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寶媽說孩子新換了老師,很開心的說新老師比原來的老師好很多,講課更清晰,還會設計很多遊戲幫助記憶。媽媽心裡有點不舒服,覺得對原來的老師不尊敬,不希望孩子對別人進行比較,就對孩子說這樣說話不對,但又覺得這樣盲目否決孩子不合適。然後來諮詢我怎麼溝通合適,如果是我,我會對孩子說:
「寶貝兒,你很喜歡新老師是嗎?同時你也發現了兩個老師不同,你的觀察力真強。」
孩子本來表達很單純,只是想表達不同而已,我們過分解讀了孩子的意思。本來就是我們先有了比較心態。
人與人的衝突,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我們無法接受別人的不同,很多時候我們用是非對錯來評判別人,但大部分時候不是對錯好壞的區分,僅僅因為人與人的不同而已。
人之初,不知道人外有人,小嬰兒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感知別人是後天習得的。學會感知、接受別人,可能就需要我們假以時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這十幾年裡慢慢引導。
【方法】
1.找不同
可以和孩子討論他和好朋友之間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2.找情緒
可以給孩子看一些不同臉部表情的畫,讓孩子練習感知別人的情緒。
3.找原因
讓孩子猜一猜那個人為什麼開心、傷心、生氣?
很多時候家長都糾結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道歉,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把另個孩子打了的時候。不道歉讓家長覺得很沒面子,但是真正的道歉來自對別人處境的感知,如果多讓孩子體會別人的處境,可以讓孩子的道歉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只流於形式。
同樣我們希望別人能接受我們的不同,孩子怕被孤立,所以遇到一些強勢的孩子的邀請時,即便不情願,即便覺得這件事不對,有時候也會跟隨。在這樣的時候,堅持自己很難,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在意同伴的評價。所以讓孩子遵循內心的是非觀來行動非常非常重要,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很多冒險行為往往都是來自同伴的慫恿。
是朋友,也不意味著三觀永遠一致,你做的事情違背我的價值觀,即便我被眾人排斥,也要說「不」;雖然你比我強勢,但你侵犯了我,我也要敢說「不」。
建立是非觀需要很多年,討論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討論一些社會熱點、我們自己經歷的一些事情,或者孩子身邊發生的事情。
【方法】
可以給孩子些情形,讓他判斷是與非,思考後果、如何拒絕。例如
1.好朋友讓你和他一起玩一款不適合兒童玩的遊戲。
是對還是錯?
後果是什麼?
如何拒絕?
2.好朋友想抄你的作業
是對還是錯?
後果是什麼?
如何拒絕?
判斷對錯不難,難的是如何拒絕,在家裡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練習說拒絕。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敢於說「不」的孩子是勇敢的,而且很多時候是會得到朋友的理解的,如果可以阻止朋友的行為當然就更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