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鵝多痛風,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控?

2022-07-26     愛養殖的樂樂

原標題:肉鵝多痛風,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控?

肉鵝養殖近幾年在我國發展迅速,並逐步形成了產業鏈式的發展結構,但由於大規模的密集發展,鵝病也開始逐步增多,小鵝瘟、流感、呼腸孤病毒、副粘病毒、黃病毒、痛風等許多疾病都比較棘手,特別是鵝痛風已經成為影響肉鵝養殖業發展的重點問題。

說起鵝痛風,養鵝的人都比較了解,其發病階段一般為5~20日齡,發病率、死亡率約為5~30%,其主要表現為機體內各組織、器官、臟器、關節等大量的尿酸鹽沉積。

嘌呤是核酸氧化分解的產物之一,嘌呤在肝臟中會形成尿酸,所以肝臟是生成尿酸的主要器官約占80%,其次是腎臟約占17%。想要解決鵝痛風,就要明白尿酸過多(嘌呤代謝)的原因:三多一少(外源嘌呤攝入多,內源嘌呤產生過多,嘌呤代謝性增加,腎臟排出減少)。

結合臨床實際養殖過程中,其發病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

1、病毒感染:星狀病毒、副粘病毒、流感、黃病毒等,特別是垂直傳播的問題,其中星狀病毒可直接造成痛風,其他均是間接引起。近期痛風的鵝群星狀病毒的檢測率不到20%,而黃病毒檢測率高達60~70%,可見星狀病毒並不是主要原因,很大原因趨向於黃病毒。為什麼黃病毒會造成大量的尿酸鹽沉積?這就牽扯到肝臟損傷的問題。

2、飼料因素:肉鵝沒有獨立的飼料標準,多飼喂肉鴨飼料,飼料蛋白過高,比較容易出現營養代謝性痛風。包括高嘌呤、高蛋白飼料(動物內臟、魚、肉骨粉)、鈣磷比例失衡、青綠飼料偏少、飼料黴菌毒素等,均會不同程度導致痛風發生。

3、藥物、毒素因素:飼料、水線、環境中的黴菌毒素,大量藥物對肝腎都有損傷,極易出現肝腎問題。如:磺胺類藥物、氨基糖苷類藥物等。

4、代謝因素:肝臟功能異常造成對嘌呤代謝障礙,生成尿酸過多;腎臟對尿酸鹽的排泄障礙,造成尿酸鹽沉積。

5、飼養管理因素: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育雛舍濕度偏高、溫度偏低,導致小鵝體感溫度低,受涼怕冷扎堆,運動減少,飲水減少,腎排泄降低,腎尿酸鹽沉積增加。

肉鵝一旦發生痛風,治療起來比較棘手,所以針對鵝痛風在防控上應該以預防為主(減少發病率)、治療為輔(控制感染率、減少傷亡)。總體來講就是保護肝腎健康,確保尿酸生成代謝正常,避免三多一少的情況出現,具體措施如下:

1、改善育雛環境(溫度27℃、濕度60%)

2、加強飼養管理,育雛前期夜晚驅趕2~3次,讓其活動,起來飲水。

3、減少用嘌呤類較高的飼料,添加玉米、麥麩等,降低飼料蛋白,保證青綠飼料供應。

4、避免使用過量磺胺類藥、慶大黴素、泰樂菌素等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

5、6日齡可用痛風精製抗體注射0.5~1毫升預防。

6、5~8日齡使用五苓散飲水,溫陽利尿,促進尿酸排除。

7、育雛期1~15天,膽汁酸每袋兌水6000斤,促進家禽肝臟發育,排出體內毒素,保證尿酸生成代謝正常。

8、別嘌醇/非布司他(嘌呤)+秋水仙鹼(乳酸)抑制體內尿酸生成。

9、小蘇打3~5‰飲水,鹼化腎臟環境,阻止尿酸生成;溶解部分尿酸鹽;利尿,促進尿酸鹽排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7a173da848e128a4079503f69d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