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杜月笙傳》:「錢財用得光,交情用不光」。這是上世紀民國時期著名的青幫人物杜月笙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也能看出他的為人處世的標準。他在民國的上海可謂是一位大人物,黑白通吃不管誰都會給他幾分面子。他的一生中出現過無數的女人,但在晚年的時候卻娶了頗有名望只有42歲的孟小冬,不久杜月笙去世,作為遺孀孟小冬並沒有分得多少財產。那麼杜月笙去世後,獨自一人的孟小冬,在香港是靠什麼來謀生的?
01
孟小冬出生於梨園世家,從小在環境的影響下就熱愛上了戲曲。她12歲就開始登台演出,並且不斷跟隨各派大師學習,功力見長。14歲正值青春萌動的年齡結識了杜月笙。此時的杜月笙正值人生巔峰,他鼓勵孟小冬為了理想不斷追求更高的層次,還多次介紹她到北京學藝。
孟小冬
孟小冬能夠成為大師余叔岩的關門弟子就是杜月笙在其中牽線。孟小冬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久就在戲曲界嶄露頭角。年輕的孟小冬仍舊沒有滿足,不斷學習拼搏,她的事業也迎來巔峰,不管走到哪裡演出,幾乎都是一票難求人山人海,戲曲愛好者還稱她為「冬皇」。
梅蘭芳
由於工作的原因孟小冬遇到了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梅蘭芳器宇不凡才華出眾,孟小冬十分心儀。而孟小冬青春靚麗、活潑有愛也讓梅蘭芳一見傾心,就這樣兩個人走到了一起。本以為能長相廝守可孟小冬被梅蘭芳的原配夫人拒之門外。
02
被情所傷的孟小冬從此決定不再登台唱戲,一時間令社會為之唏噓,正如《中國戲曲史》所說:「名貴則名貴極矣,然大好藝術不能廣傳,總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這個消息自然也被杜月笙知曉,早已對孟小冬傾心的杜月笙開始利用各種機會接近她。
孟小冬照片
杜月笙本想用豐厚的薪水留孟小冬在上海,但是遭到了拒絕,於是杜月笙花費巨資在北京購買了一套房產,用來取悅孟小冬。此時抗戰全面爆發,中華大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杜月笙因為身份特殊影響力較大,在民國政府的安排下逃到了香港,不過杜月笙心中始終牽掛孟小冬。
杜月笙
後來杜月笙利用返回上海的機會給孟小冬打去了電報,並讓四姨太姚玉蘭進行勸說,最終孟小冬來到了杜月笙身邊。1949年杜月笙的健康狀況已經日趨急下,甚至不能下床走動。為了給孟小冬一個名分,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還是選擇了迎娶孟小冬。
03
剛剛進入上世紀50年代杜月笙就在香港去世,由於孟小冬年輕且進門時間短,最終只獲得了杜月笙2萬美元的遺產,可這遠不夠孟小冬後半生生活的。在杜月笙遺體遷往台灣的時候孟小冬選擇留在香港,以教書授課為業,也幫助了很多孩子學習京劇。
民國時期京劇
孟小冬在香港教學期間,專門收那些能夠吃得了苦還有著遠大志向的孩子為徒,一旦進入師門就有嚴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會被孟小冬逐出師門。在嚴厲的教育下,不久孟小冬門下就誕生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香港藝人,他們成名之後也都會在生活上幫助師傅。
民國時期的香港
孟小冬性格孤傲且淡泊名利,這讓她錯過了不少賺錢的好機會,因此在客居香港期間生活比較拮据。但是孟小冬絲毫沒有感覺後悔。在香港生活十幾年後由於年事已高且朋友大都在台灣,於是孟小冬啟程前往台灣,在那裡清閒自在的度過了餘生。1977年在一次哮喘之後孟小冬一病不起,幾日後病逝於台灣,享年71歲,一代佳人、梨園冬皇也成為了傳奇。
結語
當我們在說杜月笙的時候,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無惡不作的青幫頭子,孟小冬也是薄情寡義的婦女。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一生就會發現,杜月笙在抗戰時還是心懷民族大義,也從各方面為抗戰做出過貢獻的人,而且從對待孟小冬這件事也能看出杜月笙有情有義。再看孟小冬,雖然她的婚姻生活備受爭議,一生也沒有一段有始有終的幸福婚姻,但她絕對是追求愛情的新時代女性,她不僅才華橫溢,還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畢竟人無完人,是非功過也不是那麼好判定的。
參考資料:
《杜月笙傳》
《中國戲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