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周瑜和魯肅之後,呂蒙可謂是東吳叱吒風雲的人物。呂蒙一生最大的榮耀,便是白衣渡江,偷襲荊州,趁機除去了關羽。雖然這招有些勝之不武,但兵者行詭道,倒也沒什麼值得詬病的。可惜的是,前腳剛剛殺了關羽,呂蒙也就隨之暴斃了。
呂蒙之死,向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拋開《三國演義》中關羽索命的野史演義不談,不少人都覺得是孫權謀害了呂蒙。而大家之所以這麼揣測,主要的理由便是呂蒙私自偷襲荊州,破壞了孫劉聯盟,並且事後驕狂,惹怒了孫權。
那麼,呂蒙是受了孫權的謀害麼?
如果不加深究,或許很多人都會贊同此說。畢竟,歷史上劉備與孫權,不僅是盟友,還建立了姻親關係,而且共同對抗曹操,也是兩家既定的政治策略。
可是,一旦我們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孫劉聯盟,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牢固。自東漢末年開始,就沒有哪兩支諸侯,能夠始終鐵板一塊,將彼此視為生死兄弟。同樣,在呂蒙發難前,覬覦荊州的孫權,便已然派兵爭奪過荊州。為此,孫劉兩家還兵戎相見,幸而事件並未繼續惡化下去。
在歷任東吳都督中,呂蒙算是比較強硬的。比起儒雅的魯肅,呂蒙更看重實際效果,或者說,呂蒙屬於寸土必爭的將領,更看重眼前的實質利益。在《三國志》中,曾記載了魯肅與呂蒙在酒席間的一次暢談,期間呂蒙的一番話充分表露了其對荊州和關羽的態度:「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在呂蒙看來,儘管東吳與劉備結盟,看上去像是一家,可駐守荊州的關羽絕非是泛泛之輩,必須早作謀劃,否則局面勢必會十分被動。呂蒙的想法其實倒也切中厲害,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呂蒙早已覬覦荊州,並且已經向孫權謀劃了一幅宏圖:「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在呂蒙看來,奪取荊州,除掉關羽,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方能與曹操對抗。面對呂蒙的計策,孫權也十分贊同。
也正因如此,魯肅一死,呂蒙就任,便預示著荊州問題已然不能通過談判途徑解決。呂蒙不僅僅強硬,而且還極具智謀,早就有心除去關羽,用武力奪取荊州。所以,在呂蒙走馬上任之初,他多次向關羽示弱,以騙取關羽的信任:
「及蒙待肅,初至路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然而,呂蒙此舉可謂是「笑裡藏刀」。在關羽攻打樊城時,尚留兵駐守公安、南郡,以防備呂蒙。結果,呂蒙看準時機,決定用計騙得關羽信任,令之掉以輕心。於是,他上疏孫權:
「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將,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三國志》
就此來看,呂蒙稱病,使關羽掉以輕心,然後再派大軍偷襲,是其與孫權早已商定好的陰謀。這一系列舉動,為的都是實現「全據長江」的宏圖。就這樣,在呂蒙的麻痹之下,關羽果真將大部兵馬調往前線,使後方極為空虛。
在襄樊戰爭打的白熱化時,呂蒙率精兵扮成商旅,身著白衣悄然渡江,抄了關羽後路。關鍵時刻,與關羽早有嫌隙的傅士仁和糜芳,竟不戰而降。呂蒙輕易奪取了南郡,隨即安撫軍士家屬,使得關羽部下迅速潰散,無奈之下敗走麥城,後被俘殞命。
呂蒙奪取了荊州,可謂是大功一件,儘管除掉關羽意味著與劉備交惡,甚至預示著下一場大戰一觸即發。可是,論起收穫,荊州一地比起孫劉聯盟,還是要划算很多。況且,世上並無永遠的朋友,斬殺關羽,倒也幫孫權除去了一個心腹大患!
就史書記載來看,呂蒙的這一系列舉措,是早已與孫權溝通謀划過的。說白了,若沒有孫權的肯定,呂蒙也不可能上演「白衣渡江」的奇襲。儘管斬殺關羽看似出格,但呂蒙的這場勝仗,還是深得孫權讚賞的。試問,這樣的將領,豈能會輕易被殺?孫權又豈能是這般鼠目寸光之人?
呂蒙之死,多半是積勞成疾。
歷史上的呂蒙,曾對外宣稱自己染病,而外界也一度深信不疑。就此來分析,可能當時的呂蒙,身體也確實不太健康。當然,在誅殺關羽之前,呂蒙雖然偶爾患病,還不至於影響自己領兵征戰。按照常理,壓抑許久的將軍,在奪取荊州、斬殺一代名將後,又該是一場多麼欣喜的狂歡!
然而,呂蒙立下如此奇功後,卻並未能參與。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引《江表傳》中曾提及,孫權在公安大宴群臣時,呂蒙卻稱病告假:
權於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擒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耶?」
呂蒙並非不好飲酒,也絕非是不合群的人,但在孫權舉辦慶功宴時,他卻稱病告退,足見此時呂蒙的身體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由於長期積勞,加之身體原本就不是很好,在緊張的神經突然放鬆後,呂蒙很快染上了重病,這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惜的是,正當孫權要大肆犒賞呂蒙時,這位東吳的一代名將,卻無福消受了: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封孱陵侯,賞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至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三國志》
據《三國志》記載,奪取荊州後,孫權論功行賞,要呂蒙加官進爵,並賜以重金。可是,還未等落實,呂蒙便已爆發重病。當時,孫權恰好在公安,所以對呂蒙的疾病尤為上心。在呂蒙病危期間,孫權曾遍訪名醫,甚至不惜相信鬼神那一套,欲給呂蒙續命。只可惜,即便大費周章,還是未能挽回呂蒙的性命。年僅四十二歲的呂蒙,死在了內殿之中。
關羽索命,是野史小說的演義。
呂蒙死的突然,故後人演義,稱是關羽索命。此說後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採納,在書中,作者將呂蒙之死渲染地極為詭異,慶功宴上的呂蒙,突然表現得猶如關羽附身,雖然發狂而死:
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這段情節,描述了呂蒙臨死前的詭異表現。他不僅以關羽的口吻大罵孫權,還表示「死當追呂賊之魂」。在一番發泄之後,呂蒙也隨之倒在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羅貫中之所以如此安排,除了藝術加工的需要之外,也是書中一貫「尊劉」思想的體現。在蜀漢與東吳交惡期間,一些殺死蜀將的東吳將領,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潘璋、朱然,在羅貫中筆下,均是被蜀國將領所殺,以彰顯「因果報應」。更為重要的是,此前投降東吳的傅士仁和糜芳,在《三國演義》中也被活活給剮了。
因此,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部書的記載來看,呂蒙之死倒也沒有那麼玄乎,既不是關羽索命,更不是孫權謀害。呂蒙原本身體就不太好,加之長期積勞,在奪取荊州後病情加重,以至於不治而亡,可以說是典型的「過勞死」。至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安排關羽索命的情節,則是受尊劉思想影響的結果。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