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十萬開店,只當了兩三個月的老闆。」
這一年,貴州二手餐飲設備商小胡見證了太多咖啡創業者,熱熱鬧鬧開店,悄無生息收場。
比如一家50平咖啡店,老闆投入27萬創業,不到3個月就倒閉了,現在正轉手店裡9成新的設備……
滾燙的咖啡賽道,上半年瘋狂開店,進入下半年,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波洗牌。
「每天6台咖啡機入庫」
咖啡店,正在遭遇一波洗牌
9月1日之後,小胡更忙了。
「幾乎每天都在收貨」,他在貴州做二手餐飲設備,最近輾轉於不同的咖啡店,今天拆完這家,明天又開始拆另一家。
找小胡賣設備的,既有經營多年的老店主,也有開了三五個月的新手。小麥屬於後者,據小胡介紹,小麥的店有50平左右,總投入27萬,經營了不到3個月就倒閉了,「經營時間還沒有前期籌備裝修的時間長」。
甚至很多連鎖品牌的加盟店也撐不住了,在小胡收購的門店中,不乏大眾耳熟能詳的「大牌子」。
「品牌加盟店賣設備的越來越多,現在每天大概有6台咖啡機入庫,辣媽、太子KT3、卡法二代、大正傳奇等咖啡機很常見,有的甚至連說明書和包裝還在。」
他用「卷」來形容今年的咖啡行業。
廣州的安迪哥也是回收二手餐飲設備的一員,小紅書上,「誠品餐飲設備」帳號記錄著他的回購日常。
這段時間,他更新的視頻明顯增多,內容中投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開店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最近,他收購了一家5個月虧損近130萬的咖啡店設備,據店老闆說,最初是被品牌方開出的「不要加盟費、聯營」等條件吸引入局的。
有人轉讓設備,與之相對的,也有人購買設備。安迪哥盤點了一下店裡辣媽牌的咖啡機,50台現在剩下不到15台。
這也應了那句話,人與人的悲歡各不相通。有人離場的同時,新人也在不斷入場。
開業一周,營業幾百塊
很多小店在這個秋天「瑟瑟發抖」
當小胡和安迪哥,風風火火輾轉於各種咖啡店時,有一批咖啡從業者,正在漸涼的秋風中「瑟瑟發抖」。
華東有家咖啡店的主理人,在視頻帳號上調侃自己是「主慘人」。
「國慶節戰績,目前營業額0。」
「天氣轉涼,心也涼了,今天營業額0。」
一條條經營日記訴說著開店的心酸,不少網友在視頻下留言,「哥,我想問你怎麼堅持下來的,家裡有礦嗎?」「如果我在你的城市一定去喝一杯」,甚至還有人忍不住勸,「真心建議直接關了吧……」
更多的則是來自同行的共情,「我比你好一點,起碼鋪子是自己的」「來了四單外賣,就再也沒有然後了」「我們天天一百多,睡不著啊」「開業一周,營業幾百塊」……
相比苦苦掙扎,蘇州「也問咖啡」主理人娜娜則選擇了直接離場。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告別通知,開了3年多的咖啡店正式關門。
「本來生意挺好,周末一天能賣5000元,做活動時達到1萬多元,但開業半年後受附近廣場施工及疫情影響,生意持續下滑,今年房租一到期,就直接撤店了。」
同樣,我身邊也有不少人,感受到了咖啡市場的焦慮。
前幾天,一位加盟了連鎖咖啡品牌的朋友告訴我,進入第三季度後,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差,日營業額只有幾百塊。「主要原因還是附近開咖啡店的人多了,一條街上本來只有兩家店,現在增加到了7家」。他現在一天比一天焦慮,正在考慮要不要關店。
入局者增多,價格戰激烈
是所有從業者都繞不開的現狀
上面幾個故事,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並非一個人或者一家店面臨的情況,而是很多咖啡從業者正在經歷,或者將要面對的現狀。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9月13日,近一年來,新開咖啡門店77083家,凈增長門店數42450家,從數字上看,近一年有近3.5萬家咖啡店從市場上「消失」。
不難理解,一面是頭部品牌突破萬店規模,跨界品牌陸續加入,咖啡店密度越來越大;另一面是價格內卷持續,擠壓市場份額。
獨立咖啡店、中小型連鎖品牌的日子,自然更加難過。
「9.9元的咖啡我們也能賣,賣一兩個月都沒問題。但是我們能賣3個月,能賣1年嗎?」,沒有資本背景的獨立咖啡館去拼低價,無異於以卵擊石。
還有一批小店,上半年都在觀望和咬牙堅持,進入下半年,很多人的流動資金支撐不了了,就只能被迫出局了。
「我是借錢創業,背著債務,本來期待堅持兩個月生意會好點,但是發現虧得更多了……」一位主理人無奈地告訴我。
而現實的另一面,咖啡的熱度仍在擴大,需求仍在增長。幾乎每一周,都有新的聯名、產品出現,不斷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咖啡」也一次又一次地成為全民話題的焦點。
誰都無法否認,咖啡依然是當下最受矚目的賽道之一,它充滿了變數,也仍有機會。
洗牌與爆發,總是在熱門賽道里相伴相生。
對很多咖啡店來說,時代的浪潮已經把他們推到了發展的「拐點」,到了需要下決策的時候。
眼下的實際問題:
2023最後一個季度,該怎麼過?
對於想堅持的主理人來說,眼下最關鍵的問題是,2023最後一個季度怎麼過?
我採訪了一些咖啡從業者。
一位在廣東開了5家店的咖啡主理人對我說,他們還是會在最基本的產品上作文章。「天氣變涼,喝拿鐵的人多了起來,最近我們重點推出了幾款拿鐵產品,比如山茶花拿鐵賣得就還不錯。」
除了考慮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根據需求創新菜品,給用戶提供新鮮感,還有人在「鎖客」上下功夫,抓住四季度每一個營銷節點。
長沙的小玉經營著一家30平的小店,她最近一直在考慮怎麼做周邊和主題活動,保持新鮮感,不斷給顧客製造復購機會。
「我們準備了女孩子喜歡的配飾、掛件、髮夾等小物件,周末進店免費送,吸引了一些人,接下來的雙11、雙12、聖誕、元旦節點,也在提前想活動主題了,能抓住的儘量抓住。」小玉表示。
還有一些從業者,打算換換思路,繼續在咖啡賽道里找機會。比如上述提到的蘇州的娜娜,打算轉型開工作室,做咖啡培訓,賣機器設備。
「競爭越來越激烈,大環境沒法左右,只能儘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維護好屬於自己的那一小波客群。」娜娜說,創業就要堅守長期主義。
咖啡發展的浪潮,已經把很多個體參與者推到了岔路口,是及時止損還是等風來?
可能每個人都會有深刻的體感。
面對急速轉變的外部環境,你會如何做?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