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胡漢民的約法之爭,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的直接原因

2021-03-21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與胡漢民的約法之爭,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的直接原因

1928年,隨著東北的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中央,國民革命軍完成了北伐,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實現了孫中山生前的願望。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可謂風華正茂、正是風頭正勁時。

因為國民革命軍的核心和骨幹力量全是黃埔生,而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

從北伐後,蔣介石軍權一直在握。既然軍權在握,野心漸漲,蔣介石蠢蠢欲動,意欲乘勢登上最高權力的寶座,就是情理之中了。

雖然蔣介石參加革命不算晚,也身受孫中山民主思想的影響,但骨子裡就是個獨裁者。

再看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最高權力機構:十六個中央委員,五個常務委員(簡稱中常委)。

國民政府主席、五院院長,全部由中常委選舉產生。

而軍權在握的蔣介石,連中央委員都不是。蔣介石豈能服氣?

當時的國民黨「大佬們」普遍認為,蔣介石只是個軍事領袖而非政治領袖。

隨後,蔣介石又和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人進行了「中原大戰」,蔣介石再次獲勝。

然而在蔣介石指揮千軍萬馬、在前線作戰的幾年裡,掌控南京政權的,一是立法院長鬍漢民;二是行政院長譚延闓(還曾擔任過國民政府主席)。

胡、譚都是國民黨的老資格人物,在黨內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

蔣介石在前線作戰,胡、譚在南京主持黨務、政務,讓蔣介石沒有後顧之憂。

而二人之中,以胡漢民能力最強、功勞最大,最受好評。

蔣介石自己都承認過:「國府成立以來,各種設施,百分之九十九悉依漢民之主張。」

國民黨另一位大佬吳稚暉也稱讚胡漢民:「在於征桂,則功超言論之外;對待閻馮,則功居後防之先。」

當時國民政府實權派的三位大佬:胡漢民、蔣介石、譚廷闓。

譚廷闓是一個出身、背景深厚,又非常圓滑的重要人物。

有此人在,尚可緩和胡漢民和蔣介石之間越來越大的矛盾。

可惜,這樣一個貪吃好喝、憨吃懶做的重要人物,在1930年蔣介石剛剛獲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後,一不小心,腦溢血死了。

失去了這個緩衝人物,陳立夫都有著深深的擔憂:「蔣先生接掌行政院後,我開始擔心一種情況會發生,因為如今沒有一位能在蔣先生和胡漢民先生之間居中協調的人了。而胡先生一向是敢於批評任何一位他認為做錯事的人,如今當胡先生批評指責行政院時,他一定會直接責備蔣先生了。」

果不其然,蔣介石逐漸膨脹,認為不再需要胡漢民所標榜的、高高在上的「黨權」的限制。蔣介石倡導「民權」、試圖通過頒布約法來對抗胡漢民所標榜的「黨權」。

蔣介石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借自身的實力和民意,登上總統的寶座。

蔣介石的理論基礎,是按照孫中山所定《建國大綱》規定:「憲法未頒布以前,各院長皆歸總統任免而督率之。」

孫科回憶,當時蔣介石接受譚廷闓的「讓賢」,已經是國民政府主席了,但蔣並不滿意,而欲以總統自居。因為這個目的,彼乃欲產生一所謂臨時約法。

蔣介石的這一舉動,自然遭到胡漢民的堅決反對,反對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呢?

按照孫中山的理論,國民政府只是「軍政」軍政和「訓政」時期的機構,法理上是由國民黨指定的。

按照孫中山的設想,軍政時期,即由國民黨領導軍隊,武力消滅軍閥統一中國,然後進入訓政時期。

訓政時期仍然是國民黨領導一切,要為下一階段的憲政做準備。

胡和蔣的分歧基於以上的理論基礎。

一個認為全國統一了,訓軍政訓政都應該結束了,要約法當總統。

一個是訓政尚未結束,目前還應該黨領導一切。

說白了,也是因為各自利益:一個掌握軍權,一個掌握黨權。

胡漢民最初還有過「幻想」:他曾考察過土耳其,土耳其的頭號人物凱末爾在統一了全國後,將國家大權交給了文人伊斯默處理。胡漢民想當然的認為,蔣介石也應該主動讓賢。

蔣介石可不是凱末爾,中國也不是土耳其。

深層次的原因:胡漢民代表了國民黨內的元老派,元老派基本都是廣東人。

而蔣介石代表著新生派——江浙派。胡漢民當然不會將大權拱手讓人。

矛盾不可調和,那就是一個字:干!

蔣介石不是愣頭青,自然不會一上來就干,而是找了很多人,試圖說服胡漢民。

然而胡漢民又臭又硬,寸步不讓。蔣介石最終兵行險招——扣押胡漢民!

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邀請胡漢民參加總司令部的晚宴,在最後一次大吵一架後(時長達兩個小時),蔣介石將胡漢民扣押在南京的湯山俱樂部,軟禁了起來。3月8日,胡漢民被戴季陶等人接回了南京,依然是軟禁狀態。

蔣介石隨之,對胡漢民展開了批判,並免去了胡漢民國務委員、立法院院長等職務。

蔣介石如意算盤打的啪啪響,可惜,這一次打錯了。

胡漢民被扣押,掀起了軒然大波——根本原因是蔣介石的實力,還需要繼續壯大。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內憂」(粵方的壓迫)和「外患」(九一八事變)的逼迫下,人生第二次下野。

儘管實際的軍權和財權依然在蔣介石的手中,但這次的被迫下野,是蔣介石沒有預料到的,回到奉化的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總結此次被逼下野的教訓時寫道:「今次革命失敗,是由於余不能自主。始誤於老者(暗指孫中山),對俄對左,皆不能貫徹本人主張,一意遷就,以誤大局;再誤於本黨之歷史,容納胡漢民、孫科,一意遷就,乃至於不可收拾;而本人無幹部、無組織、無偵探,以致外交派唐紹儀、陳友仁、伍朝樞、孫科勾結倭寇以賣國(還有胡漢民,李宗仁,陳濟棠),而先事未能察覺。陳濟棠勾結左桂各派,古應芬利用陳逆,皆未能預為防制,乃遂陷於內外夾攻之環境,此皆無人扶翼之所致也」。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胡漢民與蔣介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3J-UngB9EJ7ZLmJgg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