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來自過往筆記俠對周航的採訪。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63 篇深度好文:6063字 | 13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來自過往筆記俠對周航的採訪。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63 篇深度好文:6063字 | 13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一、在超綱題中,
企業家是最關鍵的變量
很多企業都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這是主流。
但在一個企業的生生死死、起起伏伏中,最關鍵的變量是什麼?我認為是企業家。
企業家有好幾種,在不同的階段,你都能找到一些偉大的素質。
比如,在初創的時候,能夠創新,做出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東西,這是偉大的企業家素質。
再比如,在危機中,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還能夠轉危為安,這也是偉大的企業家素質。
就像小米,在2014年遇到重大挫折,停滯3年,觸底反彈,這是非常特殊和難得的。
還有一種企業家素質是強大的領導力。
人都是這樣,好的時候,人才湧來;不好的時候,樹倒猢猻散。
在困境中,一個企業家是否能夠把大家凝聚起來,是否能夠給大家一種信念,相信我們可以克服困難,我們不會因此懷疑自己,這就能體現出一個企業家的強大領導力。
比如阿里遇到危機,阿里能不能讓人心自動凝聚,而不是去想,我是去位元組好一點,還是去拼多多好一點?
在危機中,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企業家特質,就是給大家以真正的信念和信心,而不是喊喊口號打打雞血,這沒有用。
就算大家天天扯橫幅喊口號,這也不是真的。
真實的東西是,他內心愿不願意跟你秉持同樣的信念,願不願意相信這個公司,相信我們不管經歷多少艱難險阻,一定能走下去。
企業家其實平時不用幹什麼事,平時幹活就不是CEO了。
他只有2個重要工作:
第一,幫公司決定該幹什麼;
第二,當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時,站出來說我來解決。
第一,幫公司決定該幹什麼;
第二,當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時,站出來說我來解決。
這就是一個好的CEO。
哪怕他一開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他在心態上,堅信自己;而且他還有洞見,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未來,哪怕只是模模糊糊的方向。
這就是一種企業家的特殊素質。
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是:
在公司特別好的時候,天天給大家潑冷水——咱這不行那不行,咱有這問題、那問題,還有巨大的危機在前面等著咱。
在公司遇到危機的時候,他告訴大家:我們的使命沒問題,我們的用戶價值沒有發生變化,甚至可以更好。那我們現在應該幹什麼?我們要反思要復盤,看看接下來幹什麼?
二、在超綱題中,要學會進化
企業家為什麼能成為最關鍵的變量?
首先,因為他有信念——他對自己的企業有著生命般的熱愛。
如果你跟企業沒有生命一般的連接,就成了機會導向——哪裡好,就去哪裡。
這是一個分水嶺。
經理人和普通員工都有很優秀的素質,都是名校畢業、大廠經理,很有思想、很聰明。
但是我覺得,他們和企業家之間的分水嶺就是,對企業有沒有生命般的熱愛。
第二,如果一個人經歷過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就不覺得這是大禍臨頭。
他會覺得:這不過是又一次我必須面對的挑戰。
而且就算這次解決了,人生也不是萬事大吉,用不了多久,又會來迎來下一場挑戰,不過是以別的形式。
這樣,他面對過去造成的壞局面,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覺得絕望,而是覺得我必須要面對,我也必然能處理好。
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信念,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我覺得對於一個好的企業家來說,每一場危機、每一場重大挫折,都會是一個巨大的自我凈化和自我疊代的機會。
正向的東西不會讓你進化的,你只會順勢發展。壞的東西,或者所謂的逆境,才會讓你進化。
三、企業家的自身成長,
要略快於企業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自身的成長也非常重要。
我們發現,如果你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錢、不是政策,而是企業家資源。
但是企業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誰都是從一個小白,成長為一個企業家。
所以在一個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一個課題,就是企業家自身的成長。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企業家自身不成長,就能做出一個具有高度成長性的企業。
甚至很多時候,企業家自身的成長還要略快一些,你才能帶動企業的成長,否則自己就成了企業的瓶頸。
所以我在做投資時很關注一點:一個創業者有沒有成長潛力?
他哪怕是個小白,什麼商業知識都不懂,這都不要緊,我們不需要起點很高,但是要觀察他的成長性。
這是一個蠻大的課題,我也正在學習。
1.什麼樣的人擁有高成長性?
那麼,什麼樣的人擁有高成長性呢?
我們經常說:投資就是投人。
但是怎麼投人?你看一個人的什麼方面?這是個很複雜的話題。
每個來談融資的人,都專門包裝過——他們可能在屋裡演練過好多遍,PPT都美化過好多遍。
所以,你見到的一定都是包裝好的,甚至有形象顧問定製的一個人。
這還不夠,在此之前,他已經跟100個投資人聊過,知道你們想聽什麼。
所以你見到的人,可能是一個畫了濃妝的人。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
同時,你的接觸時間又很短,從初步接觸一個陌生人,到最後投資他,你們的見面不會超過10次。每次有可能短則半小時,長則一下午。
所以,你真正跟一個人的接觸其實是短暫的,你看到的一定都是很正向的東西,特別是你想投資他的時候。
這個是很大的挑戰。
我們在面對他的時候,他都在表演,當然沒辦法觀察他的成長性。
所以我覺得,如果對照著這些情況,就反過來思考,自己要看什麼呢?
2.成長性,體現在具體決策中
第一,你需要把他放在一個過程中去考察。
為什麼我和極客公園搞了一個創始人工坊,就是想把觀察和評判放到一個過程中,看他在這期間有什麼變化。
第二,看他對負面評價的反饋。
面對負面評價,他是爭辯、解釋、不屑一顧,還是從中吸收一些東西。
不用看他跟你說什麼,就看他做了什麼,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素質。
舉個例子,我說:我不投你,你很差勁。你看他怎麼處理,這就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成長性。
如果這個人自我保護得很好,對一切負面的東西都抵抗回來,他在不斷證明自己原來的想法是對的,那他的成長性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看他在具體處境中的自我認知。
具體處境意味著,你需要作出一些取捨,願意放棄一些東西。
一般來說,專注的人,敢於拒絕誘惑的人,會比較好。
但絕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大部分人都特別願意擁抱機會——特別當你做得好一點以後,無數資源就開始向你匯聚。
總有人對你說:我有個事想跟你合作,我有什麼資源,你有什麼資源,咱倆一干,這事就能幹成了。
你就特別願意干,特別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
這種時候往往會出問題。
回過頭來,我經常被一些特別優秀的創業者感動,就是在我跟他探討一個事情的時候,他說這事兒我不幹。
「因為第一,我原來那事就挺好,我想把自己的事乾得足夠好,足夠大,而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我不幹不擅長的事,我就是個工程師,你非要讓我去做供應鏈,我不擅長。我擅長的事還沒做好,我不幹不擅長的事。」
如果對比兩個不同的聲音,你會覺得哪個創業者好?
如果一個專注的人,又願意反思,又願意接納這種負面反饋,你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明顯感受到,他在這個月和上個月有不同,他的這次溝通和上次溝通有一些不同。
這就是擁有成長性的人。
我總是在很多創業者身上感受到這種變化。
反之,如果一個創業者每次都在說一樣的事,每次在說自己的好,每次都在跟你說有新的可能性,我覺得這樣的人是散的,就跟練功一樣,花招很多,但身法是散的。
四、想要回答超綱題,先練好基本功
那些做得比較好的人,其實不是當下做對了什麼,是前兩年做對了什麼。
舉個例子,你平時鍛鍊,身體倍兒棒,突然一個寒冬來了,別人感冒了,你身體還是槓槓的。
所以今天表現好,不是因為他今天做對了什麼,而是他過去做對了什麼。我是這麼看這個問題的。
第二個啟發是,基本功一定要日常做紮實。
比如,對於手機行業來說,創新、品質、渠道,都需要在平時扎紮實實地做好。
就像2014年的OPPO和vivo,如果沒有20年打下的渠道基礎,也收穫不了這一波所謂的線下渠道紅利。
再比如小米,第一波到海外去,在印度栽過大坑,但是沒有就此停滯,反而更加堅決地國際化,所以收穫了海外紅利。
世界就是這樣不斷變化的。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於它永遠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它永遠都在變化中。所以我越來越不敢斷言任何事情,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我覺得沒有。
你堅持做好自己那一套功夫,結果總會變好的。
關鍵是你能不能堅持做自己,別一會兒學阿里,一會兒學華為,一會兒學美團,你把全世界先進公司都學了,發現自己還是啥也不是。
我們當前的企業不就是這麼到處學先進,到處給人點贊,那你到底是誰呢。四不像。就算我們到處學先進,也不能變成先進。
五、時代永遠在出超綱題,
但我們要保持縱深的能力
雖然環境變化劇烈,但我相信商業的本質沒變。
我們不要老談什麼數字時代的新生存法則,沒有什麼新的生存法則,商業的本質都一樣。
第一,沒有用戶價值,就談不上一切。
用戶價值,就是說你的產品,硬體也好,軟體也好,服務也好,to c也好,to b也好,有沒有用戶價值?
用戶價值是1,模式創新是0,是後面能跟著幾個0 的問題。沒有用戶價值,後面的東西都談不上。
第二,我還是相信專注。
我不相信什麼無限的遊戲,也不相信企業無邊界。
我還是認為,一家企業,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到極致,是有巨大價值的。
什麼無邊界、無限遊戲,那些都是換了包裝的說法而已,本質上都是在換著法的多元化。
每個時代,企業發展的內在衝動是什麼?
在資源驅動時,要多占據資源。
在用戶驅動時,恨不得提供全時段全場景的全部需求。
你先占據了用戶的時間、用戶的手機、用戶的心智,你就有能力為他提供所有服務了嗎?
我不這麼認為。
但這裡有一個挑戰是,數字企業有一種擴張的本能。
一方面,企業自己控制不住地想要擴張;另一方面,被二級市場逼著擴張。不擴張,估值就沒了。
當然我非常理解,估值意味著大家對你的巨大預期。每個季度發季報,都得符合這個預期的成長性。
這就進入了一個自我循環、自我證明的道路。這是內卷嗎?還是說他不想克制?
這時候,要做到專注,就需要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
第三,企業應該追求縱深的能力。
資本市場,尤其是經理人的市場,總是會被短期的利益所羈絆。因為年底的保證金、期權,都跟股價正相關。
所以他們很容易想著,怎麼釋放點利好信息,立竿見影的那種,這時候就不敢長期投入。
反過來,為什麼有的創始人敢長期投入,即使短期影響股價?因為企業對他來說,和生命一樣重要,至於這個企業今天值10億還是100億,沒那麼重要。
這樣,他就會排除干擾——你們不誇我,我不在乎;你們不關注我,我也不在乎,我乾脆把企業私有化。
這樣的企業,往往能起死回生。
我覺得,企業家跟普通人一樣,你不能站在一個道德高地去要求和指責他,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擁有七情六慾,恐懼或者喜悅。
我們需要反思的可能是,不管是在過去的環境中,還是現在的新環境中,小企業就是要找機會,找養料,找資源。
但對於所有長大後的企業,應該做一種商業哲學的思考。當你有用戶、有數據、有錢、有人才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時候,更要考慮有所不為,更應該在自己極其專注的領域,追求縱深的能力。
六、超綱題背後的思考:
創業永遠是向死而生
創業的歸宿,永遠是走向死亡,跟人的生命一樣。特別是,如果你是以創新為驅動的企業,終局一定是失敗、死亡。
但我覺得人的本能是向死而生。
死亡,是每個企業家和創業者的必修課。
雖然創業過程充滿危機和痛苦,歸宿還是死亡,但我們還是追求創業的樂趣。
就像我們都要面對人生的疾病、痛苦、挫折,但我們還活得挺帶勁,還老想活得更長,讓自己再痛苦幾年吧。
為什麼人會這樣?生命的魅力是什麼?
我想先補充一點,我覺得人為什麼要活得這麼長久?
第一,我們總在尋找什麼東西去超越或克服死亡。
我們除了有怕死的動物本能之外,我們有一個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總是試圖尋找一些東西,克服死亡。
我覺得,能夠解決好死亡問題的人,本身就鳳毛麟角。
我也問過自己,我為什麼怕死?
我有一次做一個小手術,很小的手術,但是需要全麻。
我從全麻中醒來那一剎那,第一個反應是,不醒來也挺好的,就此永遠睡過去沒什麼可怕的。
這是當時的第一個生理反應。
但是我為什麼怕死?因為我不知道死後是什麼狀態。
你看我們的所有宗教,都給死亡以一個確定性的答案——不管是上天堂了,還是轉世了,反正給你一個非常正向的、確定的答案,幫助我們擺脫對未知的恐懼,這是我理解的一點。
第二,我們很害怕生死轉換的那個過程。
因為這個過程通常都伴隨著巨大的痛,不管是病痛還是意外,都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的。
通常,如果有一位100歲老人,在沉睡中自然離世,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圓滿的終局——沒有痛苦,在睡夢中就去了,再加上活到百歲,人生了無遺憾。
所以我們害怕的是這個生死轉化的過程,這是我的理解。
生再痛苦,也是確定的,我經歷過的,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對於死,我是不知道的。
當然,人還是有衝動,要延續自己生命,延續自己的基因。
我覺得企業也是一樣,當我們聽到自己的企業遇到危機了,沒錢了,要競爭了,第一個反應還是本能性的衝動——要活下去,要找人、找錢、找關係,讓自己活下去,這是本能反應。
其實,不管是人生的過程,還是做企業的過程,我們很少有時間去思考死亡,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竭盡所能的想著,應該怎麼活下去。
但是從更大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都會消失。
創業的歸宿就是死亡,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很痛苦。
那麼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夠解脫?我認為,是擺脫了成敗束縛的時候。
當你追求的是一個過程,你享受這個過程本身,你享受自己從中得到的成長,而不是結果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用受到那些外在東西的束縛了。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
七、在更大的歷史進程中,
超綱題也是常規題
如果站在更大的歷史進程中去看待當下,比如,同一件事,站在企業命運的角度去看,和站在行業變遷的層面去看,看到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
隨著視野的變化,我們的意義感也在變化。
我想起以往掃墓的時候,我會看看別的墓碑,算算墓主的年齡。
如果這是個早夭的孩子,我會覺得不幸。如果這個人活了78歲,會覺得還可以,但對於他子女來說,這還是很悲傷的事。
這是站在個體的角度。
還有一次,我在非洲看到百萬角馬過河。
河中有鱷魚,但必須遷徙到對岸去,種族才能繼續繁衍。
族群中會有百分之幾的角馬被鱷魚捕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多渡河到了對岸。
種族在這樣的交替中延續,行業也是在這樣的此起彼伏的交替中發展。
我們一方面在說,每個創業者都有掙扎求生的本能,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可能是3-5歲,能夠轉型成功的更少。
在劇烈變化中,我們也很不願意自己的企業是資金斷裂的那一個,但是假如真的發生,我們可能先要從心態上,從機率上,接受這件事。
就像你在空中坐著直升機,看角馬渡河,你沒有為個體的命運而哀傷過。
這裡其實還涉及到一個時間跨度的問題。
變化本身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你可以放在一年內來看,也可以放在過去20年的網際網路發展中,放在改革開放40年,建國70年中,甚至把它放在中國近代史的層面來看。
在不同的時間跨度下,你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短時期內,你可能會先看到個體的命運;再高一點,看到行業的變遷;再高一點,可能是整個社會;再往高一點,看到的是人類。
這時,超綱題也會變成常規題。
這個東西講起來會更複雜,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放棄思想的這種超越性。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成就是大是小,你都需要跳出自己,看到更大的東西。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