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也是大唐盛世的主要奠基者,她的一生充滿傳奇,同時又飽受爭議。這個不讓鬚眉的一代女皇,除了改國號、遷都、養男寵之外,還曾效仿倉頡,創造了一批漢字。
關於武則天造字的史事,多見於史乘,而且在考古發掘中亦有佐證。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許多文字早已棄之不用,使得武則天造字的記述不一,具有較大爭議。查閱相關研究可知,流傳較廣的有三種說法:
其一,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武后傳》中,稱武則天曾造十二字,並自名為瞾。在此說中,所涉及的十二字分別為照、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年、正。此後,朱熹所撰的《通鑑綱目》亦主此說。
其二,鄭樵所著《通志·六書略》則稱,武后更造十八字,其中日、月二字有兩種字體,故而取代了原來的十六字。不過,此說多被質疑。
其三,相傳為蔡京等人所定的《宣和書譜》中記載:「天后出新意,增減前人筆畫,自我作古,為十九字。」此說中,武則天所造之字,除了前文提到的十二字外,另有國、初、證、授、人、聖、生六字。
除了以上三種說法,尚有武則天造十七字說,但兩者為後世傳刻過程中漏刻所造成的。至於所謂的二十字、二十一字、二十三字,以至於三十餘字之說,則可信度極低。更為重要的是,在以後諸說中,除《新唐書》中所述的十二字外,其餘諸字,可能並非由武則天親自創造,或是出自他人之手。
有趣的是,在考古發掘中還曾出土過一方墓誌,其中包括十九個「新字」,除去重複的,為天、初、日、戴、月、年六個單子。這方墓誌對於研究武則天所造文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力地證明了武周時期曾造有一批新字的事實。
事實上,武則天所造的十餘字之所以被廢黜,絕非是什麼後人不敢用,而是這些文字並不適合在流傳推廣,甚至顯得十分異類。如果大家仔細觀摩這些文字便會發現,這些新造的仿古文字,幾乎都有故作古樸之感,頗與漢字的發展演變相違和。因此,隨著武則天的退位,也僅有作為一代女皇專名的瞾字流傳下來。
/文:夕陽下的晚楓&史海爛柯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