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是一種混甘三酯混合物,其組成主要包括甘油三酯和類脂。甘油三酯是一種有機化合物,由甘油的三個羥基與三個脂肪酸分子酯化而成,占動植物油脂類的95%以上。油脂根據來源不同分為植物油脂和動物油脂,植物油脂如豆油、米糠油、玉米油和棕櫚油等;動物油脂如禽油(雞油和鴨油)、豬油和魚油等。
油脂在加熱、加鹼等條件下可以水解為脂肪酸,脂肪酸的組成主要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等,且不同的油脂水解後的脂肪酸種類和含量也不相同,如豬油的硬脂酸含量較高,豆油和玉米油的亞油酸含量比較高,禽油的油酸含量比較高等。
2022年1月至3月,龍昌動保脂肪酸營養代謝研究中心共接收113份油樣,主要涉及的地區有山東省(59%)、河南省(20%)和河北省(10%)等;所檢油脂樣品主要以禽油、豬油和豆油為主,分別占比61%、16%和12%。
圖1 油脂來源分布情況
2022年第一季度,龍昌動保研究中心所收集的禽油、豬油、豆油、玉米油和鵝油樣品,其脂肪酸組成及其含量檢測數據,分析如下:
1、禽油的脂肪酸組成分析
禽油(雞油和鴨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約為:0.7%的肉豆蔻酸、23%棕櫚酸、3%的棕櫚油酸、6%硬脂酸、42%油酸、18%亞油酸和1% α-亞麻酸(見表1)。在69份樣品分析中發現,禽油的肉豆蔻酸、硬脂酸和α-亞麻酸的變異係數比較高,相對脂肪酸含量差別比較大,可能是因為這些禽油中摻入了低價豬油,造成了油脂中部分脂肪酸含量偏差較大。
表1 69份禽油樣品中脂肪酸的數據分析
2、豬油的脂肪酸組成分析
豬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約為:1%的肉豆蔻酸、24%棕櫚酸、2%的棕櫚油酸、12%硬脂酸、39%油酸、14%亞油酸、0.5%花生一烯酸和0.8%α-亞麻酸(見表2)。在18份樣品分析中發現,豬油的硬脂酸、花生一烯酸和α-亞麻酸的變異係數比較高,相對脂肪酸含量差別比較大,而這部分豬油常溫下為固態,在40℃下呈現流體狀,較為濃稠。與禽油脂肪酸組成相比,豬油樣品的脂肪酸組成較為穩定。
表2 18份豬油樣品中脂肪酸的數據分析
3、豆油的脂肪酸組成分析
豆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約為:12%棕櫚酸、4%硬脂酸、21%油酸、54%亞油酸、5%α-亞麻酸(見表3)。在13份樣品分析中發現,豆油的棕櫚酸和α-亞麻酸的變異係數比較高,相對脂肪酸含量差別比較大。
表3 13份豆油樣品中脂肪酸的數據
豆油的U/S值(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合理範圍約為5.0~5.5,13份豆油樣品的U/S值為2.88~5.72,其中有兩份豆油的U/S值較低,分別為2.88和3.43(見表4),這兩份油脂的肉豆蔻酸和棕櫚酸含量較高,α-亞麻酸含量較低,因此有可能摻入了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的低價動物油脂。
表4 U/S值異常豆油樣品的脂肪酸數據分析
4、玉米油和鵝油的脂肪酸組成分析
玉米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約為:12%棕櫚酸、2%硬脂酸、25%油酸、58%亞油酸、1%α-亞麻酸;鵝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約為:23%棕櫚酸、7%硬脂酸、55%油酸和8%亞油酸(見表5)
表5 玉米油和鵝油樣品中脂肪酸的數據分析
我公司脂肪酸營養代謝研究中心還收到了一份鵝脂,我們自煉了鵝油,並對其脂肪酸組成、酸價、過氧化值、不皂化物等指標進行了檢測(見表6)。
圖2 煉製後的鵝油
圖3 凝固後的鵝油
表6 自製鵝油的感官和技術指標
結論
對豆油來說,其U/S值一般約為5.0~5.5,當出現油脂飽和脂肪酸含量偏高時,可以分析其脂肪酸組成中某些「特定」脂肪酸的含量變化,可以進一步明確豆油裡面摻雜了什麼油脂。
對禽油來說,其U/S值為2.0~2.4。在對69份禽油脂肪酸組成分析時發現,部分禽油較為濃稠、棕櫚酸和硬脂酸含量偏高、亞油酸和α-亞麻酸含量偏低、U/S值偏低時,極大可能摻雜了低價豬油;部分禽油出現棕櫚酸和油酸含量偏低、亞油酸和α-亞麻酸含量偏高、U/S值偏高時,可能摻入了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脂,如低價豆油或回收劣質油。
此外,油脂的代謝能/消化能與其U/S值、雜質、水分、不皂化物和游離脂肪酸呈負相關,因此在使用飼用油脂作為原料時,我們要時刻關注油脂品質及相關指標,確保飼料質量與穩定,也為「精準營養」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