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政府來說,一手發券促消費、一手降稅保就業,雙管齊下才能讓這場經濟保衛戰發揮最大效用。
「今天你搶消費券了嗎?」,這句話或許成為多地居民的早安問候語。
沒錯,是「搶」不是「領」,這是多個省市發放消費券的一個現狀。
4月20日,杭州發放第五輪消費券,150萬個價值50元的卡包僅用了105秒就被市民「秒光」,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早在4月3日,河南鄭州第一期發放的100萬份共5000萬元的消費券也在150秒之內被搶光。
這是多個省市喜聞樂見的熱鬧場景,光速的搶券速度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在消費券刺激下被喚醒的消費熱情。
在消費活力被新冠疫情凍結長達兩個月之久後,各地政府開始主動出擊為消費「解凍」。為了刺激消費,多地政府以財政補貼的形式為當地市民發放消費券,截至目前,多個省市發放了總額近百億元的消費券。
一時間,各省市不約而同地下起了「消費券」雨。
01
發券促消費無可厚非
發放消費券的目的是提振消費,這一點毋庸置疑。
受新冠疫情衝擊,2020年一季度我國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其降幅創多年之最。其中,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引擎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在拉動GDP上也同步下降了4.4%。可見,提振消費成為我國目前的主要經濟任務。
但在刺激消費的手段上存在著不同聲音,「為什麼發券卻不發錢」是大家的核心爭論點。
B站暱稱為「九磅十伍便士」的UP主用一段視頻解釋了政府發券的底層邏輯。視頻中,消費者、商家與上游工廠組成了一個簡單的消費市場,消費者向商家買東西,商家向上游工廠進貨,而上游工廠的員工大部分由消費者組成,員工的工資由工廠發放,資金從消費者商家上游工廠流動,這是一條正向循環的生產鏈。
然而突襲的疫情打斷了這條生產鏈上的資金流動,消費者減少外出,商家關門歇業,上游工廠停工,經濟陷入停擺困境。
隨著疫情形勢變得明朗,儘管工廠已經復工復產,但受新冠疫情衝擊,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低迷,為了抵抗風險大家都選擇存錢而不是消費,商家需求減少,工廠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為了縮減開支便選擇裁員,失去收入來源的消費者更會捂緊錢袋過日子,靠著自由的市場經濟作用已無法及時復甦經濟,此時政府的「大手」便有必要實行外力干預。
消費券的發放便是這把「大手」經濟干預下的結果。從以上經濟生產鏈條可以看出,消費是經濟生產循環中的核心驅動力,刺激消費才能刺激生產,經濟恢復才指日可待。
而消費券與錢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消費券是用來消費,但錢不僅可以用來消費,還可以進行儲值投資。細看政府發放的消費券,都是用於零售業與服務業,在使用期限上也有一定限制,相比於無法控制使用途徑的現金,發券顯然對刺激消費更奏效,這也是一條被實踐檢驗過的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從23.3%急速回落至11.6%,杭州分三批次發放了共計總額9.1億元的消費券,第二個月社零便出現了明顯反彈,增速超過全國水平。
但一個問題是,當時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刺激消費恢復經濟活力,而這種方式在如今持續時間長、存在復發幾率的新冠疫情面前是否仍然適用?
02
中小企業也需政府「關照」
政府依靠稅收進行補貼,這種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需要有足夠的財政能力支撐,而對於本身財政吃緊的地方政府來說,尚無能力支撐起長期的財政補貼,這也是消費券目前仍是區域性舉措的原因之一。
即使從已經發放消費券的地方來看,消費券在發放方式、力度和覆蓋精準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上文提到的「光速秒券」就是一個例子,搶券之中不免出現一批黃牛,利用消費券從中牟利,即使政府通過支付寶實名認證平台進行發券,也無法杜絕這一現象。龍商網&超市周刊在二手交易平台「閒魚」上搜索「消費券」關鍵詞彙,發現部分人員加價售賣南京、山東、天津等地的消費券,即使這些倒賣行為最終仍會轉化為購買力,但可能會使需要支持的群體沒有得到充分照顧。
若想發揮消費券提振經濟的最大效用,政府需要在設計機制上再下一番功夫。
即便如此,消費券的高額補貼也無法成為一項拉動消費的長期舉措,畢竟政府財力有限,消費券無法從本質上增加大家的收入,還可能會帶來通脹壓力。想要從根本上增加大家收入,必須穩定企業的正常運轉,才能保障社會就業,大家有錢可賺,才有錢可花。
這其中,政府能做的就是對中小企業實行減稅降費,在經濟下行期間,適當給企業「鬆綁」,釋放企業活力。對於零售企業來說,減少不合理的價格管制,根據上游市場賦予企業自由定價的空間,是從另一個需求方刺激消費的舉措。
一手發券促消費、一手降稅保就業,雙管齊下才能讓這場經濟保衛戰發揮最大效用。
03
莫將發券做成促銷
從目前市場來看,發券不僅是政府行為,不少零售商家也加入了這場保衛戰之中。
4月1日起,以盒馬、家樂福、華潤萬家為代表的實體超市紛紛面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
線上電商也不甘示弱,3月14日,蘇寧易購向全國用戶發放總面值500元全民消費券,總價值5億元;京東從3月26日起開始發放累計總價值15億元的京東消費券,重點覆蓋3C電子、消費品等品類;拼多多更是壕氣十足,為助力上海市「五五購物節」,投入了25億元現金及消費券。
商家發放消費券,一方面是響應國家「促進消費」的號召,全力配合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改善疫情期間萎靡不振的銷售狀況,儘管零售業作為民生行業,在疫情期間是為數不多正常運轉且銷售額不降反增的行業,但銷量好的品類僅限於生鮮、包裝食品等,一些能夠帶給門店高毛利的禮盒、個護、百貨、小家電等品類幾乎處於滯銷狀態,如何出清是商家面臨的重要問題,剛好,消費券就是一個方式,這從商家發放的消費券適用範圍也能看出一二。
龍商網&超市周刊注意到,目前零售企業發放的消費券多數都是定向消費券,即只能用於指定品類,全場通用券寥寥無幾。在指定品類方面,以奶粉紙尿褲、個護、小家電為主,糧油、包裝食品為輔,生鮮產品不參加。
不同於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商超消費券在領取上也有一定門檻,如華潤萬家需要「會員到店任意消費,憑小票領取」、家樂福是「在線下門店消費滿199元可獲贈5張20元消費券」,此外在使用基礎上也有一定限制,「滿38元、滿68元、滿98元……」才能使用優惠券。
是否有些面熟?這些常被商家用在促銷手段上的滿減活動,如今也被商家用在了消費券的規則上,雖叫法不同,但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理性來講,國家發改委等23部門關於「促進消費」的聯合發文是一種倡議而不是一種要求,零售商家可以根據自身能力來選擇是否參與發券活動,發券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若「糧草不足」發不了券也無可非議,但是打著「消費券」的旗號來做促銷,對於消費者來講未免有些不太真誠。
相比於發券促銷,在商品與服務上讓消費者滿意更能鞏固忠實顧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