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子喜歡做菜,但是廚子並不能決定做什麼菜。廚子可以開飯店,但廚子不能決定菜單。廚子知道做菜的步驟,同時也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道菜,但是決定一個廚子好壞的標準卻並不由廚子制定,這就是一個讓人難堪的局面。廚子做菜不好吃,我們可以怪廚子,但也可以怪顧客不懂得欣賞,廚子做菜好吃,我們依舊是可以批評,因為吃飯的人不喜歡而已。那麼誰來做菜?
這個看似無關的討論實際上直戳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的核心。《菜單》講的是一群人被邀請到一座小島之上玩劇本殺,劇本殺的劇本是關於做菜的。被邀請的人中間有著名的評菜人,也有著名的媒體人,更有著名的著名的人。這些人全部聚集在一起,就是為了吃一整套的菜,只不過這一次的大飽口福需要一些條件,比如說吃東西要按照廚子的喜好進行,雖然他們是顧客,但卻沒有主導權。
這是一場精心的烹飪,這場烹飪的重頭戲集中在這個著名的廚子身上,大家幾乎都認定這個廚子的才華以及水平,唯一對於這一點有質疑的還是一個替代別人參加的女生。女生認為吃飯就是吃飯,吃飯要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只讓廚子說了算那肯定不行。然而這個現代人都喜歡的理論卻最終救了她一命。
《菜單》依舊是一部密室逃生且夾雜著劇本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本質在於評批者與批評者所批評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上文我們提到了一個觀點,廚子與菜單之間的關係。一個廚子好不好,做的菜是不是被人喜歡,這裡有好幾種要素需要注意。首先,廚子好不好,自己的功力自己知道,如果自己的功力沒有到一定的境界,然後通過對外宣傳包裝給自己鍍金,這一定不能稱之為好。好廚子不一定被所有的吃飯的人都喜歡,但是好廚子一定是被大多數吃飯的人都喜歡的。
然而總有一批廚子,他們服務的對象並不是大多數人,而是少部分人,即使是這群少部分人,這個廚子本身也不能算是非常好,只能是說迎合了這部分人的喜好。但是這樣的廚子有什麼危害呢?危害說實話還是不小。因為他所迎合的這群人在餐飲界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他們的言論一定程度上可以視之為餐飲界的風向標。於是,這群人便可以隨意的左右餐飲界。
因為這群人認可某一個廚子,即使是這個廚子不過是某一個領域做的好,但並不妨礙這群人將這個廚子包裝成為食神級別的大師。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好吃不好吃是明顯的,別的什麼證書再多,你做的不好吃就是不好吃。說什麼客觀因素,比如說衛生部門的審查制度,環保部門的核定標準什麼的都是假的,也有人為其辯護,說國內的標準與國外的標準不一致,因此,在一些國家長期以來都沒有好吃的。
但這個觀點有一個悖論,如果真的按照這個理論來說,通常情況下國內沒法做的菜在國外做的話,一定是深受廣大食客歡迎的,然而現實卻很殘酷,那些沒有能在國內做的菜,拿到了國外,依舊是無人問津,除了少部分具有特殊喜好的人群之外,還是沒有市場。這個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學藝不精,如果自己的廚師水準不過硬,那麼國內國外標準什麼的不過是一個遮羞布。好吃的菜,國內外的觀眾都喜歡,難吃的菜才會有很多藉口,即使這些藉口不咋地。
因此,做菜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既然需要各種各樣的廚師來做出各種各樣的菜肴,那麼我們一定要讓各種各樣的菜肴有著各種各樣的標準,北方與南方的菜肴就有著口味差異,東方與西方的菜肴更是差異巨大,如果僅僅有著一種標準,而朝著這種標準不斷地靠近,那麼我們將來的口味就會非常單一,想要吃到各種各樣的菜就成了奢侈。
廚師原本是一個生產者,但是當自己生產出來的作品無法適應食客的需要的時候,廚師與食客之間應該誰屈從於誰?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你覺得不好吃,你可以不吃就行了,沒必要讓廚師按照食客的要求進行,同樣的,美味不缺顧客,顧客也不缺美味。這本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同時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有人不願意被食客牽著鼻子走,但也有人會覺得滿足別人的需求讓人很舒服,這種多樣的選擇自然造就多樣的美食系統,這倒是好事。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總是要求一定要一方服從於另一方,這就顯得有點霸道了。這樣一來,廚師不會滿意,因為我辛辛苦苦做的一道菜,卻被一個不懂行的人指指點點,這換做誰都不行。與此同時,食客更加不滿意了,顧客就是上帝,上帝的旨意你也要違背,憑什麼?看來還是多樣化才是最好,但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廚師真的有手藝,食客也不總是胡亂隨便出難題。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