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莉莉向我哭訴說,這兩天孩子又不肯去幼兒園了,因為前幾天在幼兒園活動中受了傷,這兩天胳膊上還掛著彩,說貼著創可貼太醜了,一進幼兒園感覺所有孩子都在看她那受傷的胳膊,很丟臉不願意進去,天天一到門口就死抱著朋友的脖子不肯下來。
朋友說,孩子膽子小臉皮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家裡只要來個陌生人,她就會抱住朋友的腿或拚命往朋友懷裡鑽,而之前剛上幼兒園那幾天,甚至不敢跟老師說話,不敢問廁所在哪,天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拚命往廁所跑,可把朋友給愁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樣的時刻,當發現自己身上有一點異常,比如衣服上有一點小污漬,手上拿了一個自己不喜歡感覺很醜的袋子,就覺得所到之處所有人都在盯著自己的污漬或袋子看,並且心裡肯定在嘲笑我;而當我們初次走進陌生的環境,比如工作場所,或孩子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總覺得所有人都在盯著自己,甚至之後的一言一行總感覺在別人的目光之下,因此把自己的行為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被別人抓小辮子。
這樣的人,說白了,就是臉皮薄,臉皮薄的孩子,多會有以下這些行為:
- 生活或學習上遇到解決不了和不懂得不敢問他人;
- 看到想要的東西不敢去他人手裡爭取;
- 明明是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了,也不敢去拿回來;
- 看到想玩的玩具因為人多就不敢上去……
可見,臉皮薄在這個年代實在不是一件好事,不僅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還嚴重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孩子臉皮薄都是因為哪些原因呢?
一、聚光燈效應的存在
這是1999年由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同事薩維茨基提出的,當時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找了一些學生,讓他們穿上非常奇怪的衣服進入到一個普通的教室和正常學生一起上課,一節課後,基洛維奇讓著裝很醜的學生填寫有多少人盯著自己看,而讓普通學生填寫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衣服很醜的人。
最終,所有問卷的結果卻跟參與者想像的並不同,穿著不好看衣服的學生本以為至少有超過50%的學生會注意到自己,然而事實上卻只有25%的人關注到。
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也把這種高估自己被關注的情況命名為「聚光燈效應」,也就是說人們的思維習慣總會本能的以自我為中心,尤其是孩子,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關注的一定也就是別人所關注的,因此當自己覺得傷口很醜時,就會下意識的不斷看自己的傷口,並認為別人也會去不停的關注自己的傷口。
二、家庭教育的影響,過多的道德綁架
有一次我們去聚餐,全程沒有什麼異常,但是回到家後,朋友莉莉就忙不迭地問我們在餐廳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人,她說有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背著一個粉紅色花朵的書包,還說這爸媽也真是不講究,怎麼能讓一個男孩子背這麼粉嫩的書包呢,也太不注重孩子心理,男孩子的樣子好好笑之類的,結果尷尬的是除了她,所有人都沒注意到,唯一一個注意到的朋友說:雖然我看到了,但他背的也許是妹妹的書包,這沒什麼奇怪的啊。
我問朋友的女兒有沒有看到,結果連她也沒看到,但是她一定是把媽媽的行為記在心裡了,認為如果出門不夠體面的話,一定會成為別人的談資笑柄。
因此,如果父母總在孩子面前挖掘別人的短處,嘲笑諷刺別人,甚至總是對孩子說:你穿的這件這麼丑會被別人笑話的,你跳舞那麼笨拙還好意思去表演太丟人了,總是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把別人的想法強化然後轉嫁給孩子,孩子也就勢必變得更在意他人的眼光,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敢去表現表達。
三、人為因素影響,尤其家庭成員的影響
就像朋友莉莉,她是個極要面子的人,也是一個幾乎追求完美的人,每次出門必是一絲不苟,她家門口有一面大的全身鏡,每次出門她都要全身照一遍,像我們這些很熟的朋友,每次去她家她也都打扮的光鮮亮麗來接待我們,當然這對莉莉來說沒什麼不好,我們雖然覺得有點誇張,但是也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是因為莉莉的極致精緻,孩子似乎也受到了她的影響。因為過於追求外表的完美,一點點的傷口就讓孩子不敢面對別人,哪怕別人可能也根本就沒注意到她。
因為臉皮薄,太在乎他人的感受,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而一味的選擇忍讓、退縮,只會讓孩子因為面子而丟失其他更多東西,比如不敢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不敢去爭取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出現社交障礙等。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善孩子臉皮薄的情況呢?
一、嘗試跟孩子講述聚光燈效用的原理
比如讓孩子回憶今天有沒有看到老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穿什麼款式的褲子,有哪一個同學身上有什麼奇怪的東西,然後再回憶一下昨天甚至前天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也許孩子記憶很好,能記住今天的,但昨天的前天的甚至更久之前的呢?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告訴我們的,這種聚光燈其實只存在於你自己的腦海中,你以為你注意到的別人也一定能注意到,但事實上你可能根本沒注意到別人的這些,就算你今天注意到了,很可能明天就忘了,這也是我們要跟孩子講的,其實每個人的思維都很忙,每天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不會一直記著他人無關要緊的事。
就像你今天因為受傷貼了創可貼你覺得很醜,可受傷貼創可貼這是共識,所有人受傷了都會這樣做的,這並沒有什麼奇怪,也許別人根本就不關注你這創可貼;同樣就算今天別人看到了,你明天傷好了,創可貼沒有,別人也就忘記了,你並不需要因為一天的不完美就耿耿於懷,覺得所有人都會一直記得你的不完美。
二、注重言傳身教,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連法國學者波斯兒也說過:人的觀念標準深受家長的影響,並植根於腦海。
可見孩子的問題多數都是出自於最親的家人身上,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認為自己隨口一說,孩子是不會有印象的,尤其要注意
- 不當著孩子面隨意批判嘲笑他人,讓孩子過於在意他人的想法而喪失了自己本來的意願,不敢拒絕,過分追求完美,不敢爭取。
- 不隨意給孩子道德綁架,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女孩子必須穿裙子,否則就不好看,哪怕孩子根本就不喜歡裙子。
- 多給孩子形象和行為自由的空間,在合理範圍內讓孩子有自己的穿衣自由,行動自由,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自由,就像《遊戲力》里說的那樣: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於他們變得更加自信。
三、揚長避短,儲蓄成功法
我們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無萬人」,每個人必定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總是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相信就就算是天才也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自暴自棄,不敢見人。
相反,如果我們能及時看到孩子的優點,弱化他的缺點,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就算殘疾人也能對自己感到充滿信心,這就是「上帝關上了我的門,但給我開了一扇窗,雖然小了點,但依舊能看到陽光。」
有科學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畫的痕跡,即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們重新回憶起往昔成功的動作模式時,就可以重新獲得成功的喜悅。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準備一個小本子,把孩子優秀的、進步的、成功的部分都記錄下來,當孩子感覺自卑時,就拿出來看看,讓他知道原來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很多隱藏的優點的,這樣經常重溫正面的一面,就能讓孩子更加有信心的去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不再臉皮薄。
綜上
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沒有哪個人是完美的,我們要讓孩子學著客觀的看待自己,不要因為過分關注他人的看法而讓自己沒有了主見,嘗試從」聚光燈「下走出來,讓自己的臉皮厚起來,先做自己再去關注別人的看法,你才是自己的主角。
我是小皮育兒經,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