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於陝北「信天游」帶你走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創作幕後

2019-10-25     音樂生活報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一桿杆的那個紅旗喲一桿桿槍,咱們的隊伍勢力壯……」《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創作於1972年,以陝甘民歌體裁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劉烽作曲,是一首讚揚中國共產黨鬧革命的歌曲、由歌唱家楊巧首唱,後被郭蘭英、貟恩鳳、朱逢博、萬山紅、王二妮等眾多藝術家演唱。

作詞:用最樸實的語言

傳達出內心的那份情感

1971年初,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議,整理幾首陝甘寧邊區的革命民歌,並進行加工創作。這一想法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支持,決定由中央文化組組織創作力量完成幾首革命歷史歌曲,以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50周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採錄組組長王敬之和編輯王驚濤來到陝西,同徐鎖、李若冰、關鶴岩、馮富寬等人組成了工作小組到延安採風。他們中間就有10歲即跟隨哥哥劉熾來到延安參加革命的作曲家劉烽。

在延安第一招待所,大家整理出《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工農齊武裝》和《翻身道情》四首歌曲。但作曲家劉峰總覺得陝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天游》沒有,於是便找作詞者李若冰商量,根據當時中共紅軍長征的歷史,兩人覺得應該有一首迎接中央紅軍的歌,既能夠反映共產黨紅軍挽救陝北革命根據地,又能夠弘揚革命老區陝北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的重大貢獻。這些想法使大家很快達成共識,繼四首歌曲之後,他們開始了這首反映「迎接中央紅軍的歌」的創作,從而形成了後來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民歌五首》。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作曲家劉烽

在許多陝北民歌中一些有關迎接中央紅軍的內容被認為是很好的創作素材。如歌曲開頭的一句是由詩人徐鎖同志靈機一動,脫口而出的:「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的那個水。」這句開頭既有陝北民歌「信天游」的曲式結構特點,又極好地表現了紅軍跋山涉水到達根據地的歷史事實。接著劉峰順口就接了一句陝北民歌中常用的語言:「一桿杆紅旗一桿桿槍,咱們的隊伍勢力壯。」熱情高漲的陝北鄉民喜迎紅軍的畫面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就有了「千家萬戶把門開,快把咱親人迎進來」「熱騰騰的油糕油饃饃」「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等句子。待馮富寬接了句「知心話飛出心窩窩」,不知不覺初步創作完成。接下來的打磨,在深化主旨上,用「滿天的烏雲風吹散,毛主席來了晴了天」寫出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歷史意義,並由烏雲想到雷聲,在「千里的雷聲萬里閃,咱們革命力量大發展」的氣象中,就差點題之句了。

劉烽憶起他在陝北採風時所得:「山丹丹開花背窪里紅,有那些心思你擱在心中。」方言中的「山蛋蛋」說的就是野百合,野百合下面不是有個圓圓的百合嗎?就叫山蛋蛋。還有那首延安民歌《一心一意鬧革命》中的「雞娃子叫喲狗娃子咬,當紅軍的哥哥他回來了……」因此,他提出用「山丹丹開花」起興,關鶴岩補充一句「紅艷艷」,既押韻又朗朗上口。歌曲用老百姓最樸實的語言和最古老的比興手法,在曲首點出了中央紅軍經過千山萬水到達陝北的這一歷史事件,奠定了全曲的基調。又在最後用了一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直抒胸臆地傳達出了內心的那份情感。

作者:用兩首民歌素材

兼具生活化與藝術化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一首「信天游」風格的歌曲。作曲者劉烽回憶說:「 這首歌用了兩首民歌素材,是大家共同選定的。一首是陝北《信天游》,一首是《十八姐擔水》。我把《信天游》的節拍,改變成二分之二,使它的氣息更悠長,更舒展;並運用調式轉調手法,把上下句的單樂段,變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段落。《十八姐擔水》在結構上基本沒變,只作了音的調整和中間加了間奏。」劉烽在音樂創作時,充分挖掘古老的陝北民歌的浪漫風韻。作品前奏開始在一個自由節拍的散板,音調具有濃郁的陝北民間音樂風格特徵。接著是歌曲的第一部分,整體旋律張弛有度、疏密有致,富於變化,節奏感強。主題旋律與靖邊民歌《咱陝北人跟的是劉志丹》最為接近,風格悠長而抒情,特別是「咱們」二字採取同音反覆和「弱拍起唱」手法,既有語感,又使這段音樂顯得十分緊湊,顯露出一種內在的急切之情。一段間奏之後,歌曲進入中間部分。間奏用了《白靈子過河》的主幹音。中間部分音調則來自隴東民歌《十八姐擔水》。音樂是一個熱烈的快板,表現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的歡樂情緒。當唱到「滿天的烏雲風吹散」時,速度放慢,演唱一字一音,刻畫了堅定有力、眾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來了晴了天」一句中,「毛」字音高為全曲中第二高的音,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突出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歷史意義。最後,音樂完整再現了第一部分。全曲高潮句是「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突出運用了陝西民間音樂特有的「苦音」調式,熱耳酸心的演繹,是人民樸素情感的外顯。在作曲上,將九字句分成三截:「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形成富有傳統戲曲唱腔特點的尾聲,音樂滔滔,一瀉千里,氣貫長虹,酣暢淋漓。

歌曲在創作上還有很多細節,體現了陝北方言獨特的造境構象功能。不僅用了很多陝北地方特色用語和頗具生活化的襯詞,還借鑑了抗日戰爭時期延安詩歌及新中國成立後歌頌延安詩歌中的一些語句和表述方式。如「喲」「噢」等襯詞,「哎咳哎咳喲」「依兒呀兒來把喲」等襯句,「一道道」「一桿杆」「山丹丹」「紅艷艷」等疊音,強烈的地域特色,既是音樂旋律的需要,更是情感的需要;還比如借用賀敬之《回延安》中的「圍定」,把「手把親人熱炕上坐」改成「圍定親人熱炕上坐」等,兼具生活化與藝術化。

1971年底,歌曲創作完成後,陝西省歌舞劇院演員楊巧擔任首次領唱,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影響遍及大江南北。1972年2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包括《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內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民歌五首》,署名為「陝西文藝工作者改詞、填詞、編曲」;5月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第一集《戰地新歌》收錄了全部五首「革命歷史民歌」。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片尾主題歌就用了這首革命歷史歌曲。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台,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D0CW4BMH2_cNUgM0b0.html