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史詩進藏「天路」即將誕生,自駕人與地質人聯手做了這件事

2020-11-25     中國自駕地理

原標題:第二條史詩進藏「天路」即將誕生,自駕人與地質人聯手做了這件事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63 篇 原 創 主 文-

今天的話題從一張非常獨特的圖片開始。

乍看之下你是否以為P過度了?那麼再來看看與「原圖」的對比。

我們剛剛看到的第一張圖,其實利用了紅外熱像儀,對山體坡表溫度進行檢測並記錄,這種技術可以從能量的角度研究滑坡發生的可能。

因為在滑坡變形破壞過程中,滑坡體溫度場並非恆定不變的,而是呈一定規律性的變化,這個應力積累和釋放的過程,最後則會導致岩土體結構發生破壞。

越是亮眼的地方代表溫度越高,而這些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

這些圖就拍自今年10月中下旬的一次「川藏鐵路線地災隱患科考」活動,由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地災感知認知與預知研究室與《中國自駕地理》、圖釘軌跡APP共同進行。

老邁狼常說:讓每一次旅行,都是深度閱讀。這一次的確是很「深」——既「深入」又「高深」,我們常常在自駕旅行中都會遇到的各種地質災害,在研究學者眼裡,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都是可以做出判斷並且規避的。

所以儘管川藏線已經走過許多回了,但這次對老邁狼來說卻是全新的體驗,跟著曾經的中學同桌,現在的技術領隊吳立新教授忙活了10天,他深深體會道:地質科考的確是個體力活阿!

01、川藏鐵路:第二條進藏天路

你沒有看錯,這次我們出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川藏鐵路!繼青藏鐵路之後的又一條進藏天路,建成後從成都到拉薩可以縮短到13個小時!驚不驚喜?

這註定是人類又一史詩級、世紀級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與青藏鐵路「緩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鐵路是「台階式」的,建設難度更大。此外,地形更是起伏劇烈,地勢七下八上,猶如過山車。

川藏鐵路總體走向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東起成都,西至拉薩,從海拔500米的二級台階,躍升到4000多米的一級台階,穿越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川西高山高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地區5大地貌單元,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7條大江大河,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高爾寺山等8座高山,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累計爬升高度達1.4萬米!

早在1951年開始,就已經有相關人員開始勘察、著手川藏鐵路的前期準備了,90年代開始選線,21世紀初勘測設計加快…2018年12月28日,成都至雅安段已開通運營,2014年底,林芝至拉薩段開工,已於今年9月20日完成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鋪軌,預計明年建成通車。

9月20日,拉(薩)林(芝)鐵路第三座跨越雅魯藏布江的藏木特大鋪軌,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而即將開工建設的雅安至林芝段鐵路(簡稱雅林段),則是川藏鐵路中施工建設難度最大、運營風險防患最難的路段——海拔落差超過4000米,沿線地殼板塊活動強烈、強震多發頻發,全球變化及區域暖濕化背景下沿線生態環境脆弱、地災風險巨大!項目估算總投資3198億元。

所以,如何規避和減少雅林段沿線地災長期風險、保障雅林段鐵路可持續運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以自駕的方式,實地考察川藏鐵路沿線地震斷裂帶附近的新老滑坡、冰川崩塌、泥石流、礦區尾礦壩等高風險區隱患區,為強震及暖濕化背景下,川藏鐵路中段沿線地災風險分析提供第一手材料。

科考隊出發前,吳立新教授帶領學生在長沙研討規劃制定詳細科考方案與路線圖

02、當自駕人遇上地質人

首先,需要說明:與往常不一樣,這並非一次風花雪月的旅行

每天起早摸黑,沿線考察過程中,有時要縱深到幾十公里,在沒有路的地方找路,觀測一處毫無美感的滑坡體;或徒步到冰川、峽谷深處,進行無人機航拍作業,在高海拔低溫下長時間站立,操作者的手幾乎要凍僵...

汽車引擎蓋瞬間變成了工作檯

帶上器材,又要開始爬山了

老師與學生的通力合作

吳立新教授於夜色中,在道孚縣某大型滑坡的下遊河道採集岩石標本

所幸科考隊得到了川藏鐵路沿線地方政府、村鎮和藏地牧民朋友的大力支持與配合。

科考隊向道孚縣某大型滑坡所在地的村長了解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情況

吳立新教授向墨脫縣門巴族荷扎村書記(中)和村長(右)了解當地地震滑坡影響與鄉村經濟發展狀況

而在辛苦之餘,老邁狼真切感受到:整個天地間都是最好的地理教材,當你願意花時間與之對話,每一座雪山、每一條河流、每一處冰川都與你有了親切的互動,每一處風景都有了生命與故事!

距離新龍縣城90公里處,有座卡瓦洛日雪山,相傳山神是苯教十三大神中的財神雍宗道傑,也許有人為「財神」慕名而來,但對科考隊來說卻是個重要的觀察點。

要近距離接近它,卻並非易事,從地圖上看,周邊雖然有317和217國道,但卻都無法進入,只能「抄小路」。

老邁狼聯繫上了甘孜小羅,得知小羅的哥哥每年都會在這邊的高原草場上放牧,對地形非常熟悉。兄弟倆熱情極了,啥也沒說,親自帶領著大夥翻越草場,近距離接觸卡瓦洛日。

(這不是來越野,而是科考,越野只是一種手段,因為沒有路,想要深入觀測雪山冰川對周邊的侵蝕狀況,就只能這樣「另闢蹊徑」了,請勿隨意模仿,人站在旁邊是擔心車會側翻。)

很多人跑川藏線只知道貢嘎、南迦巴瓦,真正知道卡瓦洛日的並不多。自駕旅行一離開公路,就容易錯過很多美好而神秘的地方。

自駕駕駛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其實只要離開公路,通過高解析度的地圖一寸寸地探索,就能發現一片鮮為人知的處女地。

在草場這個天然觀景台觀賞卡瓦洛日

甘孜縣,一個與甘孜州「重名」的縣城,區位優勢明顯,雖然只是一個縣,但地域開闊,雅礱江穿城而過,317、217國道貫通其中,還擁有甘孜州內第三座機場(格薩爾王機場),這幾年在旅遊方面的推廣力度非常大。

甘孜縣不只有格薩爾王機場,還有格薩爾王城

聽說川藏鐵路要經過他們的家鄉,全縣上下都非常激動:未來,公路、航空、鐵路都集中縣上,甘孜縣將成為整個川西乃至川藏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考察所到之處,當地百姓無不為建設川藏鐵路的消息而歡欣鼓舞。科考隊向甘孜縣某大型冰川泥石流所在地的藏民科普地災風險,並了解當地冰川泥石流災害發生情況。)

副縣長吳峰得知科考隊的到來,特地迎接並親自陪同前往另一個考察點:玉龍拉措,也叫新路海。

感謝甘孜縣政府的熱情接待,右三是副縣長吳峰

很多老司機只知新路海,不知玉龍拉措。這個海子就在317國道的路邊上,由於317國道是繼318國道之後的一條新川藏公路,築路大軍因此將其命名為「新路海」。

新路海就在雀兒山下,屬於冰蝕湖,水源由雀兒山冰川和積雪消融供給。

一提到雀兒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317國道線上最險要的雀兒山埡口(5050米),隨著2017年9月雀兒山隧道的貫通,「翻越雀兒山,猶過鬼門關」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其實整個雀兒山山區共有30多條冰川,分布面積達80平方公里,僅次於貢嘎山系。由於新路海景區正在進行封閉式整改,車輛無法駛入,科考隊一行人只能從入口處徒步3公里多的山路,走了2個多小時才走近玉龍拉措和雀兒山冰川,近距離觀察滑坡體。

然烏湖對很多走過318國道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順著然烏湖的水源往上走,有一座名叫來古村的藏族村落,與規模巨大的來古冰川群相依相伴。

該冰川群中最壯觀的亞隆冰川,攝影@VIP讀者·KK DENG

一般旅者都選擇會在村口駐足遠眺冰川,但只有走入深處,才能真正感受到冰川的雄偉奇麗。

由於氣候變化,這些年冰川消融的速度加快了

陪同的來古村村長詳細地述說著冰川這些年發生的變化,所提供的數據為科考提供了更準確的一手資料。

站在C位的就是來古村村長,造型是不是很酷?

離開來古村,一路沿318國道前行,科考隊繼續前往下一個觀察點:波密某大型冰川崩塌滑坡災害現場。

伴著帕隆藏布途經松宗鎮,沿支流曲宗藏布一路向北,不料卻在一個叫星木的地方被河水阻攔,眾人只能再次選擇徒步深入考察。

科考隊遇阻

圖釘軌跡截圖

徒步登山走起

波密縣某大型冰川崩塌滑坡災害現場

沿線考察的過程中,一旦離開平坦的公路,開啟越野或徒步模式太正常了。

(科考路上,除了原始的風景,老邁狼總被這些路段所吸引:比喀什新晉網紅公路盤龍古道更密集的彈簧路,沒有名字,卻讓老司機腎上腺素迅速飆升)

雖然老邁狼是戶外老高原了,體能也不錯,能跟上地質人的節奏,但依然感嘆道:做地質科考,一定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

早前我們預告這次科考活動的時候,很多老司機都紛紛表示非常感興趣,留言問什麼時候能組織大家一起參加。

對此,我們想說:大家有這麼好的駕駛、越野技術千萬不要浪費了!但由於這不是悠閒的觀光之旅,請一定做好體能上的準備,密切關注公眾號推送,以便隨時參加後續的科考活動!

翻越浪拉雪山時遭遇大雪天氣

科考離不開一個好的自駕團隊,提供交通和勘路的保障,而科考又能為自駕者帶來更深入的體驗——更加豐富我們對山川地貌的認知,而不僅是「只知其美」,更看到「為何而美」,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要去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

(感謝時間之外溫泉民宿的熱情接待,由VIP讀者·鄭曦霞,也是今年薩普活動的女隊長所開,路過的朋友可以來泡泡溫泉、喝喝茶)

(感謝林芝喜路酒店,為本次科考隊提供優質服務!祝賀喜路酒店與《中國自駕地理》成功簽約,歡迎自駕朋友前來入住!PS.VIP讀者有優惠哦~)

感謝中南大學地災感知認知與預知實驗室供圖,感謝圖釘軌跡APP提供軌跡支持!

參考資料:

1.李佳、陳帥.中南大學地災感知認知預知研究室(Geo-hazard PCP Lab) 圓滿完成川藏鐵路沿線地災風險科考活動;

2.金林.基於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滑坡破壞過程溫度場變化分析;

3.杜森、秦臻.不識來古真面目,只緣未入冰川處;

4.四川在線.坐上動車去拉薩:史上「最難建鐵路」川藏鐵路的前世今生;

5.超級建築.川藏鐵路大決戰打響,3200億強攻施工禁區,極難工程有多難?

8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1UgAXYBjdFTv4tA6u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