面都要齊發展。參考資料:
《夫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