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久前,永輝高調對外發布了其「前置倉」的戰略,可謂是遲到者在市場做了一些「衝刺」準備。就「倉」時代而言,永輝似乎節奏舒緩,而在去年,一些優秀的公司包括沃爾瑪,已經在做「倉文章」,夯實到家業務。與頭部「倉」企業或者叫「到家」業務企業相比,永輝還需要在「到家」的「到」字上把文章做透。
在「到家」業務的布局上,永輝似乎反應有些遲鈍,總是慢半拍。
從市場總體來看,朴朴、盒馬、每日優鮮成為「到家」的領軍者,永輝「淪為」二線選手,採用的是跟隨戰略。
不久前,永輝大張旗鼓宣傳其布局的「前置倉」,彰顯的不是其行業的前瞻性領頭羊地位,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節奏進入舒緩區間」,沒有了鋒芒。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中國零售業進入了「前置倉元年」,就「倉」的本質來看,是為了「到家」業務在做鋪墊,也就是說,以「倉」為後台,實現最後一公里的「配送」。
龍商網&超市周刊經過調研得出的大量數據,也應證了這一點,永輝在「到家」業務上開始掉隊。
永輝「到」家,還需要時日打磨,成為能夠真正全方位實現「到家」的利器。
尷尬
到家服務一直都是永輝的軟肋,即便是在其大本營福州也是如此。
在華為手機應用市場上,永輝生活的評論為170條、評分4顆星,朴朴評論77條、評分5顆星,盒馬714條。在蘋果手機應用市場永輝生活評論2827,朴朴6萬多,盒馬高達117萬。顯然,永輝生活無論與同為福州起家的朴朴,還是同樣做新零售的盒馬,都有不小的差距。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朴朴每天的訂單量約6萬至8萬單,福州永輝到家僅3.4萬至4萬單,客單價大約在45元至50元左右。
「永輝生活的18元起送應該是針對朴朴超市的19元起送的,配送模式眾包。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京東到家即時配送的成本是四塊多,如果客單都是18元,這生意就別做了,占了營業額25%了。」招商證券專注零售行業的分析師李磊告訴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能不能賺錢要看平均客單,正常線上下單,平均客單70元左右才能盈利。」
很顯然永輝到家業務還沒做到。
「在北京永輝到家日配的SKU是300+、加工類160+ ,這低於盒馬、每日優鮮、朴朴超市,甚至一些百姓生活中經常消費的一些單品沒有到家配送業務。」 為驗證李磊這一結論,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在永輝生活APP下單發現,在永輝超市北京靛廠路店賣得很火的新疆西州蜜瓜在永輝生活APP上卻沒有銷售,而記者在永輝生活下單訂的豬蹄正是這家店配送的。
更讓人不解的是,已經開業一個多月位於北京海淀區太平路上屬於永輝雲超旗下的永輝mini店,卻沒像以往那樣出現在永輝生活APP上。
去年12月4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稱,將其持有的永輝雲創20%股權轉讓給永輝超市及永輝雲創的創始人張軒寧。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張軒寧持有永輝雲創股權比例由9.6%增加至29.6%,成為永輝雲創第一大股東。永輝超市仍持有永輝雲創26.6%的股權,為其第二大股東。
業界一度將此次股權的轉讓解讀為張軒寧、張軒松兄弟二人的「分家」。
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檢索相關資料了解到,永輝超市分為雲超、雲創、雲商、雲金四個板塊。其中,雲超是指傳統的永輝超市紅標店、綠標店以及永輝mini,雲創則是永輝超市旗下包括超級物種在內的新零售業務。永輝雲創創立於2015年,承載永輝超市在新零售業務探索的部門,主要包括以「生鮮+便利」定位的社區店永輝生活及APP,以及主打「高端超市+生鮮餐飲」的超級物種。
隨著永輝雲創從永輝剝離出來,此前由雲創負責的綠標店線上業務,在兩人分家之後,雲超整體接手綠標店,而新開的永輝mini店也有到家服務,這讓永輝到家服務分散在了兩個板塊。「很顯然這不利於永輝到家業務的發展。」李磊認為。
業界人士樂觀預測,巨頭集中搏殺的到家業務,今後或將占到生鮮、快消市場份額的30%以上,永輝顯然不想放棄這塊蛋糕。而如果永輝想繼續拓展到家業務,燒錢補貼行動將難以避免。
5月16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宣告從上市公司「分家」之後的永輝雲創,股東擬同比例增資10億元,用於門店擴張、夯實供應鏈,提升到家業務等。
這意味著永輝將在到家業務上繼續發力,儘管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但想挑戰原有的線下基因,做好到家服務,恐怕還需要不少時日。
突圍
到家業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阿里系的盒馬、淘鮮達、餓了麼,以及京東到家、美團、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都將未來業務瞄準在「到家」。
對於存量的實體超市來講,以生鮮為主的到家業務,是高損耗、低毛利的業務,要盈利就必須有足夠量的訂單,而要滿足足夠量訂單的即時配送就必須保證有足夠量的配送點。李磊認為,「如此密度的配送點僅靠門店是無法滿足的,即便是永輝也很難做到」。
這或許正是永輝突然發力前置倉的商業邏輯。
根據永輝6月份公開的數據,升級後前置倉關鍵參數如下:面積大約在500至600平方米,SKU數量在3000至4000個。這一系列參數相比於每日優鮮,永輝前置倉在倉的面積和SKU數量上略高了每日優鮮的300至400平3000個SKU,但在前置倉的數量上與每日優鮮相差懸殊。在客單價方面,永輝也與每日優鮮有大約10至20元的差距;和同在福州的朴朴超市相比,則是單倉面積和SKU數量小於朴朴超市。
與這些純粹的前置倉玩家不同,永輝的到家業務則是在大超市業務比較成熟的福州市場另起爐灶,最初以衛星倉的形式開始前置倉業務,至今正好一周年。目前永輝到家在福州有23個前置倉,加上上海、廈門市場,共有30個倉。目前到家業務月訂單復合增長率達15%至20%,成熟倉日均訂單2000個。
儘管永輝雲創聯合創始人、永輝生活到家業務負責人張曉輝稱,他們只用了行業(友商)四分之一的時間,就達到了目前的月營收規模,可能是這個賽道里用戶增數和訂單增數最快的選手。但毫無疑問,這種建立在低基數上的高增長橫向比較的價值並不大。
和計劃三年內實現「百城萬倉」區域覆蓋的每日優鮮以及用前置倉快速覆蓋市場空白點的盒馬相比,永輝顯得太過於保守甚至遲緩。
更為關鍵的是,前置倉模式一直受到業界質疑。
看似發展勢頭不錯的叮咚買菜,近期也傳出創始人辭職、裁員、拓展失利、資金鍊緊張等負面情況。短短一年時間,多達7次的融資,也側面印證了生鮮電商補貼燒錢、盈利困難的行業困境。
有業界人士認為,無論是朴朴還是叮咚,目標客群都是社區家庭用戶,表面上看會帶來高復購率的流量和紅利,但由於消費者以實用、低價為核心訴求,極易造成客單價較低,高頻消費反而增加配送等運營成本。
「到家業務增加了從前置倉配送到用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力、物流、用戶運營、技術等成本,這使得目前在做到家業務電商無一不是虧損的。」李磊認為,「到家業務的困難更多是在於抓住用戶心智的同時,如何覆蓋成本,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現在還沒看到業界有一個好的可供借鑑的樣本。」
每日優鮮的一位離職高管認為:「前置倉模式有兩重,一方面是物流配送重,另一方面是運營重。比如前置倉的蔬菜絕大多數都是包裝凈菜,這無疑增加了運營成本,這樣的屬性會讓前期投資很大。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多建倉、快速布局多個城市,可以帶來整個採購規模的提升,但是並不能帶來單倉成本和效率的改進,這個特性可能會淡化永輝的供應鏈優勢。」
如果這樣的分析成立,那很顯然會得出一個推論:永輝靠前置倉模式突圍到家業務會存在很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