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品牌打擦邊球,還說顧客太「敏感」?消費者:永久拉黑

2022-07-08     咖門

原標題:茶飲品牌打擦邊球,還說顧客太「敏感」?消費者:永久拉黑

「這年頭,飲品店不打擦邊球,就不會寫文案了嗎?」

最近,某茶飲品牌的杯套文案在豆瓣引發大量爭議,被網友認為「打擦邊球」、「一看就被噁心到了」,而品牌方則認為是消費者「太敏感」。

這件事瞬間點燃了公眾情緒,很多網友直呼「下頭」。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在打「擦邊球」?

茶飲品牌打擦邊球?

「一看文案就被噁心到了」

豆瓣上,最近有個吐槽帖的熱度很高,連續一周排在奶茶小組熱門前三。內容是這樣的:

消費者在某廣東茶飲品牌門店買了一杯綠色方杯青芒汁,拍照時,發現杯子上的宣傳語不太對勁。

「獨門大方杯,寶貝喜歡大的嗎?」「握住TA,會感到有壓力嗎?」

文案句句充滿暗示性,「一看這個文案就被噁心到了!」

隨後,消費者與品牌取得聯繫,提出疑問,卻收到這樣的回覆:「可能每個人感覺不一樣吧,有些人會敏感一些,因為也有不少人沖這個包裝來買的。」「您確實是第一個提出來的。」

帖子一經發出,評論區立即炸鍋了,討伐的聲音此起彼伏。

「這個帖子要是沒熱度,就是對擦邊的縱容。」

「低俗又噁心,這品牌在我黑名單里了。」

「到底什麼時候這些人才會知道黃色笑話一點都不好笑。」

除了擦邊文案本身,品牌的回覆也令網友十分氣憤,「敏感」兩個字,正中人們敏感的神經。「自己打擦邊廣告,反過來說別人敏感?」

顯然,消費者並不接受品牌的甩鍋行為。一句「消費者敏感」,就能解釋擦邊球的問題嗎?

消費者的敏感紅線在哪裡

哪裡就是禁地

廣告文案的「擦邊球爭議」,很多品牌都發生過。

3月底,衛龍因為外包裝上印有「約嗎」、「賊大」等廣告語,被市場監管局調查;5月,安踏產品展示圖事件又登上熱搜第一。

幾乎每一次,都以品牌道歉收尾,爭議過後,也都給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哪怕時間過去很久,也會不斷被網友「翻舊帳」。

同時,網上也不乏有「品牌無心之失」、「消費者神經敏感,矯枉過正」、「黑紅也是紅」、「品牌已經賺到了」等言論。

到底該怎麼看待「擦邊球營銷」?為什麼總是有品牌陷入「擦邊球危機」?我跟知名公關公司負責人、茶飲連鎖品牌公關分別聊了聊,得出了4個結論:

1、擦邊球真的不適合「入口生意」

從杜蕾斯利用巧妙文案,收穫了不錯的營銷效果開始,市場上逐漸出現了很多「擦邊球營銷」。

從產品關聯度、場景聯想方面看,杜蕾斯本身的產品與其文案有極高關聯度,討巧但不出格的文案,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偏正向。

但是對於其他品類,尤其是飲品、食品等入口產品來說,擦邊文案容易給消費者帶來心理不適感,產生不好的聯想。

「不適感」一旦產生,會長久地停留在消費者心中。

社交平台上,有網友分享自己看到擦邊球文案後留下的心理陰影,「我有兩三年不吃絕味鴨脖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多次擦邊,每次想起來瞬間想吃的心情就沒有了。」

茶飲、餐飲打擦邊球,實在是風險最高的一種。

2、負面熱度,很難沉澱到消費決策層面

營銷內卷之下,品牌們都各出奇招,但是有些流量,是很難轉化成銷量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擦邊文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陰影」,進而降低購買慾之外,負面的流量和討論,能帶給品牌的熱度只是一時的,並不會真正轉化為下一步消費決策行為。

上海某知名上海某知名公關公司負責人還告訴我,有少部分品牌可能存在「黑紅也是紅」的認知,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對品牌的傷害;負面影響產生後,也需要花費很大代價修正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3、是否「擦邊」,本質上消費者說了算

茶飲行業是一個離消費者很近的行業,品牌的一舉一動,都能迅速得到消費端的反饋。

幾位資深公關都認為,任何情況下,判斷廣告是否擦邊,都應該以消費者的感受作為基礎,這是行業性質所決定的。

拋開行業來說,如果廣告本身讓消費者產生觀感不適,引起了較大爭議,那就證明廣告本身是有問題的。

消費者心中的敏感紅線在哪裡,哪裡就是禁地。

4、很難說是無心之失,至少也是意識不足

上海某知名公關公司負責人告訴我,「擦邊球」幾乎很少有無心之失,至少也是品牌的風險意識不足。

在一部分品牌看來,低俗營銷受到的輿論譴責,遠不及營銷炒作後為其帶來的流量、熱度,所以會選擇冒險。

還有一部分品牌,處於意識不足的狀態,把擦邊歸結於「玩梗」,覺得擦了邊也沒關係。

同時,幾位連鎖茶飲品牌負責人也透露,新消費品牌發展速度快,從業人員水平也參差不齊,且流動性大,不少人總想「一句文案就走紅」,沒有陪伴品牌成長、長期積累顧客的耐心。

新茶飲品牌

我更勸你不要冒這個險

自作聰明的擦邊球,本身就會勸退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在新茶飲行業,我更要勸你不要冒這個險。

新茶飲與其他消費品類相比,有個特殊性:年輕女性,是新茶飲的核心消費群體

她們對擦邊、物化女性的文案有著天然的敏感,並且持零容忍態度,「擦邊營銷」對年輕女性消費群體的傷害幾乎是永久且不可修復的。

而且,對於低俗廣告,早有相關法律規定:《廣告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廣告不得有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

《廣告法》已有明確規定

因為打擦邊球被調查、處罰的品牌不在少數,負面輿情之後,如何修復與消費者關係,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此外,茶飲行業已經進入了品牌競爭階段,產品上很難卷出本質差異,品牌好感度,已經變得空前重要

而廣告的本質,是一個品牌價值觀的出口,冒險收穫的熱度,很可能帶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

建立品牌感,是一個成本高、耗時長的過程,茶飲行業猶是如此。

一次翻車,帶來的都是以往的努力付諸東流。

希望每個品牌都能用一杯好茶留住消費者,而不是一句有「擦邊風險」的文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71bfd84d655bf7cab59e91c3a4b9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