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

2023-08-07     筆記俠

原標題:靠譜,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初心

第 7605 篇深度好文:5105 字 | 12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初心

第 7605 篇深度好文:5105 字 | 12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一、靠譜的本質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職場中,那些脫穎而出的往往不是聰明人,而是靠譜的人?」

高贊回答是:「因為這些人靠得住,有擔當。和他們合作從不用擔心掉鏈子。」

靠譜,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靠譜的人,下級擁戴,同級支持,上級喜歡。

那麼,什麼是靠譜?

一句話來說,就是「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 對外不斷交付確定性,對內不斷疊代人生算法。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先做人,再做事。

但是,要做到靠譜,並不簡單。

舉個例子。辦公室里的某位同事,手裡有一大堆工作,每天都老忙碌了。這種工作滿滿的人,算靠譜嗎?

不一定,對吧。能稱之為靠譜的人,承擔任務只是一方面,工作結果也很重要。

換句話說, 靠譜的人,一定能把事閉環。

那好。既能承擔任務,又能拿出結果,這樣的人該算靠譜了吧?

不一定。這又為什麼?

因為靠譜是分層次的。 能把事完成,僅是低層次的「對事靠譜」。

舉個例子。在職場中有一些人,每天機械式地做完手頭該做的事,對其他的不管不問。也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把自己活成一個只動手、不思考的機器人。

他完成了工作的閉環,也拿出了結果。但你會怎麼評價他?

大機率是「這個人做事勉強算靠譜」。

所以,我們需要分清靠譜的層次,擺脫低層次,走向高層次。 從「事的靠譜」,變成「人的靠譜」。

當你個人與「靠譜」二字綁定在一起,就不受環境、職業、崗位的約束,始終能得到別人的信賴。

靠譜,分為4層:收到做到,說到做到,想到做到,知道做到。我們一個一個來聊。

二、收到做到,就是執行力強

所謂收到做到,就是執行力。不推諉、不拖延,不談理由、不找藉口。

但很多時候,一些人所謂的執行力,是指那些按流程就能做好的事。

有清晰的工作步驟,有配備的團隊資源,有明確的衡量標準,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

這樣的情況,你評價他會用「執行力強」嗎?大機率是「能按流程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所以,執行力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要做到並不簡單。

舉個例子。某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上級交代給他一項任務,但是他的團隊中沒人有過此類經驗。他應該怎麼辦?

跟上級解釋,然後把任務推掉。可以嗎?

或者照葫蘆畫瓢,把煩惱扔給他的下級,讓下級負責把任務完成。可以嗎?

當然可以。但是這樣的話,他的上級恐怕很難把他看作靠譜的人。

那麼,這位部門經理如何做才算靠譜呢?

收到做到。既然任務已經來了,那就想方設法完成。

比如,在公司內外,尋找有此類任務或接近性任務經驗的人,然後請教方法;或者尋求外包人員的幫助,等等。

盡力去做,就算最後難以完成,上級也能諒解。退一步來說,這樣你也能拿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

也就是說, 上級給你一個0,最好不要原樣還回去一個0。窮盡一切可能,先做到3,再做到5,再做到8。

別成為團隊中的黑洞,事進來,一個迴音都沒有。

此外, 收到做到,還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能力。

舉個例子。還是那位部門經理,老闆突然給他安排了一個緊急項目。

但是根據業務經驗、團隊資源,他再三思考,認為這個項目老闆考慮不周。貿然執行,短時間會有效果,但長期弊大於利,會極大地傷害用戶體驗。

那麼,他該怎麼辦?

為了長遠發展,冒死進諫,期待改變老闆決策嗎?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這算靠譜嗎?

不一定。因為老闆做決策自然有他的道理,沒有一位老闆願意看到自己的決策被下級直接頂回來。

那麼,明哲保身,保持沉默,無腦執行,算靠譜嗎?反正事情是老闆交代的。

也不是。不假思索地盲目執行,更不是靠譜。那該怎麼辦?

其實, 面臨A和B兩難選擇的時候,不妨去C中尋找答案。比如,有沒有可能,存在雙贏的解決方案?

能看到風險,這很好。然後呢?怎麼策略性解決?

如何既滿足上級的期待,又能夠把風險點降低?怎麼在資源不足、激勵不足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確保交付完成?

真正的執行力,不僅是完成任務,更是對任務本身的不斷改進,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困難,應該在事後彙報時,作為成績說出來。它就變成了加分項。

事前提出困難,別人往往會把它看成藉口。是你的減分項。

堅信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才是靠譜。

所謂「收到做到」,就是有回覆、有思路、有動作、有結果、有反饋。

三、說到做到,就是信守承諾

能「收到做到」的人,溝通成本低,安排的任務,馬上能落實。

但這依然是被動行為,是對指令的落實執行。想要在職場脫穎而出,還是要有主動性。

說到做到,信守承諾,一口唾沫一顆釘。

我們經常能看到喜歡誇大自己的人。

比如,喜歡說「整個」。你負責什麼?我負責公司整個的銷售團隊。具體一點呢?配合10個銷售寫PPT。

比如,喜歡大幅度「四捨五入」。你們有多少用戶?不超過100萬吧。實際呢?20多萬。

比如,把未來的成績算作今天的。你們團隊年創收多少?2000萬。是哪一年的?預計明年。今年呢?300萬。

比如,完全不把承諾當回事,或者超出自己能力過分承諾。「放心吧,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第二天酒醒之後,「你說了啥事?」

有些人,喜歡說大話、說空話、說假話,經常把話說得很滿,但做起事來總掉鏈子,大幅度低於你的預期。這就是不靠譜。

俗話說,說話算數招待見,言而無信惹人厭。 做不到,就別說。能做到,就想著說。

說到做到,不僅是對別人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別破壞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信用值」。

不然次數多了,成了職場上的「失信被執行人」,那路就越走越窄了。

靠譜的人,路總是越走越寬。從不輕易承諾,但一旦說了,就必須得辦到。

總能達到你的預期,經常會超出你的預期。明明能做八九分,但說個五六分留有餘地,確保別人的期待不落空,再去尋求超越期待值的辦法。

對公司來說,管理者制定年終目標、季度目標,研究激勵措施、獎勵方式,必須要保證說到做到。

否則,不僅會讓老闆的滿滿期待落空,也會在下級中喪失威望,同時給自己打上了「不守信」的標籤。

一句空話,換來無數惡果。

四、想到做到,就是感知力和責任感強

說到做到,具有一定的主動性。但「想到做到」,主動性更強。這一層次有兩個小星級需要修煉。

第一個星級,能想到別人想到的東西。就是感知力強,情商高。

你可能也發現過,在公司里,有時候上級還沒有說話,但某個同事已經感覺到上級要說什麼了,甚至能提前去做上級還未安排的一些工作。這就是一種感知力。

所謂感知力,就是指: 對自己內部、外部世界,以及他人的內心,有更敏銳的覺察、理解能力,並能夠有效整合這些信息,作出判斷和思考。

感知力,不等於敏感。敏感是被動的,易受環境刺激。感知力是主動的,去主動覺察事物。

感知力強,能幫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提升工作能力。

具體來說,它包含3點。 自我監控,他人共情,外部沉浸。

自我監控,是能敏銳地感受自己身體內在的細微變化,體會自己的狀態。這是對自我的感知。

就是說,階段性地把注意力從事情上轉走,內觀自己。

回憶和思考:剛剛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效果?還能怎麼調整?

再比如,做工作時,也可以多去感受:做這件事,是愉悅還是無聊?過程流暢舒服嗎?容易分心走神嗎?

忠實面對內心,你就能提升對自我的感知力。

他人共情,是能切身體會到別人的心情、想法、感受,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這是對他人的感知。

我們常說換位思考,但這仍然是主觀意願:倘若我是他,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

本質上,這還是在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和框架去思考,並沒有真正代入別人的角色,體會別人的感受、想法和邏輯,也沒有觸及別人的內心。

與其帶著主觀性,去換位思考,不如直接溝通感受吧。

詢問對方:你的感受是什麼?怎樣想的?能不能跟我詳細解釋一下?

放低姿態,用空杯心態去溝通,接受別人的表達和傾訴,聆聽、接受、包容。了解到他人的真實感受,才是真正的共情,才是對他人的感知力。

外部沉浸,是能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環境中,體驗和感受外部世界。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休假時,還一心記掛著沒做完的任務;旅行時,老是擔憂自己的事情和安排;娛樂時,感覺這些東西好浪費時間;社交時,抱著功利目的,想著拉近關係、擴展人脈……

我們總是填不滿注意力的欲壑,容易被各種內在念頭、外在刺激吸引。總覺得只做一件事太浪費時間,想同時做好幾件。

但正因如此,思緒才會飄忽不定,無法定下心來做事。不如試著集中注意力,放到眼前的事物上。

那麼,外部沉浸與自我審視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無論你在做什麼事,都能分成多個階段。

處於某個階段中,就儘量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摒除掉腦海中的雜念。這是外部沉浸。

完成一個階段後,可以對做完的事「回看」一遍:我的狀態如何?情緒如何?此事還有優化空間嗎?這是自我審視。

當你能感知自我、感知他人、感知外部的時候,你就擁有了感知力。

感知力強並以此指導行為,就有更大機率想到別人想到的東西,更容易成為靠譜的人。

想到做到的第二個星級,是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這是責任感的體現。

比如,一名項目經理,正在負責一個重要的客戶項目。在過程中,他發現項目面臨一些技術難題,這些難題會影響項目進度和質量。

這時候,他立即向上級如數彙報了這些難題,並請求上級的幫助。

如果你是他的上級,你會怎麼評價他?

大機率是,什麼問題都來找我,還要你幹什麼?

換句話說,這是他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假設這位經理,沒有向上級彙報難題,而是動員團隊成員、利益相關方一起,研究解決辦法。並且,還緊盯項目進度,最後按時完成交付。

在整個項目結束以後,他詳細彙報了項目過程,並針對避免類似情況進行了建議。

這個時候,作為他的上級,你會怎麼評價他?

這個人,有責任感,能擔事!

所以,責任,不是對說過的事負責,而是對沒有說過、甚至沒有想到的事負責。

你能不能查缺補漏,隨時補位?幫別人補上那關鍵的一環?

有感知力,就能想到別人想到的事。有責任感,就能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事。

放在一起,就是靠譜的第三層次,想到做到。

五、知道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知道做到,其實就是知行合一。靠譜的4個層次中,它的主動性最強。

比如,知道暴飲暴食,對人的健康不好;知道肆意發泄情緒,會傷害別人;知道強行下命令,不跟團隊達成共識,會削減團隊凝聚力。

但是,知道什麼是對的,卻從不按對的方法去做對的事。這不是靠譜的人。

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

信息超載。

想學的東西太多,反而抓不住重點。我們天然喜歡接觸新事物、新知識點,但卻忽略了對已有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這就演變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卻又每時每刻都在拋棄。

消極過濾。

每當我們看到新觀點,總會用已有的成見、經驗去對抗。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其實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沒有空杯心態,選擇性屏蔽周圍的信息,就會導致故步自封。

缺少跟進。

很多時候,你學了一個新方法,但過了一段時間,大機率會回到原來的習慣上,生活仍然照舊。這就是因為缺少跟進。

如何從知道變成做到?

精要主義。

追求少而精,而非多而泛。深入學習每一個新知識,不必太急切。畢竟世界上那麼多東西,是學不完的。

做事也是如此,保持專注,集中精力在1到2件有用的事情上。

綠燈思維。

保持思維的開放性,對於新觀點,不急於質疑,嘗試找出它的邏輯和道理。

持續跟進。

在行動的同時,不斷跟進反饋,修正完善,疊代提升。比如用PDCA戴明環輔助。

而且,知與行最好不要割裂去看。

王陽明曾在《傳習錄》中以吃東西、行路為例,闡釋知與行的關係。

「知行」是說:食物的好壞,除非自己嘗嘗,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路途的狀況,除非自己走過,否則也無法知道是險峻還是平坦。

「合一」是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成果。把知道變成行動,再通過行動去提升自己的「知道」。

知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離、不分先後。

結語

當下,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掙,再加上內心的焦慮、不安全感等因素,每個人都越來越追求穩定的回饋—— 在值得的人身上花時間

如何成為那個值得的人?

靠譜,就足夠了。

但靠譜是分層次的。低層次的,僅是「事的靠譜」。高層次的靠譜,是「人的靠譜」。

當你成為了靠譜的人,你的身邊就會吸引聚集靠譜的人。在彼此的互相作用下,做事流程越來越舒服,成果越來越好,你的成長進步也會越來越快。

靠譜的人相遇,一定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對於管理者來說,更要培養團隊的「靠譜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個「泡菜效應」: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力。

如果你的團隊大部分都是靠譜的人,其中的個別人、新人也會受此影響,漸漸成為靠譜的人。你用人拿結果也會很順暢。

但如果你的團隊情況相反,那就要注意了。能「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固然很好,但也很少見。尊重現實和規律,最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極小的機率上。

收到做到,說到做到,想到做到,知道做到。

這不僅是靠譜的層次分級,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隊持續成長的可參考路徑。

盡力讓自己成為那個值得的人、值得的團隊、值得的組織。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ee72872f5343b6aa2df629b62a35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