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小眾影片,畫出了藝術與商業的分界線

2023-10-01     抽屜電影

原標題:5年前的小眾影片,畫出了藝術與商業的分界線

國產電影可能走進了快與慢的兩個極端,當國產電影快起來之後,我們會在院線當中看到很多很多的比快餐還要快餐的作品,例如從2012年開始的流量電影,IP電影等等。這些電影有時候甚至稱不上是電影,但是他們卻能從國內電影市場中分一杯羹。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小眾的藝術片,這些藝術片也是相當的藝術,他們沒有從浩浩蕩蕩的國內電影市場中獲得不菲的收益,但是卻能繼續著自己對於電影的一種追求。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講述的就是這種追求,本片就是《過昭關》。一個農村老頭,在自己的孫子與自己度過暑假之際,他突然得到了一個老友的聯繫方式,在闊別了幾十年之後,這位老頭欣然起行,帶著自己的小孫子,開始了千里迢迢的尋友之路。老人這一路尋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好友,更是自己這些年來的經歷。對於一個垂暮的老頭來說,人生往往沒那麼漫長,但是也不短暫。

一老一少之間,妙趣橫生,小孫子原來不理解自己的爺爺,但慢慢的也好像懂得了什麼似的,老頭在見到了自己的好友之後結束了自己的這段公路旅程,一段時間過後,好友病逝,老頭的生命也算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束點,至少在他的一生中少了一樁遺憾。

《過昭關》是一部非常緩慢的電影,緩慢到我們幾乎要快進才能給自己找一些不厭煩的節奏,但這種緩慢也是對於國產電影市場的一種反向表達。我們的創作者們究竟要的是什麼?這部2018年的作品獲獎很多,但知道的人並不多,原因無外乎是由於本片的屬性。這部藝術片是無法與商業片在電影院相抗衡的,也正是如此,國產電影似乎找到了另一種道路,這種道路之下,我們或許會看到一些別樣的東西。

當然,本片與院線電影相比,是完全相反的兩個層面的,藝術片之所以是藝術片,原因在於小眾,這種小眾方式的表達也僅僅是滿足了一個小眾圈層的情感寄託以及觀影需要。如何將這種小眾的情緒上升到到大眾的範疇之內,這是所有渴求在藝術片領域收穫票房的創作者的通病。這個想法不錯,但是一旦創作者有了這種想法之後,那麼藝術片還是藝術片嗎?

涇渭分明的創作領域區別是我們衡量一部電影的分類屬性的依據,但這並不是說藝術片的創作者要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這種操守不動搖。而是說他們可以將自己對於電影的理解進行大眾化的解構。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表達更加寬泛的投射到電影院,從而讓更多的人廣泛的參與進來,提升一下大眾電影的藝術門檻。

但是很遺憾,很多藝術片的創作者總是會陷入到一種循環當中去,他們並不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對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緩衝地很好的把控,因此,我們看到的藝術片更多的是單純的藝術片,商業片更多的是單純的商業片,兩者交融的案例還較為罕見,這是國產電影需要提升的二一個層面。

一些創作者也是想要追求票房上的攀升,然而這種追求更多的並不是自己對於自己作品質量的把控以及敘事方式的把控,而是借用了一種別樣的背景板給自己背書,就比如說很多的在國外電影節獲獎的影片或者是入圍的影片都會在國內炒作一波上映熱潮。但這並不能將自己的作品的屬性有任何方式的改變。或許這個創作者可以炒做一個概念來為自己在院線票房上收穫成績,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一旦自己的作品脫離了這個背景板之後,是什麼樣,依舊會是什麼樣。這就有點尷尬了。

因此,藝術片就是藝術片,商業片就是商業片,兩者在沒有可靠的交匯途徑的時候,還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比較好。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珍惜這些藝術片的創作者們,他們在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延續著一個電影人對於電影的執著和操守,這是難得可貴的。但並不意味著這些電影人們沒有了機會。

當前國內電影市場開始了大換血,以往的那些圈錢的電影已經被市場所拋棄,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創作者可以站出來,可以用自己對於國產電影的操守來做出真正的好作品,做出來質量過硬的好作品,只要把握好真正的電影的操守,對於這些創作者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自己面對國內電影市場的時候,真正展示自己才華卻不被商業電影所裹挾的機會。

《過昭關》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作品的優秀源於創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也源於創作者對於自己故鄉的眷戀,這種眷戀以及濃濃的鄉土氣息更多的源於創作者將自己的速度降下來。我們生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這個時代要求每一個人都能跟上這個時代的節奏,然而更多的時候,因為疲於奔命,我們自己不得不接受這個時代的負面,然而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慢下來按照自己的節奏而不是時代的節奏,那麼他一定會發現生活中的二美好一面,一輩子很長,一生很短,能看見了,要多看見。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38d8939b0ada88c3be7a02442484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