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期間的運輸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C-47、Ju-52等著名機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運輸機的尺寸、運輸能力等與今天完全無法相比,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追求更高的性能,Ar 232運輸機就是德國在1939年開始研發的裝備,那麼它的性能水平到底如何呢?
首先還是簡介一下Ar 232運輸機,該機在設計之初有著極高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近乎變態的起降性能,除了短距起降之外,還有就是在粗糙地面上起降的能力,換到現代的說法就是野戰機場起降能力。
德軍的這種嚴格要求或許跟他們的戰術有關,因為閃電戰的精髓之一,就是像手術刀一樣快速地攻擊打擊範圍內的敵方機場、軍火庫、指揮部、屯兵站等目標,這種戰術會導致機場癱瘓,而且也無法快速修復那些被炸毀的機場跑道,那麼己方運輸機就不得不在那些野戰機場或者臨時修復的跑道上起降。
在一系列的高標準之下Ar 232問世,它採用了箱形貨艙、高單翼、高平尾翼、雙垂尾等一系列設計,其中有不少很具有前瞻性。它的前部駕駛室有大面積玻璃結構,以保持較好的觀察視野,駕駛艙後方是貨艙,與當時運輸機大多採用側面艙門不同,Ar 232採用了尾部裝卸跳板式結構,這種設計有利於大件貨物的進出,整個貨艙尺寸長度6.6米、寬2.3米、高2米,因此德軍裝備的「桶車」可以直接從尾部開進貨艙。
飛機原本採用雙發動力,預計使用BMW 801發動機,但是該引擎從1940年起需要優先供應給Fw 190戰鬥機,所以改為Bramo 323發動機,並且發動機增加到4台,相應的總功率從3200馬力增加到4800馬力,並且更多發動機也增加了安全保障,即便是一台發動機出現故障也有不至於出現致命危機,不過缺點就是增加了重量等問題。也正是發動機方面的區別,Ar 232實際上分為雙發的Ar 323A和四發的Ar 232B兩種型號。
飛機獨特的起落架正是它綽號「千足蟲」的原因,它的主起落架為常規的前三點式,機鼻下的前單輪起落架可半收入機體內,並且該起落架可調節高度,這樣就能調整尾部跳板的坡度了,主起落架則可以收入機翼內。除此之外機腹下還有一排機輪,總共11對22隻,它們的存在就像坦克懸掛一樣,即便是地面凹凸不平也能保持與地面的接觸,加上阿拉多公司的襟翼技術,飛機短距起降能力非常好,有文章稱在起飛重量16噸的情況下滑跑距離只有大約200米,如果採用助推火箭還能進一步縮短,不過不清楚這一數據是雙髮型號還是四髮型號。
飛機上還有較強的自衛火力,機鼻安裝一挺MG 131機槍,機背上有安裝了一門MG 151機炮的旋轉炮塔,另外還有一挺後向射擊的MG 131機槍。
四髮型號的Ar 232運輸機空重1278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115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308千米每小時,巡航速度290千米每小時,最大航程1062千米,總產量約20架。
首先說說德軍對Ar 232運輸機的態度,他們認為該機比Ju 52「容克大嬸」更優秀,無論是運輸能力還是飛機本身的性能,只是隨著戰事的惡化,德國沒有大規模量產這款運輸機,德國需要把航空鋁材等資源優先供應給作戰飛機。
Ju 52
接下來再簡單的橫向對比一下,作為一款二戰時的德軍大型運輸機,同時期它並非是最優秀的,儘管它在許多技術方面都有開創性,至少跟C-54「空中霸王」運輸機比起來就差了一個檔次。C-54在1942年首飛,其空重就超過17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更是達到了33112千克,最大飛行速度441千米,最大航程6276千米,單說運載能力就甩了Ar 232一大截,已經上升到戰略運輸機的層面,而Ar 232還徘徊在戰術層級。
C-54
不過與體格更小的「空中客車」C-47運輸機相比,Ar 232在技術上還是擁有絕對的優勢,除了航程方面稍弱,其他方面幾乎呈現碾壓的狀態;可C-47最大的優勢不在於性能,而在於工業產能,過萬的總產量就能讓Ar 232望塵莫及。
C-47
總的來說Ar 232是一款優秀的運輸機,並且還是最早專業設計的軍用運輸機之一,同當時很多德國裝備一樣,它高精密高性能,只是它出生在二戰時,戰爭嚴重影響了它的發展之路,要是生在和平年代或許能被大規模量產成為一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