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牛市,是屬於創業板的牛市,當時中小盤股雞犬升天。
然而最近兩年,市場風格突變,小盤股跌跌不休,大盤藍籌股卻屢創新高,馬太效應開始在A股顯現。
現在的市場,屬於典型的「極少數股票的牛市,絕大多數股票的熊市」,真正能帶來賺錢效應的股票,還不到全市場的5%。
在這樣的行情下,很多人開始談論A股「核心資產」,但是A股目前有接近4000隻股票,這麼多股票,究竟哪一顆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呢?
不要問小錢,小錢也不知道。
如果只讓你選一隻,那得要天賦異稟,加上運氣爆棚才能選中。
這就好比你拿一支魚叉去大河裡撈魚,想要一擊必中,撈到一條大魚,無疑非常困難。
那怎樣才能撈到大魚呢?
聰明的人可能已經想到辦法了——咦,我用網去捕不就好了,一把網撒下去,抓到大魚的機率不就高得多嗎?
選股也一樣,如果你沒有信心和能力選到最牛的個股,直接用網去撈則是更省心更有效的方法。
去哪裡找網呢?
別擔心,指數公司早就為你準備好了,而且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各色漁網。
既有按面積大小區分的網,比如寬基指數,也有針對特定種類魚的網,比如行業指數,還有針對不同捕魚方式的網,比如主題指數。
毫無疑問,最適合用來捕捉大盤藍籌股的網,是寬基指數,尤其是大盤寬基指數。
提起大盤寬基指數,相信很多人腦袋裡首先浮現的是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
因為這兩個指數歷史悠久名氣響。
上證50指數成立於2004年,是最典型的大盤藍籌股代表,有中國版「漂亮50」的說法;
滬深300指數成立於2005年,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共同推動制定,是第一隻跨越滬深兩市的指數,也是最常見的基金業績比較標準。
由於知名度較高,更容易被投資者接受,跟蹤這個兩個指數的基金也非常多。
但是用這兩個指數來代表A股的大盤藍籌股,各有一點小問題。
上證50的缺點很明顯,它的選股範圍只包含上交所上市的股票,深證市場裡很多優質股票無法納入,比如今年漲幅比茅台還高的五糧液,家電行業龍頭美的、格力,都是深證市場的股票。
這三隻股票都是滬深300的前十大重倉股,今年以來的漲幅分別位於第一、第四和第六,可以說表現非常搶眼。
只選上證市場的股票,顯然無法完整地代表A股市場。
滬深300倒是彌補了上證50單一市場的缺憾,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集中度不夠。
過去兩年,由於股市整體趨冷,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存量博弈狀態,所以資金更傾向於集中在「核心資產」抱團取暖,這就導致雖然成分股重疊度很高(上證50指數成分股都是滬深300成分股),但上證50指數還是憑藉更少的個股數量和更高的龍頭股占比,跑贏了滬深300指數。
那有沒有一個指數,既像上證50指數那樣,擁有較高的「核心資產」(龍頭股)集中度,又像滬深300指數那樣全面覆蓋滬深兩市的藍籌股呢?
還真有一個,那就是經常被市場忽視的「隱形巨人」——中證100指數。
提起「中證系」指數,很多人都聽說過中證500指數,經常拿來和滬深300指數做搭檔,甚至不少人還聽說過小盤風格更明顯的中證1000指數,但了解中證100指數的卻不多。
簡單說,你可以把中證100指數看成是介於上證50和滬深300之間的平衡體。
中證100指數由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中最頭部的100隻股票組成,反映的是A股市場影響力最大的一批公司的整體股價表現。
中證100的選股標準和上證50、滬深300一樣,都是最樸素的市值加權。
它的前十大重倉股和滬深300一模一樣,只是占比更高。
這十大權重股中,既有像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證券等金融領域的行業龍頭,也有像貴州茅台、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伊利股份等大消費板塊中的藍籌代表。
從行業分布來看,中證100的行業分布還是較為集中的,金融地產占比高達48.1%,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其次是消費(27.1%)和工業(7.7%)。
中證100指數行業分布
大頭是穩健的金融股,消費占比也不低,這個行業分布,可以說是防守中帶了點進攻。
中證100的防守性,還體現在它的高分紅,該指數的股息率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過去四年,中證100的股息率平均為2.8%,2018年更是高達3.21%。單是股票分紅的收益,就已經和貨基相當,在A股市場眾多「非紅利系」指數中,屬於非常難得的「分紅奶牛」。
從歷史走勢來看,中證100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下圖是中證100(藍色)、滬深300(紫色)和上證50(黃色)最近兩年的走勢。
中證100、滬深300、上證50近兩年走勢
可以明顯看到,由於成分股重疊度很高,這三個指數的走勢相關度也很高,但由於成分股配比不同,既提高了龍頭股集中度,又納入了深市龍頭股的中證100指數的收益率最高。
那是不是說,未來中證100指數的走勢也會長期好於其他兩兄弟呢?
這可不一定。
股市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不確定性,市場風格說變就變,風水輪流轉,你方唱罷我登場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沒有哪種風格的股票或指數能永遠佇立潮頭。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幾年,那會兒中小盤股風聲水起,大盤藍籌因為盤子太大難炒作,導致中證100的表現就不如滬深300,滬深300的走勢則不如中證500。
2013到2016年走勢
所以說,龍頭權重的集中,也是一把雙刃劍。
但不管是看近兩年還是前些年的走勢,中證100的走勢都體現出了「穩健」的特點,市場風格傾向於龍頭核心時,往往表現會特別優秀,哪怕市場風格轉向,表現也依然優於上證50指數。
最後,一個指數眼下值不值得買,不能只看指數的特點和當下市場風格,更要看估值。
從估值上看,目前中證100市盈率10.86倍,過去10年的分位點48.33%,市凈率1.35倍,分位點26.74%,整體來說處於中等偏低估狀態,算不上特別便宜,但也風險不高,屬於可以定投的區間。
中證100指數PE分位點
中證100指數PB分位點
可惜的是,由於中證100指數發行時間晚於滬深300和上證50,加上本身風格融合了後兩者的特點,是一個相對更均衡穩健(缺乏強烈特色)的指數,導致市場知名度低得多,基金公司開發的中證100指數基金遠少於滬深300。
目前,場內基金只有兩個,分別是大成中證100ETF(159923)和廣發中證100ETF(512910),前者規模只有0.31億,後者有4.52億,要做場內基金定投的小夥伴,更推薦後者。
場外的稍多一些,其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近7億),跟蹤誤差最小的是華寶中證100指數基金(24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