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是人類戰爭近戰最常用的裝備,一支可靠的短刀讓士兵在近戰的時候擁有更強的攻擊性,尼泊爾軍刀作為一款著名的裝備,曾被廓爾喀僱傭兵當成標配,風光了近一個世紀,不過近年來除了在民間還很著名之外,在軍隊中已經沒有多少部隊願意使用它了,這是為什麼呢?
尼泊爾彎刀
尼泊爾軍刀的輝煌
尼泊爾軍刀的成名戰,最初可追溯到大約200年前,當時約3萬英軍攜帶火槍進攻尼泊爾,誓要征服當地,然而遭到廓爾喀士兵的頑強阻擊,與1.2萬廓爾喀士兵戰鬥近2年也沒能取得勝利,反倒是被廓爾喀士兵手執彎刀近戰的勇氣給震懾到了。
在那之後,英軍採取懷柔政策,開始徵募當地民眾當僱傭兵,輔助管理各殖民地,於是尼泊爾軍刀就隨著廓爾喀士兵開始走向世界,在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區多有現身。
尼泊爾彎刀
從結構上來看,該刀反曲的刀身,加上沉重的刀身,讓它適於劈砍,曾有說法認為它能一刀砍斷小牛的脖子。這樣的刀具在近身戰的時候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一旦被找准機會砍上一刀,真的是非死即傷。
中國軍人從來沒有怕過尼泊爾軍刀
中華子民可以說從古至今就沒有把尼泊爾軍刀放在眼裡,先後與之有過三次正式的交手。早在英軍進攻尼泊爾的前幾十年,當時尼泊爾軍就入侵大清國邊境,經過反覆的談判,忍無可忍的乾隆皇帝調集包括川兵在內的人員反擊尼泊爾。
尼泊爾彎刀
迫於當時的條件限制,出兵人數只有幾千,但是幾個月的交戰後,深入尼泊爾腹地200餘公里,打得當地軍隊只好龜縮在部分城內。要不是考慮到青藏高原後勤補給困難,以及軍費開支太大,這幾千清軍還要繼續攻城拔寨。這場戰鬥和後來英軍進攻尼泊爾間隔時間不久,但是表現出的作戰素質完全不同,至於「最強的尼泊爾軍刀」?沒什麼表現機會。
如果說清軍大戰尼泊爾軍時,尼泊爾軍刀還有發揮機會的話,那麼韓戰中尼泊爾軍刀連發揮的機會都沒有。當時英軍攜尼泊爾僱傭軍,希望發揮他們擅長山地作戰的優勢,結果實戰中遭遇到了更擅長山地戰的志願軍,只能跟著大軍一路潰敗。
尼泊爾軍刀
第三次交手則是對印自衛反擊戰,當時印軍派尼泊爾僱傭兵作戰,也是希望發揮其擅長高原山地作戰的優點,可是在肉搏戰中被我軍的三棱軍刺狠狠的教育了一番,算是深刻領悟了什麼叫「一寸長一寸強」。
尼泊爾軍刀的沒落
尼泊爾軍刀最初打出了名聲,其實和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200年前的火槍技術有限,射速慢,如果在平原地區展開隊形,廓爾喀士兵再勇敢也不敢愣頭愣腦地拿著彎刀衝上去,不過戰鬥發生在山地,英軍人數優勢得不到發揮,這就給彎刀提供了發揮的空間。
尼泊爾軍刀
但是在一戰、二戰時期,廓爾喀僱傭兵的彎刀出境率明顯降低不少,原因很簡單,自動火器的普及,讓冷兵器的作戰機會變少,而且各國的制式刺刀技術也在進步。
這裡需要著重強調一下刺刀技術的發展,一戰時刺刀的功能都還比較單一,到二戰時期,刺刀開始較多的融入其他功能,二戰後刺刀融入了劈砍、鋸、刺、割等功能,可以破壞鐵絲網,甚至暗藏一枚子彈。總的來看刺刀呈現多功能化發展,讓士兵可以攜帶更少的工具,執行更豐富的任務。
三棱軍刺
反觀尼泊爾軍刀,它的形制確實漂亮,但從功能上來看,它其實是一種從生活刀具發展而來的武器,和我國雲南部分地區民間使用的大砍刀差不多,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我軍三棱軍刺其實都不算世界先進刺刀,甚至還存在一些生產工藝上的問題,就這樣一款刺刀,都將尼泊爾軍刀按在地上碾壓,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軍英勇無畏勇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尼泊爾軍刀已經不再適合大規模批量裝備常規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