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末日,終於有人反思

2023-12-22     抽屜電影

原標題:新自由主義=末日,終於有人反思

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丟掉道德的?這可能是現代社會的未解之謎,並沒有人能明確的告訴別人,道德淪喪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我們卻能切身體會到道德淪喪已經慢慢的滋生到社會的角角落落。當然,並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種淪喪,反倒是我們越來越月切身體會到這個社會逐漸的變得冰冷起來,或者說對於所有人來說,社會的天平開始越來越傾斜。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世界末日》講述的就是這種道德淪喪的開端,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以國家為單位就變得不負責任起來,這種國家式的不負責任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種新的人群越聚越多,什麼樣的人群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世界末日》講述了兩個小孩子之間的友誼的變換,以及兩個小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逐漸發生變化的世界。本片的大環境聚焦在里根總統上台前,一個白人家庭的小孩子原本在公立學校上學,他被父母寄託了希望,然而卻沒有辦法將這種希望很好的延續下去,小孩並不願意成為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然而自己卻無法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被聆聽的權力。唯一理解自己的就是外公,然而外公並不能時時刻刻地跟自己呆在一起。

班上的一個黑人小孩與白人小孩很快的結下了友誼,這種小孩子之間的友誼是肆無忌憚的,然而白人小孩的父母們對於這樣的跨越了階級的友誼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很快,這種排斥有了一個正當的理由,兩個小孩在學校里嘗試了大麻。於是,白人小孩被迫轉校,他與黑人小孩之間的友誼也被拉遠了。

在新的貴族學校,白人小孩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學們雖然表面上很客氣,實際上卻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們看不上底層的民眾,更加排斥黑人,在這樣的氛圍當中,白人小孩雖然內心中渴望與自己的朋友聯繫,但現實中卻無法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然而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當他意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他最終勇敢了一次。

《世界末日》看似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孩子之間的故事,實際上依舊是為我們解釋了上文的主題,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丟掉道德的。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里根總統,這個美國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總統之所以留下了「名聲」,其主要原因在於他上台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後來被總結為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就是美國放棄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達成的協議,讓美元與黃金脫鉤。此後,美國可以無限制的印製美元來收割全球的韭菜,這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道德淪喪。

而國家道德淪喪了,民眾呢?民眾自然是會將這種淪喪貫穿至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我們看到的這個美國家庭對於自己的孩子有著怎樣的期望?這種期望本身是建立在一種自私自利價值觀之上的,他們並不在意小孩子該不該有一個良好的道德為基礎,並以此在成長過程城中發揮作用。他們更加在意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不能變成一個被社會定義的優秀的人。而要成為這樣優秀的人,必然要具備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什麼?白人小孩後來所在的貴族學校已經通過很多角色的口中提及到了。我們不是一般人,因此,我們要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為自己打拚,且保持我們的形象。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一切的規則和約束或者是道德都應該為自己讓步的,如果不能為自己讓步,那麼這些框架都應該被打破,至於說打破之後該怎麼辦?無所謂,有所謂的就是被打破。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不認為道德的存在是對於自己的一種提升,而認為道德也是一種約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才是他們的本質。

片中有一個細節對比,在公辦學校,當兩個小孩抽大麻的時候,白人小孩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拳腳相加,然而在私立學校偷電腦被捕之後,白人小孩的父親卻沒有任何的責罰。因為偷電腦事件已經明確的昭示了白人小孩現在接受的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什麼樣的人,通過人情關係,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便能為自己達成一種方便的事宜。這才是白人小孩父母所期待的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白人小孩的將來的命運便已經被註定了。

然而結尾的時候,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改變的力量,或許這是創作者面對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表達出來的不滿,或許這是創作者呼喚重新建立起來道德所懷揣的一種憧憬。我們看到隨著里根總統當選的希望越來越大,白人小孩最終衝出了校園,也許在「世界末日」之前,他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04ffa6d06ad181874088d8aa5283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