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正在拖垮你的生活

2023-10-05     筆記俠

原標題:「信息繭房」,正在拖垮你的生活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0 篇深度好文:2724字 | 7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0 篇深度好文:2724字 | 7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前不久,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他在某平台觀看一則「男女吵架」的視頻時,發現自己和妻子看到的留言竟然各不相同。

他看到的評論,大都是以男性立場為主;妻子手機上看到的,卻是站在女性立場的評論。

這時,他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手機的評論區,竟然也「男女有別」。

這則消息很快引起了共鳴,許多網友表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同一則視頻,自己和媽媽看到的評論卻不一樣。自己看到的是孩子抱怨原生家庭,媽媽看到的都是家長自訴不易。」

在算法主導的今天,大數據已經可以精準地將不同的觀點,投送給不同偏好的人。

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資訊,很多都是經過篩選,迎合個人喜好的消息。

這看似便利,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困在「信息繭房」里:看不到不同的消息、聽不到不同的觀點,甚至失去辨別真相的能力。

一、你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在觀看某種類型的視頻後,馬上會被推薦更多該類型的視頻;

點贊某種類型的評論後,就能經常看到相似的評論;

轉發某種類型的文章後,就會經常收到這種類型的文章……

在觀看某種類型的視頻後,馬上會被推薦更多該類型的視頻;

點贊某種類型的評論後,就能經常看到相似的評論;

轉發某種類型的文章後,就會經常收到這種類型的文章……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大數據」越來越了解每個人的喜好。

它會把我們喜歡的觀點和話題不斷推送過來,而那些我們不感興趣的話題,就會逐漸淡出視野。

久而久之,我們接收到的消息變得越來越單一,也越來越無法了解到許多事情的真相。

還記得不久前,藝術家向梅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造謠,說她退休後生活悲慘並大肆渲染。

很快,這些謠言就在網絡上瘋傳,被人不斷轉發。

許多不明真相的人也加入「正義」的審判隊伍里,對向梅的家人進行攻擊和辱罵,給她和家人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即便後來,向梅本人出來闢謠,卻依然有人寧願相信謠言。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就是「信息繭房」的影響:當人們反覆接收到某個信息和想法時,就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

當我們在網絡上點擊了某些關於「是非恩怨」的八卦後,就會很快收到一大堆關於事情「前因後果」的推送。

吸引著許多人埋頭在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中,不斷地點擊、轉發,加入群體的狂歡。

最後卻發現,這不過是別人收割流量的陷阱。

在這個網絡時代,如果不加思考地沉浸在「大數據」打造的主題樂園裡,就難免作繭自縛,淪為「烏合之眾」。

二、你看到的

可能是「信息繭房」割裂的世界

前不久,坐擁千萬中老年粉絲的視頻博主「秀才」被封禁,登上熱搜。

許多年輕的網友紛紛表示:自己竟然第一次聽說這位「網紅」,也從沒刷到過他的視頻,不由得感嘆「算法」的強大。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網絡原本是一片相通的海洋,卻不曾想,我們看到的世界早已被「信息繭房」割裂成許多無法相交的「平行宇宙」。

想起這樣一個段子:「一群井底之蛙通過網際網路互相認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後,它們得出共識:世界確實只有井口那麼大。

如今,信息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卻越變越大。

網絡將那些觀點相同、認知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讓群體的偏見不斷被強化。

我們本以為,可以通過網絡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最後卻發現,限制我們視野的恰恰就是網絡。

網友@小琳曾在知乎上吐槽:過年回老家,和家裡的親戚閒聊。當親戚了解到她在大城市的工資後,竟冷嘲熱諷:「讀這麼多書,待在大城市有什麼用?還不如去做直播。

他們說,身邊許多人在家做直播,每個月能賺好幾萬。

小琳解釋說,做直播賺錢的只是少數。親戚卻立刻反駁,他認識好幾個做直播的,早就已經財務自由。

無論小琳怎麼解釋,親戚都覺得自己比她更有見識、懂得更多。她只好保持沉默,不再試圖說服對方。

樊登老師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很多人看起來在思考,其實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見。」

當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同樣的信息和觀點,就容易陷入偏見的漩渦,以為自己掌握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一旦遇到不同的觀點,就會馬上否定,結果讓思維越來越固化,再也無法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三、網絡時代,

千萬別讓「信息繭房」廢了你

《拆掉思維的牆》里寫道:「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的樣子。你的認知高度,就是你能站到的高度。

「信息繭房」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認同的;它讓我們聽到的,都是自己想聽的。

久而久之,我們就再也無法觸及世界的真相,漸漸與現實社會脫節。被困在固有的認知里。

要想破繭,就要主動改變:去關注不熟悉的領域、去傾聽不同的聲音、去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思維,才能發現人生的更多可能。

1.推倒自己的牆

董宇輝說:「如果思維是一堵牆,世界就在牆的另一邊。

我們的很多決定和選擇,都取決於內心的思維和觀念,思維越僵化,成長就越難發生。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年輕時,每天下班後都和同事聚會、玩遊戲,渾渾噩噩。

直到有次,他參加同學聚會,才驚覺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

他想要改變,卻覺得自己已經36歲,一切都太遲了。

好在,後來他及時調整了狀態,開始正視自己的現狀。

決定不再和別人比較,而是從零開始提升自己,終於成功打造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觀點:

都這麼大年紀了,還有什麼好努力的;女孩子,還是早點結婚更好;創業有什麼好,還是體制內的工作更穩定……

這些聲音聽多了,就容易內化成我們內心無形的牆,阻礙我們的成長。

要想改變,就要敢於推倒心中的牆,主動跳出局限,不斷自我革新。

2.丟掉手裡的尺

小說《刺蝟的優雅》中,主人公米歇爾因為孤僻的性格、不修邊幅的打扮,受到身邊很多人的歧視。

實際上,她是一個知識淵博、為人友善的人,但大家卻始終認定她又懶又笨,這樣的偏見最終把米歇爾逼上了絕路。

在我們身邊,「標籤化」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一個人,如果不修邊幅那他肯定很懶;如果不善言語,那他肯定很笨……

不管這個人真實的性格如何,只要被貼上標籤,就再也無法擺脫別人的刻板印象。

然而,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彼此之間難免存在著差異。

如果一味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就難免陷入偏見。

就像有句話說的:「有些事我們無法理解,不代表這件事是錯的;有些東西我們沒見過,不代表它不存在。」

一個人成熟的標準就是,不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生活。去兼容更多觀點,去包容更多不同。

3.去穿別人的鞋

香港富豪田北辰曾相信「讀書無用」,他認為無論學歷如何,只要努力就能改變現狀。

於是,他參加了一檔真人秀節目,去體驗清潔工的生活。他很快發現,事實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

那段時間,他每天筋疲力盡回到出租屋倒頭就睡,根本沒有精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

這時,田北辰才真正體會到底層人員的困境,明白了學歷和見識的重要。

一個人,只有穿上別人的鞋,才能懂得別人的難;看見別人的困境,才能找到許多問題的關鍵。

結語

作家王小波曾寫過一個「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

古代有一個國家叫做花剌子模,這個國家的君王非常專制。

每當有信使傳來好消息,他就會龍顏大悅,給信使封賞;每當信使傳來壞消息,他就會把信使送去喂老虎。

久而久之,大家都只報喜、不報憂。最後敵軍兵臨城下,他卻一無所知。

在「信息繭房」厚重的今天,倘若一味沉浸在算法營造的世界裡,就會像「花剌子模國王」一樣,喪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主動破繭,跳出網絡,融入生活,走出單一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

讓自己打破思維的僵局,不斷更新、不斷進化。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f32c2212578a2c70198d6c51b2bc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