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把鋼琴彈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019-10-24     音樂生活報

參加兩項國慶70年

慶典重大活動

9月2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上演。晚會內容豐富多彩,既有經典節目演繹,也有體現新時代的新創作的優秀作品。整個晚會的時代氣息濃厚,藝術特色鮮明。晚會表演以「奮鬥」為主線,共分為「浴血奮鬥」「艱苦奮鬥」「團結奮鬥」「奮鬥吧中華兒女」四個篇章,以時間為節點展現了不同階段新中國的發展軌跡。

「我們一起奮進接力,讓我們一起播種希望耕耘土地,我們自信,我們前行,看中華兒女走向新的天地!」在晚會現場,由朗朗演奏、孫楠與韓磊傾情合作主旋律歌曲《新的天地》。《新的天地》由文益作詞,舒楠作曲,整首歌曲樸實而充滿真情,訴說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兒女不畏困難、砥礪前行,與祖國母親「風雨兼程」「同心同行」的信心和決心。

表演過程中,朗朗澎湃的鋼琴聲、孫楠高亢激昂的嗓音與韓磊中氣十足的唱腔交相輝映,歌聲回望了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昨天,更以震撼人心之力奮進展望壯麗的未來,激勵每一位中華兒女努力奮鬥。動情的歌曲表演帶動了現場氛圍,也收穫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10萬群眾、70組彩車組成36個方陣和3個情境式行進,用動聽的歌曲、動人的舞姿、燦爛的笑容,向祖國母親獻上最熱情的禮讚和最美好的祝願。

在人群中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了熟悉的身影,郎朗、馮遠征、吳剛等許多文化名人或現身遊行隊伍里,或登上美麗的彩車,或在晚上的群眾聯歡中擔綱音樂指揮,經歷了心潮澎湃的一天。

對此,鋼琴家郎朗表示:「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兩項與國慶70年慶典有關的重大活動,一項是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一項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國慶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這是中華民族光榮與夢想的時刻,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光榮與夢想的時刻。我把幾個國際演出的邀約都推掉,也要趕回祖國,匯入到14億中國人民砥礪前行的洪流中去。十月一日的遊行,是我看過的最盛大的一次遊行。我行進在『中華文化』的方陣中,浩浩蕩蕩,激情澎湃,我能聽到大地的心跳,能聽到祖國的呼吸,能聽到人民發自肺腑的呼聲。當我們方陣走到天安門廣場,我情不自禁地做出了一個飛吻和加油的動作,表達我對祖國的愛和對我們人民的信心。」

第11次獲得

德國「古典回聲獎」

10月13日,鋼琴家郎朗在Opus Klassik 古典音樂獎(原回聲獎)頒獎典禮上憑藉《鋼琴書》獲得年度最佳音樂錄像獎,這是他第11次獲得該獎。德國古典音樂大獎是2018年起新設立取代德國古典回聲大獎並延續其使命的頒發給古典音樂家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德國古典音樂大獎的前身——「古典回聲獎」素有「德國格萊美」之稱,是除格萊美獎和全英音樂獎以外國際上最重要音樂獎之一。郎朗是亞洲獲得回聲獎次數最多的音樂家。

《鋼琴書》是郎朗於今年3月全球發行的獨奏專輯。首支公開發布的單曲為《致愛麗絲》。這張專輯所呈現的曲目,可謂啟迪郎朗踏上彈琴之路,並伴隨他走向世界舞台。郎朗分享道:「這張專輯之所以對我有著特殊意義,另一個原因就是,專輯收錄了我在世界各地旅行中聆聽、邂逅的豐富多彩的民歌。民間曲調對於每個人的文化認同都是必不可少的。聆聽這些音樂後,對古典音樂也萌發了嶄新的感悟,這讓我意識到民歌和舞蹈對古典作曲家的影響是多麼深遠。我遊歷不同國家,在旅行中潛移默化感受美妙的旋律,因此,我想在新專輯中展示一些這樣的音樂。」

打開古典音樂唱片《鋼琴書》,就像打開每一位鋼琴學子的記憶閘門。這本「書」里,學琴路上的練習曲在大師的精湛演繹下,變得美妙動聽,滋潤心靈。「我小時候彈《致愛麗絲》《少女的祈禱》時就在想,要是有位鋼琴家能演奏一下這些曲子,錄下來做個示範該多好啊,怎麼沒有人錄呢?」郎朗說,「現在,我來完成這個工作。」這本「書」里,也收錄了郎朗琴童時代的深刻「印記」。

記者:在新專輯中,有很多類似《致愛麗絲》《歡樂的牧童》等簡單的曲目,這樣的選擇出於什麼考慮?

郎朗:《鋼琴書》讓我回到了對音樂最初的熱愛。裡面的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彈的曲子。正是這些曲子讓童年的我有了成為鋼琴家的夢想。這些作品曾伴隨幾代鋼琴愛好者成長,但很少受到應有的關注。我小時候對音樂最早、最深的印象就是霍洛維茨演奏的舒曼《夢幻曲》,他把這首簡單的曲子彈出了比那些大作品更多的魔力,這深深啟發了我的靈感。今天我是以過來人的心態重新演奏,希望能給更多喜歡鋼琴的人尤其是小朋友帶來一些新的理念和彈法。我小時候彈《致愛麗絲》,只會一些很基礎的技巧,對音樂的理解也比較初級。但當你對貝多芬的交響樂都非常了解後,再回到這首作品時,就會把所有的藝術技巧和沉澱都往裡放。比如,踏板的層次、真正的結構解剖等,它更像一種人生濃縮。

用琴聲作橋樑

推廣中國文化

記者:你既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也是一名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以琴聲為橋樑連接了中國與世界。你是如何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

郎朗:民心相通,需要文化相通;文化相通,需要音樂搭起中外人民心間的橋樑。音樂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不需要翻譯就能營造出親近、愉悅、和諧的氛圍,具有一種「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力量——不同國家的人與人之間或許會因誤解產生問題,但最終一定能因音樂坐在一起。

正如西方古典音樂能被中國聽眾接受一樣,今天,「中國元素」被各國音樂家們所鍾愛,中國的傳統音樂正逐漸被世界所聆聽。作為中國鋼琴家,我希望把鋼琴彈好,同時也希望能把更多的優秀中國作品彈出去,用鋼琴來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通過鋼琴、通過音樂、通過文化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所以在國外演出時,我常會帶上一些中國的優秀樂曲,《我的祖國》《黃河》《長江之歌》《瀏陽河》等都是我世界巡演的重要曲目。演奏前,我會用故事形式來解釋樂曲的內容和意境,幫助觀眾通過想像來領悟中國音樂的神韻。每當演奏完這些中國曲目時,全場觀眾都紛紛站起來,與其說是為我鼓掌,不如說是為中國鼓掌。我能感受到,觀眾們從我的演奏中領悟到了我的心意,那一刻真的讓我開心極了。

好的作品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關鍵。2005年,作為中國文化年活動之一,我應邀到白宮舉行個人專場獨奏會。我彈了一些中國的曲子,還和我父親合奏了一段二胡曲《賽馬》。尤其用二胡做馬聲的時候,現場觀眾都在拍手,然後站起來說「中國藝術很偉大」!2006年,我錄了一張中國專輯《黃河之子》,這之中也遇到一些壓力和顧慮,有人很直接就說:「中國音樂,能行嗎,我們國家聽眾不一定聽」。後來,這張專輯非常神奇地在德國賣了15萬張,美國、英國效果都很好。很多觀眾都說很好聽,不敢相信鋼琴怎麼能彈出這麼美好的中國音樂。我當時就覺得,中國文化,真厲害!

中國有豐富的題材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但好的作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藝術家們沉下心來、不斷追求,也需要多與外界交流、尋找借鑑,比如《黃河》就是因為凝聚了一代人的努力才成為了典範。推廣中國文化需要時間,也需要藝術家個人和集體的踏實努力與堅持不懈。

記者:常年在世界各地演奏,你對「中國」這兩個字是否有更深刻的體會?

郎朗:還記得十四歲去美國的那天,我是拿著國旗走的,其實當時那么小,可能也並不明白什麼是愛國、應當怎樣愛國,但這種感覺永遠都是真誠的。

音樂沒有國界,音樂家卻有祖國。國外的觀眾來看我的演出,不管演奏什麼曲子,觀眾心中想的首先一定是「這是個中國鋼琴家」,然後才是「這是郎朗」。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在舞台上,就是代表中國。每場音樂會都要彈好,要讓其他人知道中國人是可以的。

不光是我,每一個中國人出國在外,都不僅代表自己,一定也代表中國。很多外國人沒有來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大多是通過與身邊中國人的接觸而形成的。可以說,中國的國家形象,由每一個中國人展示;中國的國家尊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維護。每一個出國在外的中國人,都應當自信、自立、自強、自律,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優秀品質與昂揚精神。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台,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vDqAG4BMH2_cNUg3Q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