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中黴菌毒素的污染有多嚴重?看完你就知道了

2022-05-26     愛養殖的樂樂

原標題:水產養殖中黴菌毒素的污染有多嚴重?看完你就知道了

近些年,成品魚飼料中植物性成分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然而,植物性原料的使用會導致真菌和黴菌毒素污染的風險增加,導致魚類黴菌毒素中毒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黴菌毒素中毒通常會導致體重減輕、生長障礙以及魚類疾病和死亡率上升,降低水產養殖的生產力;此外,黴菌毒素積聚在魚類肌肉組織中,隨著消費和飲食進入人類食物鏈,威脅著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

植物性糧食作物的黴菌毒素污染可發生在收穫前,特別是富含麩皮、纖維、水分含量高的農產品中。污染也可能發生在收穫後和儲存期間,比如當溫度和水分達到真菌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最佳條件時,就會導致黴菌毒素產生量增加。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污染原料中黴菌毒素的含量,但至今尚沒有成熟可靠的方法將其完全清除。

目前,植物性原料及副產品在水產飼料中使用的趨勢逐漸增加,這些原料被黴菌毒素(尤其是黃麴黴菌)污染的情況,國內的報道已經非常多,其實,黴菌毒素污染不僅在國內,國外也是特別常見。

在塞爾維亞,玉米赤霉烯酮、赭麴黴毒素A和黃麴黴毒素B1在用於魚飼料生產的玉米、小麥和大麥中被發現,其中玉米的赤霉烯酮含量特別高(平均為5.3mg/kg)。在巴西,在來自養魚場的豆粕、玉米麩和其他穀物樣品中檢測黃麴黴毒素B1含量為1.1μg/kg~7.4μg/kg。在馬來西亞,用於飼料生產的玉米樣品中也被高頻率檢測到了黃麴黴毒素B1(1.0~135.0μg/kg)以及伏馬菌素(261.0~2420.0 μg/kg)。在葡萄牙,黃麴黴毒素B1在分析的所有飼料樣品中都被檢測到,包括大豆、大米、玉米、小麥和大麥,檢測濃度在1.0~45.0μg/kg。

此外,在中國,大米、玉米、小麥和大麥中,有機構檢測出的嘔吐毒素含量為100.0~500.0μg/ kg,伏馬菌素B1含量為10~40μg/kg。

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水產飼料中的黴菌毒素污染問題將更加突出,這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大量的檢測數據也表明,飼料中黴菌毒素污染的類型和普遍程度呈現出高度的地理區域特點:黃麴黴毒素最常在南歐、非洲、南亞和東南亞被檢測到,嘔吐毒素在北美、北歐和中歐、非洲和北亞更常見,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在北美和南美、中歐、非洲以及北亞和東南亞的發生率較高,在南美洲則有較高的伏馬菌素髮生率,赭麴黴毒素A則在南亞和非洲最為普遍(Pinotti等人,2016年評價),多種毒素污染在亞洲比在歐洲或美洲更為普遍。

黴菌毒素污染已經成為世界級的飼料衛生問題,黴菌毒素對水產魚類的危害,也已經有過較多的研究和報道,嚴格把關原料品質,重視飼料產品安全,魚飼料黴菌毒素污染問題需要引起全世界水產圈的高度重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fb4c7f6715bdd8942627d14008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