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在2019年拍攝了《好萊塢往事》,但實際上他拍攝的不過是美國著名的「曼森殺人案」,二唯一跟好萊塢沾邊的還是裡面出現的演員,比如說李小龍,然而這種變遷式的故事演繹方式對於昆汀來說,對於影迷來說已經足夠。無獨有偶,2022年底的《巴比倫》似乎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更像是「好萊塢往事」,這是在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然而根據兩部電影的內核來說,本質沒什麼差異。
《巴比倫》的核心講述的是好萊塢演繹方式的變遷,從原來的無聲電影到之後的有聲電影,好萊塢成就了一批人,同時也讓一批人在時間的洗刷之下漸漸的銷聲匿跡。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戲劇性以及奇蹟的地方,這樣的小故事似乎微不足道。
三個年輕人是本片的主線,一個墨西哥移民曼尼,一個舞女羅瑞以及好萊塢當時如日中天的男演員傑克,他們三人相逢在這樣一個充滿著驚喜的地方,然而三個人的命運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的沖向了不同的賽道。
當傑克還是無聲電影時代的頂樑柱的時候,羅瑞跟曼尼不過是小跟班,曼尼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在這樣的一個充滿著驚喜與奇蹟的地方工作,這該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而對於羅瑞來說,能成為一個電影明星,顯然已經代表著自己能從底層躍升為人上人。他們在紙醉金迷的演藝圈,做著屬於各自的夢。而此時此刻已經功成名就的傑克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上世紀二十年代《爵士歌王》出現之前,傑克代表著好萊塢的大多數,同時也代表著無聲電影最後的輝煌。
然而當《爵士歌王》橫空出世,好萊塢從此變了一個新面孔,在這個新面孔日趨完善的時候,這三個人的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個充滿著奇蹟的地方,從來不吝惜給予,只要是能把握住機會的人,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然而被時代拋棄的人則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毫無疑問,《巴比倫》是一部非常工整的電影,本片的敘事方式也是觀眾們所喜歡熟悉的,大時代背景之下的小人物的命運。關於三個人的命運的變化,尤其是在好萊塢經歷了一次人類電影史上的革命性變遷之後的變化,本片所表達的方式也是這些年比較流行的。
我們可以從很多知名的影片中都找到這種套路式的敘事方式,但這並非是批評,因為在劇本的撰寫中這種流程化的東西只要是運用得當,就一定能產生好的故事。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故事套路,但前提是你得真正運用好。
上文提到的昆汀的《好萊塢往事》就是採用了這樣一個敘事套路,這種敘事套路之下能說的上來的好電影不少,《阿甘正傳》,《燦爛人生》,《再見列寧》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中也有很多採用了這種套路的佳作,《雞毛飛上天》《人世間》等等近年來熱播的電視劇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
穩賺不賠的敘事方式展現出來的是是一種批量的能力,而批量產出質量均等的商品的時候,我們似乎才能一瞥電影工業化的身形。我們經常說工業電影,工業電影,什麼才是工業電影。首先我們要弄懂一個概念,工業化意味著什麼?他並不是意味著你可以拍一部《戰狼2》或者是《流浪地球》,而是說你可以批量的拍攝這兩部影片,而且質量還都不錯。工業化意味著大規模生產,而電影工業化則意味著批量產出質量均衡的影片,這才是標準。
因此,《巴比倫》帶給我們的雖然是一個俗套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的背後卻一點都不俗套,他展現的是好萊塢影片在批量產出好劇本的能力。這種批量遵循的是一套公式,同時也是整個商業電影的製作流程完全如同美國汽車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這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
實際上這種敘事方式並不難,難得是我們的創作者可以通過這種敘事方式批量的生產,至少在電視劇領域,這種敘事的作品近年來有很多,同時質量也上乘。而對於電影行業來說,這種批量化的產出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延續性。就如同我們期待《流浪地球》系列來拯救國產電影,但僅僅一個小破球似乎遠遠不夠。我們必須能採用流程化的方式批量生產出來更多的類型電影,這樣我們也就可以隨意的拍出來注入橫店往事,沙坡頭往事等等電影。
《巴比倫》很好,但不是跟影片中描述的那樣有創新的好,而是一種遵從著原始的發展方式的好,但就這個好,如今依舊能橫掃一大片,可見,相比於《爵士歌王》帶來的革新,創新型電影似乎沒有了聲音。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