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杭州一位陳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去某商城吃飯,飯後打算去一家奶茶店買奶茶,在買奶茶排隊過程中,陳女士突然聞到一股焦味,等她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是5歲的兒子手指出現了焦灼的痕跡,而且是5個手指。
後來在陳女士接受採訪時,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她說:兒子當時都流淚了,還不敢對她說。
事情發生後,有的網友站在奶茶店這邊,認為是陳女士照看孩子不力,才讓正在頑皮年齡的孩子發生觸電的行為。
有的則站在陳女士這邊,認為是奶茶店設備原因,才導致觸電事情的發生。
好在經過大半多個月的時間,孩子的三個手指已經恢復的差不多,只有兩個指頭尚還裹著紗布。
比起網友們對於責任方的討論,我更在意的卻是這個孩子為什麼能在如此強烈電擊焦灼情況下,眼淚都在眼裡打轉的時候還企圖向家長隱瞞自己的情況?
想起有一期《奇葩說》中的這樣一個辯題:你在外面過的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
其中有一個網友這樣評論: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哭,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這樣一句簡簡單單又揪心的話,竟然獲得無數人的點贊和附和:我也是這樣。
我們總說,父母與孩子本該是這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不僅僅因為他們曾經血肉相連,更因為他們的情感是相互需求的,可什麼時候,孩子跟父母之間越來越不願意交流了?
別讓先入為主,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件小事,有一次剛奶完6個月的弟弟,打算抽空去洗個澡,就讓3歲的哥哥幫忙照看一下弟弟,結果洗澡洗完出來的時候,在房間裡看到了令她怒火中燒的一幕,弟弟在床上大哭,哥哥坐在地上,旁邊都是散落的奶粉,哥哥還在玩奶粉玩的不亦說乎。
朋友當時就上去狠狠收拾了哥哥,並指責他「老虎不在家,猴子當霸王,才一會功夫不在就這樣欺負弟弟,還去玩奶粉。」
後來老公回來的時候,朋友就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老公,想讓老公好好教育哥哥,沒想到經過不到半小時的問話,爸爸就把哥哥抱在懷裡,還指責媽媽的衝動。
朋友事後跟我說,她很後悔當時的行為讓哥哥對他產生牴觸心理,原來那次並不是哥哥調皮,而是哥哥看弟弟哭了,以為是弟弟餓了,就學著我的樣子打算泡奶粉給弟弟喝,可是他也才3歲啊,奶粉沒拿穩就全撒了,當時他也是心急,打算去挽救奶粉的,而不是故意去玩奶粉的。
蒙台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有多少父母,就因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多,就自以為能一眼看穿孩子所有的小心思,有多少時候,我們為了樹立自己可笑的權威,就毫無顧忌的去批評和指責孩子不好的行為,有多少孩子的熱心和善心,因為家長的一盆冷水而澆的透心涼。
我們對自己錯誤的行為不以為然,然而實際上卻正在中傷多少孩子的自尊和想要傾訴的慾望。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讚賞。
當看到孩子不合理的行為,請等2分鐘,再等2分鐘,首先讓孩子自己解釋,無所畏懼的表達,再進行回應。
在《正面管教》一書上提到過這樣一句話:注意一個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話語說出這些感受,這是教會孩子處理他的情感並最終控制自己行為的重要一步,畢竟沒有哪個被愛的孩子會通過破壞的行為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肯定孩子的行為,具體描述孩子努力認真的細節,來自父母的認同和接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自信,更願意表達的人。
記得與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較勁
去年9月11日的時候,在湖北宜昌一家遊樂場內,有兩個孩子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當時女孩打了男孩一下,男孩母親認為男孩受了欺負,當場要求兒子去打回來。
可男孩或許是因為害怕,或許是因為覺得不是事,對於母親的話語無動於衷,沒想到因此惹怒了男孩母親,她竟然親自動手去給兒子「討回公道」,在兩位母親發生爭執時,男孩母親對弱小的女孩下了手,拽著女孩的頭髮拖行,簡直可怕的令人髮指。
教育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這位媽媽卻恰恰用了這樣最沒用的方式企圖去教育孩子,恐懼是每個人的本能,如果我們總無視孩子的恐懼卻企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去懂得,這無異於將孩子直接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
一次次的苛責,不顧孩子感受的發脾氣,對孩子來說就等於告訴他:你的感受是錯誤的,你不應該有害怕這種感受,這不是好的感受,是可恥的。
經過一次次的自我否認,孩子只會越來越孤單且無助,不知道自己該以何種反應去應對眼前的事件。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也就是說,成熟的父母,遇事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解決處理問題,而是先處理孩子的感受,而家長們魯莽的「報復」行為,不僅不會讓孩子將自己視為英雄,反而會讓孩子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隱瞞,只希望不要發生比搶奪玩具更讓人可怕的「報復大戰」。
因此,如果我們能跟孩子做到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感受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理和行為,讓他知道害怕是正常的,那麼這時候你往往會發現,孩子會願意向你吐露他的心聲,他的感受,以及他的應對方式。
不管多沒面子,請站在孩子這邊
去年2月的時候,有一位21歲的女孩跳樓身亡,在其家人整理遺物時發現,女兒是因為3年前借了幾千的網貸,經過利滾利後翻到難以償還的地步,儘管拆東牆補西牆已經還了8萬,但依舊剩餘17萬,感覺無望的她最終選擇了一條絕路。
事後父親潸然淚下:如果女兒說出來,一家人一起想辦法,也不是不能解決。
可是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女孩寧願走絕路也不願意向家人求助。
一個網友給出了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答案:
高二的時候有一個女生懷孕了,她嘗試性對父親說:「我們班有一個女生懷孕了。」
父親想都沒想就回:「這還有臉?不如去死!」
後來,這位女生藉口上廁所,從窗戶跳了下來。
這確實是個完美答案,沒有一個人能對此進行反駁。
小時候,我們餓了、睏了、受傷了都會不由自主的去找家人,可是什麼時候家對我們的磁性就慢慢消弱了?我想是在一次次的否認,一次次的指責,一次次的不被接納真實的自己之後吧。
如果我們能對孩子說一句: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媽媽理解你這看似不合理的行為。那麼也許家對孩子來說,就是他們安全的港灣吧。
就像童話大王鄭淵潔,在他上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意在希望學生理解勤奮的意義,而鄭淵潔卻靈感一發,寫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題目叫《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因此惹得老師大怒,後來被學校開除。
但鄭淵潔的父親並沒有因此指責兒子的叛逆和搗亂,而是認為兒子並不適應這樣刻板的學校教育,於是他決定自己教,也因此後來才有了童話大王鄭淵潔。
「只要孩子能夠做他們喜歡的事,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就算與世界為敵,我也一定會站在他的身邊」,相信這才是每個孩子最願意聽到的話。
家本該是風雨同舟的地方,家本該是遮風擋雨的地方,家本該是孩子最後的退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可怕的不是他做錯了什麼,而是哪怕他寧願自己躲著流血,也不願意告訴家人。
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希望所有家長共勉:一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而多是幼時沒被看見。一出壞孩子,我們社會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這個孩子被寵壞了,他的父母對他太溺愛了。可真實的理由卻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見他。
希望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奇葩說》裡面的嘉賓高秋梓一樣: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接住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69sBHABgx9BqZZIH6h9.html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