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在《馬說》中說:
「世有伯樂,然後又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蔣介石自然也有自己的伯樂,否則,憑他一個年幼喪父、家境普通的奉化少年,想邁上民國權利巔峰的寶座,談何容易。
伯樂是個寬泛的形容詞,蔣介石一生遇到的貴人不在少數。
比如,為蔣介石籌備出國留學的親戚可以算一個;患難與共的好兄弟戴季陶算一個;經常在資金上支持他的張靜江算一個;經常在政治上支持他的吳稚暉也算一個。
雖然以上的這種幫助不算小,但絕對排不進蔣介石伯樂排行榜的前三名。
排名第一的,不是孫中山,而是義兄陳其美。
小編對陳其美的印象,毀譽參半。
「民國豪俠」陳其美,快意人生,風流倜儻,不畏權貴,在辛亥革命的歷史書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但此人剛愎自用,容不得人,陶成章正是死在其暗殺之下。
陳其美最後慘死於袁世凱的暗殺之下,孰過孰非早已蓋棺定論也。
沒有陳其美,就沒有蔣介石的政治生涯,絲毫不為過。
第一、在日本,正是陳其美看到鬱郁不得志、在一所野雞軍校念書(其實是干雜活為主)的蔣介石(當時還叫蔣志清),主動與蔣介石結交,並結為異性兄弟。陳其美當時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親自帶著躊躇滿志的蔣介石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同盟會,又引領蔣介石面見了孫中山。蔣介石直接抱上了未來民國最大大佬孫中山的大腿,為以後在永豐艦上保護落難的孫中山,做好了鋪墊。這就是千金易得,機會難求!而這個機會是陳其美給的。
第二、辛亥革命時,蔣介石遠在日本,寸功未立。但蔣介石返回國內後,陳其美作為「義兄」,讓蔣介石在自己的滬軍中擔任團長職務,開啟了蔣介石的軍官生涯。
排名第二的,才是孫中山。
1922年6月,因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政見不同、矛盾加深,粵軍叛亂,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孫中山無奈之下躲避到永豐艦上。蔣介石知道後,第一時間從上海南下,登上永豐艦保護孫中山達四十餘日。從此,蔣介石深得孫中山重用,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後又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學習。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陸軍軍管學校(即黃埔軍校),蔣介石又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
從此,以黃埔軍校為基石,蔣介石逐步掌握了軍權。
在那樣一個時代,掌握了軍權,就掌握了一切。
排名第三的,是粵軍總司令陳炯明。
很多人會奇怪,陳炯明不是背叛孫中山、背叛革命而且炮轟孫中山的壞蛋軍閥嗎?
歷史的真相是:
1、陳炯明和孫中山只是政治見解不同,並無深仇大恨。陳炯明認為統一全國的代價太大了,會生靈塗炭還不一定會成功,當時廣東比較富裕和穩定,不如聯合周圍其他省份進行自保以待時機。孫中山則堅持要北伐,務必要統一全國,要求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必須出人、出錢、服從命令。
2、陳炯明被孫中山免職後,已經隱居老家了。陳炯明的部下們卻不服氣,這才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而且炮轟之前,已經提前通知孫中山了,讓孫中山趕緊離開。粵軍的目的只是趕跑孫中山,不是真想炮轟孫中山,當然,也沒膽量敢炮轟孫中山。
後來孫中山東征陳炯明,純粹是為了穩固廣東大本營,為北伐做準備了。
1916年,蔣介石在義兄陳其美死後,失去了靠山,南下投奔孫中山,一開始並不受重用,因為不是很了解,蔣介石也沒什麼貢獻,所以孫中山只讓他擔任一些參軍之類的閒職。
但陳炯明慧眼識英雄,邀請蔣介石到自己這裡做了作戰科主任等實權職務,鍛鍊了蔣介石。
陳炯明曾說:「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
可見陳炯明對蔣介石的器重。
至於1922年後,蔣介石率軍東征陳炯明,也只是為了讓陳炯明下台。
可惜,當時已經各為其主,刀兵相見不奇怪了。
陳炯明最後無奈避居香港,1936年病逝於香港,享年55歲。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年輕時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