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港片,這樣想像抗戰

2024-01-21     抽屜電影

原標題:70年代的港片,這樣想像抗戰

在香港電影漸漸的成為一種獨樹一幟的存在的時候,就形成了我們口中的港片的黃金時代,然而這樣的黃金時代的港片當中除了後來成為經典的佼佼者之外,存在著大量的粗製濫造的電影,他們雖然是被觀眾們嫌棄的,但卻也能夠說明港片本身的效力。畢竟,好電影也是從大量的曬選當中脫穎而出的。即使是平庸的作品,我們也能通過其一窺當時的社會氛圍,這不失為一種新的途徑。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合氣道》就是一部不怎麼優秀的港片,但是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時的香港社會的一些端倪。抗日戰爭前夕,三個中國學生在韓國學習合氣道,然而在學習期間卻無意惹上了日本人,於是,他們無法再留在韓國了,最終,帶著師傅的教誨回到了國內開創武館。然而在日本人橫行的國內,他們同樣遭到了日本武館的刁難。忍無可忍之際,三個人決定反抗。

這是一部1972年的香港電影,我們自然不能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成熟的功夫片來做要求,本片採用的是一個比較套路的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被用作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身上,當然,那已經是這種故事形式完全成熟之後的事情了。在還沒有形成一種成熟的敘述邏輯之前,本片到也有一些看點。

這裡說的看點並不是影片的角色以及故事等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本片營造出來的核心理念,那就是聯合別的國家來制衡日本。

對於香港人來說,抵抗日本侵略者是一個意義不是那麼明顯的話題,因為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香港基本上受到的是英國的殖民,而對於日本人,香港地區的國人們基本上沒有跟內地國人們一樣的情緒,因此,港片中的對於日本人的抵抗多停留在一種情況之下,那就是文化衝突,文化衝突表現為功夫片中的各種各樣的武術館之間的對立鬥爭,不論是葉問,還是霍元甲陳真系列,都是在體現這種衝突。因此,本片當中的武術衝突或者是文化衝突就不顯得突兀了。

如果僅僅說是侵略戰爭,香港地區的國人們是無法想像戰爭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的,無法想像的事情拍出來就會顯得很怪異,因此,設定這個文化衝突還是比較符合香港地區的社會歷史環境的。

再就是借用韓國的合氣道跟日本人對抗這一創作理念,當然,我們可以將這個創作理念看作為韓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的大背景使然,但是這個創作理念的核心觀點依舊是借用別人的,完成自己的,甚至於用你的方式擊潰你。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合氣道源於日本,後來在二戰結束後被帶到了韓國,韓國在一定時間內對於合氣道產生了自己的流派,這算是一種在日本合氣道基礎上的改進,因此,本片當中的設定可以看作是一次對於本源的反叛。這一點具有象徵意義。

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亞洲進行了產業轉移,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承接了一些被轉移的產業,因此,香港經濟在七十年代也經歷了崛起騰飛。而本片中的國人跟韓國人合作擊潰日本人,可以看作是一種產業轉移之下的一種聯合。這種聯合帶著某種後發性,但是對於本源國,比如說當時進行產業轉移的日本來說,意義並不大。

因為韓國,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一定意義上源於日本當時的產業轉移,而本片中的國人聯合韓國對抗日本的武館,採用的也是這種類似於武術上的「產業轉移」片中的主角們使用的合氣道源於日本,而在韓國人和國人的努力練習之下,採用一種源於日本的武術擊潰了日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後發對於先發的自信,但這種自信更是說明了先發的強大。所以就這個理念來說,這是矛盾的。

而本片當中也不乏一些神一樣的台詞設定,比如說韓國的合氣道師傅對於抗過日戰爭的預言,這就是一個比較滑稽的,站在後來人的基礎上設定的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完全可以看作是香港地區的國人們對於歷史這種概念的淺薄,當然,這種淺薄來源於他們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及歷史氛圍,這是沒有辦法要求的事情,好在當時的背景之下,人們更多的關注的是功夫片本身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而對於動作中凸顯的人群的語言,倒是沒有太多的關注。

總的來說,《合氣道》雖然是一部平庸的作品,但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香港地區的國人們對於世界局勢的一種想像和理解,這種理解也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文化認同是有了,但細節還需要雕琢,慢慢來吧。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fccce4558da2a7b27d32526e72d1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