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進校園,第一批「受害人」出現了

2023-11-10     她刊

原標題:預製菜進校園,第一批「受害人」出現了

最近上網只要有關食物,很快話頭就會轉向三個字——預製菜。

今天的熱搜再次突破了人們的認知:

怎麼連我們民以食為天最不能觸碰的底線——農村吃席也開始上預製罐頭了???

農村吃席也上預製菜罐頭

這一兩年,「預製菜」不斷進入人們視野,每一回都能點燃網友們的神經。

6000塊錢一桌的婚宴16道菜七成是預製,商家配貨不超過1500元,熱一熱擺盤就上桌。

6000塊的婚宴七成是預製

之前比較過分的是「預製菜進小學」,很多人感到憤慨:給社畜發明這種豬飼料就算了,怎麼祖國的花朵也這麼霍霍?

預製菜進校園

還有個新聞說曾經的核酸大王張核子進軍預製菜,瞄準萬億市場。

怎麼說呢,有的人就是要見風使舵,瞄準每一個新風口。網友無奈表示:光聽到這消息,嗓子眼已經在疼了。

核酸大佬進軍預製菜

「預製菜」這三個字,關乎構建社會最基本的民生,無論觀點是贊同還是反對。

相同的是,我們都再也無法迴避它。

萬物皆可預製菜

先從討論最凶的「預製菜進小學」說起。

今年9月一張過期牛柳的照片在無錫家長群里熱傳,小學食堂的當日食材竟然過期快一年,隨著媒體調查更加深入,發現這家廠商經營的正是預製菜。

圖源:小紅書

廠商曾有過多次過期食品處罰,罰款20.9萬。

後來就出現深圳某學校使用過期的預製豬肉片、牛肉、肉絲以及更多預製菜品。

江西贛州也出現多名中小學生家長發視頻吐槽「預製菜進校園」的情況,反映當地學校統一配送的午餐速度慢、質量差、口感不佳,孩子根本吃不下,還出現拉肚子的情況。

後續新聞表示學校採用的這家中央廚房沒有使用預製菜,但是「預製菜進校園」的恐慌依然在蔓延。

已經有草木皆兵的家長選擇乾脆辭職,大中午給孩子送飯,別的不說,至少吃得放心。

辭職送飯的家長

還有民間成立「託管小飯桌」,3000塊不包晚飯,總之對學校食堂放心不了一點。

3000塊的小飯桌,不包晚飯

其實按照「預製菜產品規範」可分為四類:

即食、即熱、即烹、即配。

預製菜分類

我們常說的料理包就是即烹食品,免去了準備食材的時間和廚師專業的烹調技術,甚至不需要解凍,直接從冰箱裡拿出來加熱即可,有手就會。

即食、即熱和即配,人們已經不陌生了;而料理包近幾年才進入大眾視野,是預製菜中最惹人爭議的一種,被網絡戲稱為「科技與狠活」。

但如果仔細探究的話,其實我們生活的世界早就被預製菜包圍了。

預製菜包羅萬象

餐廳的大菜、硬菜很多都是料理包,尤其是工藝越複雜的款式,越有做成預製菜的需求,不容易出錯——

壽喜鍋、酸菜魚、香辣烤魚、麻辣小龍蝦、胡椒豬肚雞、寶塔肉、佛跳牆...分分鐘湊齊一桌硬菜。

大菜其實是最簡單的

對食材新鮮保存有要求的日料店幾乎也都是預製菜,連燒鳥都能預製,七里香、提燈特殊部位應有盡有。

燒鳥預製

外賣自然是預製菜的重災區,據稱在北上廣人均50元以下幾乎不可能不是預製。

豬腳飯可以預製。

肉夾饃可以預製。

蔬菜沙拉可以預製。

甚至連最簡單的煎蛋也是預製。

最崩潰的是連宣傳語主打「大媽現包」的袁記雲餃也是預製菜:

肉是公司配送的,味道已經調好了,只需要放入青菜進去即可。

袁記雲餃「現包現煮」

啊啊啊,說好的「現包現煮更新鮮」呢,說好的每天店員在透明櫥窗背後包餃子呢。

原來「現包」只起到一個提供情緒價值的作用嗎?

圖源:新浪微博

合著我們整天吃進嘴的全是高科技?那跟吃飛機餐有什麼區別。

總有倔強的消費者要與飯店商家鬥智斗勇,小紅書上一度出現無數反偵察帖,教你如何鑑別預製菜:

備註不要蔥姜蒜,能做到的不是預製菜;

備註特殊口味需求,能滿足不是預製菜;

看是否有後廚,沒有後廚全是預製菜;

做堂食還是做外賣,只做外賣就是預製菜;

端上來的食物有沒有鍋氣……

預製菜鬥智斗勇

結果還是店家更勝一籌:蔥姜蒜可以後加,口味鹹淡可以再調,有後廚也可能沒明火,連鍋氣都有「鍋氣香精」這種髒東西出現了...

鍋氣香精,了解一下

怎麼千防萬防、圍追堵截都改變不了萬物皆可預製菜的命運。

2020年門店數量超過10家的連鎖餐飲品牌,有68.3%已經在使用中央廚房配菜。

部分頭部中餐快餐公司的預製食品占比接近100%,譬如真功夫;而西貝莜麵村、小南國的預製餐食占比也達到了 85% 以上。

2022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已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今年上半年仍在高速增長,預計年底達到5100億元。

頂層設計者在狂歡

難怪吸引到核酸大王張核子這樣的弄潮兒,萬億賽道誠不我欺。

而新辣道的創始人李劍更是放話說:「未來10年,90%的廚師會被預製菜乾掉;未來10年,90%的餐館必須使用預製菜」。

預製菜大鱷迅速攻占市場

既然預製菜是大勢所趨,為什麼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如此反對它呢?

首先,當然是反對那種明里暗裡的欺騙

就像網友類比的一樣:「好比去奶茶店點奶茶,結果把冰紅茶倒杯里,收價20;去麵館買面,用方便麵沖泡,收價40」。

現在行業沒有規範,渠道沒有透明,門店、外賣都沒有標註預製菜,卻收取了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很難擺脫那種「花更高價買更次的商品」的訛詐感。

難以想像的後廚

其次,自然是不透明之下隱藏的健康衛生問題

市場調查顯示75%的預製菜中鈉含量超過每百克400毫克,脂肪含量超過每百克10克,90%的預製菜在調位料中添加了糖,過多的鹽、油、糖攝入會增加肥胖、高血壓等疾病風險。

料理包常見的鈉超標

還有生產不規範、包裝材料不達標、冷鏈運輸不過關、標識信息不詳等問題。打工人吃豬飼料就算了,還擴張到學校,給學生健康帶來風險隱患。

最後還有更高階的問題,在明碼標價和食品安全之後,還有食材新鮮、營養價值和美食文化傳承等問題叩待回答。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僅是充飢的產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預製菜來了,煙火氣何在?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

當然這樣的問題太高屋建瓴,現在消費者連最基本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都無從談起。

一切還在最原始的叢林階段。

其實除了資本家逐利

也是萬不得已的大勢所趨

想想幾年前去街邊還是能吃到現殺現做的食物,而現在預製菜、料理包已經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方式,隱秘地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底是怎麼淪落到了這一步?

最初是從餐館品牌化、標準化、連鎖化開始的。

標準化意味著品控高於大廚個人風格,不求出色,但求不出錯,於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食材和調料在中央廚房提前備好,把不可控因素縮減到最小。

標準化菜品

所以連鎖餐飲品牌是最先開啟預製菜模式的。

其實標準化也是有好處的,這樣有利於制定統一的SC生產標準(《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預處理越規範,疾病防控越可控。

但是現在預製菜還在混亂髮展的初期,很多食品衛生規範和監管都沒有跟上,所以出了好多么蛾子。

2022年起多個省市出台了《預製菜質量規範》,如果有意去做,預製菜行業是能做到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

只是行業大佬願不願意用心深耕了。

然後餐館為了儘快收回成本,就勢必要拿下外賣市場

打工人吃外賣,區別與去店裡堂食品鑑食物,外賣主打一個快速補充能量、要求選擇多、分量大、價格便宜、口味符合大部分人需求。

預製菜的降本增效

上班黨續命,可等不了酸菜魚現殺現做40分鐘上菜的速度,要越快越好,越便宜越好,所以平價外賣基本都是料理包。

當預製菜鏈條足夠工業化,會成為「種植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店」的模式,省錢高效,降低成本和時間。

預製菜工廠流水線

這樣的流水線下,尾端的餐館變成了一個是食品加工廠。

有手就會,人人都能開餐廳

當然除了餐館方面對成本和時間的考量,城市規劃也越來越傾向於預製菜模式。

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出於街道衛生等考慮,不讓有路邊攤、髒攤夜市,沿街店鋪審批也比較難,很多餐館只好開在商場裡,而商場不許使用明火,於是食物爆炒就變成了微波加熱。

倒是可以用電磁爐達到爆炒效果,這樣的電費就會貴三倍以上,菜的成本也會隨之提高,而絕大多數時候價格就是消費者做選擇的關鍵,貴一塊錢就去別家了。

圖源:天眼查

最後,食物消費的場景也徹底改變了。

過去餐館只需要悶聲研究廚藝,就可以通過口耳相傳收穫食客,今天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

餐館要存活,必須花錢花精力做小紅書、大眾點評、抖音等平台的宣傳,要成為網紅打卡店還需要花心思裝修店面,總之食物好壞在餐飲業里的占比越來越小。

小紅書化的景觀社會

在這樣的循環里,劣幣驅逐良幣,想要不用預製菜的餐館生存越來越難。

這像是現代人的困局。

人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走到餐館好好吃飯,有時間了需要去性價比最高的網紅打卡點吃好更要出片;餐館沒有條件現殺現做;城市規劃更傾向於方便管理的流水線...

韓劇《我的解放日誌》

一切都在降本增效。

人是現代工業社會的螺絲釘,餐館是食品組建加工廠。

廚師成為多餘的東西,煙火氣則是奢侈品。

何止是預製菜

還有現代人的人生

預製菜悄悄統治的時代,人和餐館都困在了系統里。

要知道——食物的流變是最能反映市民階級的人們的生活變化的。

中國素來以美食聞名,八大菜系主要是各地江湖菜流傳下來,也就是說市民階級是推廣美食的主力軍。

中國八大菜系

想來也有道理,窮人家無力消費、食物只管溫飽。

上流階級自有私家廚師專門定製,他們吃的是官府菜,不流通,官府菜多清淡,主要吃食材名貴,或做法奇技淫巧(《紅樓夢》十幾道工序做出雞味的茄子)各地差異不大。官府菜當時看不上江湖菜,味道重顯得粗鄙。

偏偏就是走南闖北這批人(工商市民階級)讓美食文化生生不息。

說來有趣,《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表示,中國美食的精髓在於剩菜,人民群眾用各種想像力抵禦食物的腐壞,八仙過海,創造出別樣的美味來。

鍾情剩菜的陳曉卿

而今,食物的變遷繼續反映著現代人生活的變更,主要是工業化發展、現代移民城市興起,飲食習慣也在發生變化

譬如移民越多的城市越能吃辣,因為重麻辣是最高效的社交調劑品,於是有了北京打工人的集體回憶是瀟湘閣。

北漂的集體回憶是瀟湘閣

最先搭上預製菜快車的是杭州快時尚五虎,現在杭州成為人們口中最絕望的美食荒漠。

杭州快時尚五虎與美食荒漠

越來越多的城市背上「美食荒漠」的罵名,包括但不限於——

杭州美食榜第1名是麥當勞,比西湖醋魚更難吃的是北京豆汁兒;

北京美食第5名是宜家家居,北京最快找到好吃的方式是坐飛機2小時去廣州;

只搞錢不搞吃的深圳是廣東地區唯一的北方城市,美稱「快餐之都」...

北京美食笑話

美食荒漠的城市都有移民人口多、生活節奏快、更加標準化、螺絲釘化的特點,也是預製菜首先攻占的大本營。

很難不去設想,預製菜全面入侵一二線城市之後的面貌,只剩兩個大字:加速。

現代人已經小步快跑進入到賽博朋克的科幻世界:高科技、低生活。

我們能夠足不出戶地完成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所需,但我們的生活也成了格子間裡異化的螻蟻。

電影《玩樂時間》

真正令人難過的是,以預製菜為表征的飲食習慣改變,不僅讓我們越來越難以享受美味,更會使得一代人味覺記憶的遺忘。

全世界公認的美食荒漠——英國,落入這般田地,就是因為迅猛和徹底的工業化巨變,勞動力大量湧入工廠,沒辦法進行耕作,食物必須從市場購得。

糖和麵包成為工人單調而湊合的飲食。工業化的另一成果——罐頭食品出現,它保質期長、成本低,迅速在英國發揚光大,再到製作快餐、罐頭量產...英國本土美食就這樣幾乎斷代了。

英國罐頭工廠流水線

於是英國這麼一個溫帶氣候、靠近海洋、物產豐富、日不落帝國時期全世界的食物香料應有盡有的國家,率先開始罐頭量產,一代人、幾代人的味覺記憶被改變,他們不再能做美食,不再能品鑑美食...

英國美食:各種各樣的炸魚薯條

想想有些悲哀。

又為我們的未來感到擔憂。

其實預製的何止菜呢,我們現在的工作不也是:追求標準化、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錯。

包括人與人的關係,現在流行的「搭子社交」不也是:高度可複製性的、輕鬆不出錯、拒絕深入的。

我們的生活也是:假裝在旅遊,假裝在戀愛,假裝在交談,都是一副相似的複製的浮於表面的圖景,過上了預製化的人生。

不斷異化掉的是那些「匠人」的部分,創造性的部分,以及笨拙的部分。

日劇《我的事說來話長》

我想我們活著一定不是為了過一個標準化的可複製的人生。

所以趁現在,還能吃到新鮮食物,還能交到傻瓜朋友,去生活。

至於預製菜,全世界最愛美食的法國人目前給出的舉措是:強制規定餐館給預製菜加標識,讓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開袋機器」還是真正的廚師。

法國強制要求標明預製菜

多少有些無奈,但不失一個思路:

如果無法避免預製菜,至少要擁有最後的選擇權。

監製 - 她姐

作者 - 黃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她姐玩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02bbb669ca08306290fcaad477ce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