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大概是流傳最廣的新疆旋律

2019-09-22     音樂生活報

《青春舞曲》本是一首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1939年,王洛賓在對西部音樂的整理時,搜集到這首新疆民歌,後將它改編成漢語歌曲,收錄在《掀起你的蓋頭來—西部歌王王洛賓和他的歌》《百歌頌中華2》之中。

改編後的這首歌,具有「魚咬尾」的特點,六句歌詞中有三句的前面八個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陽下山明早依舊」、「花兒謝了明年還是」、「我的青春小鳥一樣」;第一句與第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由於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複內容,則凸顯出第三句的重要:「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聽眾馬上就能從旋律上感覺出這句是重點。

這種曲調的編排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格律詩歌中,絕句的押韻有兩種固定格式,一種是詩中所有的雙句都要押韻,第二種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要押韻。也就是說,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第三句無論如何都不能押韻。這是古人對漢語進行了精妙研究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只有按照這種規律寫作的語言,才能顯得平仄起伏,琅琅上口。否則,總是不怎麼對味。

王洛賓一方面深諳古典詩詞的平仄規律,另一方面又在把歌詞和曲調結合的過程中,特彆強調保持語言的線條。這首《青春舞曲》採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這首歌有一種別致的韻味:看似簡單之極,但卻琅琅上口,歡快明亮。一年之後,王洛賓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採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可見,《青春舞曲》對於王洛賓後來的創作有深刻影響。

有人認為在一首歌中反覆重複一句歌詞沒有意義。殊不知,這也是民歌的一大特點。因為重複是民歌創作口頭性這一特徵的具體表現。《青春舞曲》中反覆重複「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這種重複非但不讓人感覺到多餘,反而讓歌曲在音韻上更加流暢圓轉,表達上更加通俗明白、易唱易記、別有趣味。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台,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Pb8W20BJleJMoPM7D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