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奶茶「新頂流」:只做堂食,日出近千杯,已衝上熱門榜一!

2023-06-08     咖門

原標題:成都奶茶「新頂流」:只做堂食,日出近千杯,已衝上熱門榜一!

競爭激烈的成都市場,又有新玩法。

上個月,春熙路街頭新開了一家個性小店:使用瓦煲煮茶,只做奶茶與純茶14款產品。還有一條有些離譜的規定,「不主動提供杯蓋吸管,不支持打包外帶。」

試營業期間,這家店已衝上成都熱門飲品榜Top1,平均每天出品近千杯。

這家店為什麼這麼火?他們的模式行得通嗎?

成都這家「任性」的奶茶店

已經在朋友圈刷屏

最近,朋友圈被成都的一家茶飲店刷屏了,不少飲品夥伴前去打卡,很多人都在打聽這個品牌,我馬上去了解了一下。

這家店叫「李山山茶事」,開在熱鬧的春熙路,憑藉瓦煲煮茶、花式出杯等極具特色的出品模式,在試營業期間,快速衝上大眾點評成都熱門飲品榜Top1。

先看門店和菜單:

門店位於街角處,面積在30平方米左右,街角的一側是打卡牆,另一側便是吧檯,橫跨整個店面。在裝潢上,運用大面積原木元素搭配少量淡色布藝,一眼看過去,滿滿的古樸簡約風。

飲品只圍繞鮮奶茶與純茶做延伸,有浮沫(濃香茶底)、輕乳(清香茶底)、輕茶(純茶)3大系列14款單品,單杯售價在15~18元之間。

主打健康品質,所用原料都會在菜單上清晰標註。

產品體驗十分獨特,甚至有些「任性」:

  • 瓦煲煮茶,特意設計了「出杯儀式」

李山山茶事的茶底均由瓦煲煮制而成,為了直觀呈現,特意設計了出品展示環節。

以浮沫系列的柑香肉桂為例,後廚在浮沫(類似奶泡)中加入柑橘糖漿,調和好風味,拿到前台後,再由店員進行最後一步操作:

在顧客面前擺放托盤和杯子,將茶從瓦煲中盛出,緩慢倒入杯中,最後撒上肉桂粉,出品流程頗具觀賞性。

  • 出品不雪克,讓風味在口中融合

比如剛剛提到的柑香肉桂,注入茶湯後呈給顧客,不加以攪拌或雪克。顧客端起杯來,肉桂香氣縈繞,大口喝下去,先是柑橘浮沫,而後才是正山小種的茶香,最後在口中交織融合,感官體驗層次豐富。

再如輕乳系列的碧塘飄雪,用純綠茶打底,將茉莉花蒸餾液與輕乳結合,第一口是茉莉花香,第二口才是綠茶茶韻,在口中真正融合成茉莉綠茶的風味,清香感突出。

  • 為每杯飲品附「說明書」

顧客在「李山山茶事」點單後,產品的使用原料、飲用方法及背景故事也會隨小票一同列印出來,為了讓大家掌握奶茶的正確打開方式,他們甚至還準備了「喝奶茶教學視頻」。

  • 不主動提供吸管,不支持打包和外賣

目前,「李山山茶事」不支持線上小程序點單,顧客只能到店下單。

在出品時,他們目前也不似常規奶茶店主動提供杯蓋吸管,還明確表示現制茶飲無法打包,不支持跑腿外賣,高峰期每客訂單限購2杯。

如此「任性」的賣奶茶方式,依然吸引了大批消費者買單。

創始人李屾告訴我,5月26日正式開業至今,門店平均每天賣出800~1000杯,已達到目前門店可承載的極限。

為了強調茶感

他給門店定下幾條「規矩」

李屾自畢業後一直從事茶飲行業。他觀察到,近兩年消費者經過加料、獵奇等「口感大爆炸」階段後,口味漸漸回歸到茶本身,越來越喜歡茶感重的產品,身邊朋友也開始主動購買茶葉飲用,所以門店重點圍繞「茶」做表達。

為了突出茶感,他在飲品出品上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思路:

在製作茶底時,特意選擇瓦煲,是因為相比金屬器皿,瓦煲在控制溫度上具有優勢。

瓦煲一類容器,加熱慢、散熱也慢,用來煮茶,受火更均勻,也能更大程度激發出茶的韻味。

在產品出杯時,刻意不將茶、奶做攪拌融合,而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分離。

李屾介紹,「茶奶完全融合是在入口後實現的,這樣可以更多保留茶本身的味道,消費者在飲用時茶感更明確。」

在售賣環節,只做線下生意,不支持打包外帶,甚至不主動配杯蓋吸管,為的是完整呈現出一杯飲品的視覺、嗅覺、味覺3個維度,還原傳統茶體驗。

「用戶如果蓋上杯蓋打包帶走用吸管喝,那只能感受到飲品尾段的茶感,對飲品中茶的感知依然是模糊的。」李屾說。

注重茶體驗、堅持不外賣

這種模式行不行得通?

憑藉差異化的出品模式、鮮明的門店標籤,李山山茶事自開業以來,無論在消費端還是行業端,都有極高的討論度,大家對其評價也趨向兩極分化。

有人說,李山山茶事有別於千篇一律的奶茶店,新穎的產品思路、產品表達,是一次大膽的、有創意的嘗試。

將消費者彙集到線下,與顧客面對面交流,不僅能夠有效拉近門店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也督促門店更加關注提升產品與服務。

但也有人認為,這家店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改為傳統出杯流程,不然效率提上不去。一味堅持特色出杯體驗,網紅光環一旦退去,門店或將面臨倒閉風險。

伴隨門店熱度持續走高,線下排隊時間越來越長,部分消費者感到不滿,甚至有人懷疑他們是「飢餓營銷」。

與此同時,由於店員執著於標準的出杯流程,許多消費者因得不到一杯理想飲品而連生抱怨:

「點了浮沫系列,強調了多次去冰,偏偏不給去。」

「我喜歡抹茶,想讓多加一點抹茶粉,怎麼就那麼難?」

……

可見,對於一個經營剛滿一個月的門店來說,在出品的標準化與滿足顧客的個性需求之間,很難快速找到一個平衡的方式。

李屾坦言,「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開業以來熱度遠超預期,甚至連財務數據還沒來得及系統復盤,目前是盈利還是虧損仍是未知。」

但對於出品的各個環節,李屾也有自己的堅持,「做這家店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靜下來享受一杯茶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的茶文化。如果為了更大杯量,把精心設計的環節全部砍掉,那不如從一開始就直接加盟一家成熟的連鎖店。」

對於網上吐槽的帖子,李屾看到後一一回復,並表示,正在努力提升門店體驗。

比如,為了儘快緩解排隊難題,李屾正在緊急開發預約單的小程序,以減少消費者等候時間;同時也在梳理店員動線,提升出品速度,日出杯量將從800~1000杯提升到1200~1500杯。他還在門店貼出一張「李山山茶示」,呼籲消費者錯峰消費。

就在昨天(6月7日),李屾在社交平台分享,第二家門店的房屋租賃手續已經完成,正式進入籌備階段。

在茶飲漸漸成為日常的當下,市場需求亦在發生變化。

對於新入局的創業者來說,既然在品牌聲量、成本控制、營銷玩法等方面都無法與連鎖體系抗衡,不如在聚焦品類、做強體驗、深度洞察年輕消費需求等方面,充分發揮出小店優勢,挖掘新的商業機會。

李山山茶事的探索,也讓我再次看到茶飲行業的活力,未來將如何發展,我們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eae297eba60da53d2e20d3a157c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